搜索
冰清的头像

冰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28
分享

擦肩禹王城

前言

我写了六年的《家长理短》,今年计划不作为日常任务去完成了。我想把这些“长短”分门别类理出来,首先理出来的是游记类。我又把有关九峰山外、大金溪外的游记,结集为《看九峰山外》。都理出来了,通过古道爬南岳祝融峰,我是分别两次从两条不同的古道上去的。我惊讶,怎么只记下来曾国藩古道那一次,禹王城古道这一次怎么不见了呀?我每每参加一次有意义的登山,都会把过程记录下来,何况这一次的惊艳和惊险并不亚于任何一次呀,是我的文字没有保存下来吗?

文字找不到了,我就从手机相册中找图片,我记得照了不少啊。可是,也只留下区区的六张。啊,是几个月之前,我清理手机内存,把大部分照片都删除了。那一次爬山,经历了很多艰难曲折,还导致我的痛风病加重了,没有留下一篇游记太对不住我的努力和付出了。其他照片我保存在自家的电脑里,但放假在家里,没有在单位清静,我大部分游记都是在单位的八小时之外完成的呀。这六张照片在相册里是分两天保存的,前四张是当时照的,后两张是战友新伟第三天才转发给我的。

我一看时间,对了,那天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耽误了几年的工考终于可以考了,我如临大敌,从五月十七日开始,就停止了《家长理短》的写作,专心致志备考啊。中间,我的旅游和爬山也基本中止了。禹王城古道这一次,我是实在敌不过古道的诱惑和战友的“教唆”。当时是没有写游记,计划考了之后跟着照片的顺序写。考试结束了,心情放松了,我也就不记得了,甚至后来还把大部分照片处理了。我翻开去年的《家长理短》,七月二十一日有一段话,就解释得清楚了。“这两个月,废寝忘食准备职称考试。今天,终于考完了,象养了一个崽一样轻快,又可以‘家长理短’了”。

我不能有这个遗憾,很想把这篇游记补写出来。可是,凭这几张照片肯定不行。家里电脑里保存的照片,保存时应该也打乱了顺序。怎么下手呢?我一直徘徊着,但要写的欲望愈来愈强烈,几乎是欲罢不能了。有一天,我翻看自己的朋友圈,有点高兴了。是呀,我急着往前面翻,那一天我也发了几个朋友圈呀。如果有五个,都会有四十五张呀。终于翻到了,还真有好几个朋友圈。第一个是在衡阳出发时发的,只一张照片,其它的也看不出顺序呀。

沉默一会,我依稀记得一些。那天山下没有下雨,到山上了,就一直下着毛毛细雨,有时还睁不开眼睛,登上祝融峰顶衣服都湿透了。在路上,照照片都要防止手机进水,我就没有发朋友圈。只在祝融峰,抽空发了第二个朋友圈。在前山下来后,到了回衡阳的车子上,我才发了另外几个朋友圈。平时,我边走边发,是按时间顺序的。这次我却别出心裁,是按景物的不同分类发的。这样,我还是不能按时间顺序写,是不是哪天回家后,把照片顺序整理一下再写呀?可我是个急性子,且疫情当前,我根本没有时间回到家里安心坐上几个早上啊。又耽误了几天,我心里总是有一块石头没有落地的感觉。终于有了主意,朋友圈是别出心裁发的,这篇游记也可以别出心裁按朋友圈的分类写出来呀。

一 随便挑几张都漂亮

六月二十二日,天还未大亮,我、新伟以及他的一个朋友从衡阳出发。

在车上,我发了第一个朋友圈,是我出发时的照片。我还说,与战友到禹王城古道爬祝融峰,从衡阳出发。“李生”评论,看龙哥这兴头,今年南岳的几条古道都会走遍。我说,是有这个想法。邱主任说,愿望一定会达到。我回答,必须滴。

其实,三月份爬曾国藩古道登祝融峰,因为我们下山走错了,转了好几个山皂,手机上显示二十四公里。从前门下来,走到街上去,我就走得异常艰难了。回来后,左膝痛了二十天。与新伟约的走禹王城古道,原计划是第二个月,却因为我的身体原因一拖再拖,到六月二十二号才成行。

这次从前山下山时,新伟故意转到“麻姑仙境”,到前门显示二十六公里。出门后,到游客中心,再到乘车的地方,我一步不得一步啊。回去后,我的左脚大脚趾根部关节处好痛的,且骨头都变大了,罗医生说是痛风石。啊,这两次古道爬南岳,终于诱发了我的痛风病。我对新伟说,我承认,高强度的运动还是不适合我。后来脚不痛了,我又爬了不少的山。但是,新伟也没有怎么邀我了,“道不同不相与谋”呀。我回答“李生”与邱主任的“有这个想法”和“必须滴”,在后来的几个月,也就成了空话。

不到九点钟,我们到山脚下。因为下雨,在登山的路上我都没有发朋友圈。十一点半,登上祝融峰顶。我再也忍耐不住了,选了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我就拿出手机来。但是,这么多照片,都各有特色,不能厚此薄彼呀,那就选一组照片吧。

这第二个朋友圈,大部分是对“清泉石上流”的诠释。这类风景,我上山时,未进入古道,还在公路上,就在路边见识了。在古道上,水与石头组合的紧密到了极致。从古道的入口往上,起码有两公里这样的路程。有时低头,有时平视,有时却要仰视,这种景致随时都在我们的眼前啊。还有,就是新伟执意带我们去看“麻姑”,从“麻姑仙境”下山,一直都是这样的风景啊。

我拍到的照片,有近景,水落到石头上,清澈透亮,透过水还能看到石头的原色。我明白了,为什么这里的水流了几公里十几公里,都还是这么清澈透亮了。它们这一路来,不但是没有接受任何污染物,而且都是在石头上经过的。千百年来,石头纹丝不动,毛发未损,流水没有带走它身上的任何东西呀。要说带走了东西,恐怕是经过石头,水质更好了,如果检测一下,水里的营养成份更丰富了。

也有远景,有些大瀑布并不在路边。去到那里,有柴草荆棘,有险峻的石壁,有飘落的水加入到雨水里,我们不得近身,只得远远的,把焦距调近拍下来。有些是平着在我们身边流动的,象一条白练在山野飘逸,给我们的身边和脚下带来安静祥和;有些是从高空挥洒下来,它们“挥洒”得辛苦了,便向四周“挥洒”着自己的汗雨,也给我们带来清凉;有些呈散状喷出一条条直的和弯的琴弦,连接着周围的树叶竹叶,其画面声音赏心悦目,俨然就象“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还有两张纯植物的照片,我们从表面上看不到水,却能感受到它们受到了水的深深滋润。一丛小杉树,长在石壁上。拢身一看,它们还是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可是,它们之青翠欲滴,之生命力旺盛,一点也不比生在大山中、长在人家房前屋后的杉树逊色啊。这样的“青翠”平常还见过,有一丛植物的“青翠”,却是我见所未见的呀。四周都是石头,中间的洼地上,却有了一片绿洲。几乎同样大一片的细叶摊在洼地上,平整,密丝无缝,象一块绿色的地毯。扒开看看,都有小茎支撑起它们,只是被细叶挡住了,我们看不到一根茎啊。可是,正是这些茎,让这洼“青翠”既平整又立体,蕴发着蓬勃的生机啊。

我记得,一次我出警,在辖区的朝日小学下面发现了一座“自生桥”,三块巨石磊成的桥孔里,挤出一个十米高的瀑布来。在古道,我们又发现了“自生梯”。比“自生桥”大几十倍的巨石边,是飞瀑是急流是浅滩。我们踩在巨石上,要上坡了,就要借助石梯。别的地方的石梯,是由一块块的条石叠成的。而这里的石梯,却是直接在巨石上凿成梯级。湍急的水流飞溅的水滴,把石梯洗得干干净净的啊。长期不断的水滴滋润,让干净的石梯上留不下绿苔。我们走在上面,既感觉安全,又得到舒服。走得踏实了,有几处石梯,我一个箭步就冲上去了。这样的“自生梯”,在古道上还连篇累牍地出现嘞。

这一组照片,是我随便挑出来的。我在朋友圈里得意洋洋地说,随便挑几张,都这么漂亮啊!

二 好风景好体力好兴致

十二点多一点,我们就下山了。我们也吸取上次下山的教训,不走那些把握不准的“捷径”,也就基本上没有走错。可是,新伟说还要去一个地方,还神秘地说,要去看一下“麻姑”。我们沿着七弯八拐的小径,拐到那里,起码转了三四公里。进去时,我的脚就隐隐作痛了。但我隐忍不发,一是不能扫了同伴的兴,二是我也不服输,平时我也不喜欢有同伴拖后腿啊。我以为进去不远,结果出来后,再从前门的游客中心下山,再到乘车地点去,时间到五点钟了,我更是连开步都难了。到车上坐下,就舒服多了。我赶忙拿起手机,开始发朋友圈。

我又选了一组照片,并说,从龙凤乡禹王城古道上祝融峰,再从前门下山,全程二十六公里,历时九个小时,计步四万二千余步。哈哈哈哈,终于胜利完成任务啦。一组只能发九张照片,我不忍割舍,就一连发了两个朋友圈。

这组照片,“清泉石上流”的场景也有几张。我觉得,这类迷人的风景,我们这一路,随时随处都有,都是那么吸引我呀。所以这类照片也就随时随处都能拍到,再发朋友圈也就不能把它们遗忘啊。不过,我又有了新的发现。大小溪流上,有很多地方,灵动着缥缈的云雾。它们地势低,应该不能与“云雾”匹配。可是,它们就象洁白的云彩一样,盖在河面上,浸透到路面上和山野里。有些“云雾”还扶摇直上,爬到半山腰甚至快到山顶上去,成了真正的“云雾”嘞。在那里,山上的树木扑朔迷离,其枝叶都融进了“云雾”中,只剩下了树木的主干,仿佛成了一座迷宫,其主干就是若隐若现的廊柱呀。

我们下山后,看到小溪变成小河,小河也越来越宽了。要继续下山,就要过一座桥。我们到桥面上,一看是“玉版桥”。我奇怪,怎么只有一个“桥”字是繁体的,显得不伦不类啊。一下子,我就明白了,只有繁体的“桥”字是“石”字旁,才能体现这座桥所在的这条河里“清泉石上流”的特色呀,因为这是风景区内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呀。

说起这个特色,有些地方没有“清泉”了,这个特色也暴露无遗呀。从曾国藩古道上祝融峰,快到山顶了有个“会仙桥”,那里的石头没有“清泉”的滋润,更能够把石头的壮美呈现在人们面前。禹王城古道,越到上面,小溪流真的变成一汪“清泉”了,石头的“靓丽”和“雄伟”逐渐也就成了我们眼中的主打风景。我们在上面站着,躺着,潇洒着我们的中气。我还忘记妻儿的谆谆嘱托,要到石头边上去玩弄刺激,去更近地看风景,是新伟老是把我喊回去。在一块大石头的边上,我还是收腹挺胸呆了一会。这块石头太大了,前面几乎是悬崖峭壁,而且好高好高的。而前面刀削的石面下,是郁郁葱葱的世界。我坚持着把前面的世界留在手机里,都还要打开相册,确定无误后,才回到安全的地界。

这两个朋友圈,把我们遇到的艰难曲折,一步一个脚印地爬山,终于登上祝融峰顶的过程纪录了下来。我们才三个人,我和新伟的关系又近一些,大多是他帮我拍我帮他拍。而我的手机里,纪录的都是他爬山的镜头。

有一幅图,我们从古道上来,新伟走在我前面。小竹子探出头来,竹尖及其竹叶把新伟的上半身都遮住了。他穿着短裤,屁股被裤子紧绷着,大腿和小腿上的肌肉也是一瓣一瓣的,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呀。新伟只比我少一岁,他不但体力比我强,就是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概,我也望尘莫及啊。

又一幅图,是我们过了禹王城古道的“清泉石上流”,又过了没有“清泉”的石梯路,到上面的“竹崽子路”上了。新伟隐身在“竹崽子路”里,回过头来看着我们。我赶紧抓拍下这个镜头,新伟在“竹崽子”窝里面,人与自然,真是相得益彰啊。

另一幅图,又是走过了这一节“竹崽子路”,又要上坡了。我忙着拍摄路边的美景,新伟却一马当先,走到前面好远了。他在半坡上,微低着头,毫不含糊地向前。他说,他在前面,为我们开路,为我们驱赶柴草上的露水。可是,他的身后,露水少了,柴草依然盖在路面上。只是他的脚下,不能看到他的两条白净的、肌肉一瓣一瓣的美腿了。当然,路还在,石梯也在,柴草上的雨露明显少了,我们步他的后尘,也就轻松多了呀。

新伟要看“麻姑仙境”,我虽然因此吃了不少苦头,但顺便看了这个仙境,也是一个收获呀。看这个仙境的前后,我们都经历了一些好去处。

之前有一条小溪,我们看到了溪流中的小鱼小虾。特别是这种小虾,是我们当地的土虾米。我们小时候有句骂人的话,叫“绝虾米蔸”。确实,这几十年,这种小虾米,从有到小有到没有,现在在我的家乡已经基本绝迹了。这里还生长着这些本地的小虾米,确实让我惊奇不已。

再往上有一口小塘,一股稍大的水经过一大一小两个石头,分成了三小股水,流入小塘。水面上有荷叶,水下有金鱼,我仔细一看,还有几只青蛙藏在水里呢。

麻姑仙境位于天柱峰下,采取“点石成景,引水造景、修路出景、植树添景”的造景手法,使麻姑仙境成为名符其实的人间仙境。“麻姑”的汉白玉雕像伫立在一口大塘里,四周有一些花草众星捧月。因为这口塘的面积不小,原来的小溪落差又大,建的塘坝也就有一定的高度,塘水最深处应该两丈有余。可是,塘水还算清澈,几乎可以看到里面一蓬一蓬的水草要努力钻到水面上来,想要与更加蓬勃的荷叶比高啊。

朋友圈发出去了,点赞和评论此起彼伏。我同一个连队的万班长,以为我这个派出所的人与大山的距离太大了。他说,战友在大城市住惯了,应该上山下乡体验一下生活啊。朋友“李生”更是以三个“好”以蔽之,“好风景好体力好兴致”也。其实,真正的登山者是需要做这个“三好学生”的。但是,“好风景”自不必说,“好兴致”我们都有,“好体力”我就惭愧了,好在两个同伴的体力确实不错呀。

三 认识和不认识的植物

在第二个朋友圈里,我就发了两种植物。一种是认识的,从石壁上的石头缝里长出来的一丛青翠欲滴的杉树。一种是不认识的,是石头围着的一洼绿油油的细叶小草。都说越到大山里,森林越原始,植被越丰富。禹王城古道,远没有前山主道的繁华,也不比曾国藩古道的名声在外。但古道两旁植物物种的多样和漂亮,却是前山主道和曾国藩古道无法比美的了。就是我们在前山下来,也不是走主道,而是去“麻姑仙境”和从这里沿着小溪下山,也就能阅览到更丰富更好看的植被呀。

我们进入禹王城古道,就是上坡路。上了两里路的坡,我突然被眼前的一株小植物吸引住了。它红红的,不就是枫叶吗?象枫叶,可又不象枫树苗子。树叶有巴掌大一块,深红的色泽更显得老成,俨然就是成年枫树的作派。可是,它才一尺多高,四周还有不少这类植物,都只有这么高啊。难道是这里地势高,气候恶劣,它只能长这么高,成了枫树中的“土行孙”吗?也不是呀,周围的杉树、松树和其它杂木树都长得高高大大郁郁葱葱的啊。我问新伟,他也莫衷一是。朋友圈的华华说,这是鸡爪漆。不管是不是他所说的,可鸡爪漆我也不认识呀。

由于走的人不多,有很多植物,长到路面上来了。其中一种个子不高,一枝就是一叶。叶子是圆圆的,叶子边上象锯齿一样生着一圈尖角。论它的个子和叶子的形状,好象紫苏。不对,它绿绿的,一点也不紫呀。我否定了,又不能安上新的名字,心里纠结着。又有一种植物,它从小草丛中鹤立鸡群出来。其个子也不高,但叶子边是圆圆的。而且,它绿的色泽更深了一些。它从绿色的小草中长出来,一尘不染,显得高贵典雅。我想,它肯定是一味好中药,回去后一定要让罗老中医看看。

也有一棚植物,是多叶片的。它斜长出来的小枝上,又分开了不少小小枝,各个小小枝上分别结了三片、五片和七片淡绿色的叶子。从下到上先是对称的,最上面的才是单数的那一片。叶子是尖的,两边也是锯齿形状的。我们看了很久,新伟说是野芹菜。我先是点点头,后又摇摇头,野芹菜可是我钟爱的野菜之一呀。野芹菜都有一根正心,除非是爱好野菜的人们先把正心摘去了,才留下这些边边角角。也不对呀,这个山里没谁来采摘,而且也没有采摘过的痕迹呀。前面又有一种类似的植物,我扑了过去说,这个有正心,是野芹菜了。仔细一看,它只有正心,没有边边角角,也不是野芹菜呀。野芹菜的边边角角是在正心下面伴随着正心长出来,而这个东东却是一根正心长上去,象树苗一样长到一定高度才开枝结叶。叶片也是一枝三、五、七、九叶,叶边也有锯齿,但它的齿远没有前面那种的深。如果说前面的“锯”是锯大树的大锯,后面的“锯”就是锯楠竹的的小锯子了。

有一面石墙,有两丈多高三丈多长。上面落满了小草,我担心这些小草不能在坚硬的石壁上扎根,用手去扯,它还死死地抓住石壁,不让我扯动分毫嘞。还有一面石墙,藤爬到上面,结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叶子。我想到有些人家,为了冬暖夏凉,种了一些植物这样爬到墙壁上去。但我可以说,任何一家人墙上爬的藤,都没有这些野生的藤这样厚实、这样干净、这样健康无虫伤、这样自然不做作啊。还有一种树似曾相识,其枝叶象杉树,可又没有较高的主干,大棚大棚的。这种植物不是本地的常规树种,应该也是种在别人家门口的,是人家“富养的女儿”。生在这个大山中,我敢说,她比那些种在人家门口的,“富养”的效果还明显一些呀。进入古道之前,经过一户人家,其家门口确实“富养”着几树花。花是大朵大朵的、鲜鲜红红的,叶子是墨绿墨绿的,都显得很富态呀。主人生怕她的“富态”撑不住,又扎了几根竹竿支撑着。

还有一些藤,挨着石壁往上长,就弯倒弯,看着是藤。可它一旦离开了石头,却挺直了腰杆,再长上去好几米高,又变成了树。有些树,直接就生长于光光的石头上,它的树根象爪子一样抓着石头,七鳞八爪还顺着石壁探下来,象一根根藤。我凝视着,怀疑它的养份来自哪里。新伟说,也许就是石面上有一些凹处,落下树种之前,落下的树叶与大风吹来的尘土化作了“春泥”,之后又盖上了尘土和树叶,它们也就生根发芽,并生长发育得好好的呀。还有一些藤长到空中,十数根藤缠绕“搓”成了大的藤索。几根藤索继续往上长,又缠绕“搓”成了更大的藤索。再长到上面,又散开成小藤索和小藤,倚仗着一棵大树漫天飞舞着。

一个石头缝里,也挤出来一些植物,有小藤,有小树,竟然还有一棵碗口粗的杂木树,它们都虎虎有生气。还有一些大树,经过风霜冰冻的摧残,即使弯下了身子,照样生机勃勃的。洋杉树在这里水土不服,风霜冰冻来了,它们首当其冲。一蔸洋杉树连根倒下了,它的大部分身子应该都断了,但是枝叶撑起了它,就没有完全倒下,其身体与地面呈三十度角。虽然只剩下半围的皮,树杆也是富有生气,上面的枝叶更是葱茏。又一棵洋杉树,从两米处倒下,倒下处内角更是不到九十度角了。可是,到它开枝的地方,那些枝又顽强地向上,吸收着大自然赐予它的阳光雨露,也就能够生龙活虎的了。我想,它们就等于人类的残疾人,也有它的爱好和乐趣,也有它生命的可贵啊。还有一棵香樟,从兜公到上面第三盘开枝,树心都被大自然掏空了,树干也仰着头,与地面呈六十度角了。可是,它仰着的这一面却有五六个枝,迎接着“夕阳无限好”,也让我们看到了它的“老有所乐”啊。

这些植物,有些我认识,有些我不认识。我为它们发了两个朋友圈,我不认识的,朋友们大多也说是平生第一次看到啊。

四 通人性的石头和小动物

接下来,我又发了两个朋友圈。一个主要是古道旁千奇百怪的石头,一个主要是与这些山水石头共生的小动物。他们久居在大山中,都通人性了。

从古道入口踩着花岗岩石板进去没多远,就有两个“大蘑菇”摆在我们面前。它们的高大,差不多要与我们比高了。说它们都高大,其实还是有一大一小、一高一矮。山上的蘑菇有大小高矮之分,人类也有大小高矮之分啊。特别是夫妻,只有丈夫体型大个子高,这两口子才有夫妻相呀。这一对一大一小一高一矮的石头也就酷似蘑菇,也就有“夫妻相”了。这两个蘑菇都是石头的造化,蘑菇盖是两块面包状的石头,中间高,四周低,整个状态象面包一样的规则,只是有些凹进去的地方长了绿苔,让石头蘑菇也就有了生命力。蘑菇杆是两根石柱,小蘑菇的杆是直的,大蘑菇的杆有点弯度,到上面了向一边斜去。植物中蘑菇也是这样,有些蘑菇杆受到环境的压迫不得不倾斜,但它还是稳稳地把蘑菇盖支撑住了呀。人类是这样,有人生存环境优越一些,有人生存环境恶劣一些,也就有了“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人类中的夫妻更是这样,男主外,女主内。高大的丈夫往往都能够把工作生活中的压力挺住顶住,甚至顶弯了腰,也要坚强地挺住和顶住。都说老婆是养的,在高大的丈夫呵护下,娇小的妻子也就能够挺直腰杆,舒适美满地生活着了呀。“李生”惊讶地问,这一对大蘑菇石头是人工雕琢的吧?我说,是呀,正因为通过人工的雕琢,它就通人性了呀。

这样通人性的石头还不少。两块大石头叠着,中间好象还有小草长出来。我们拢身一看,下面的石头大一些,上面的石头虽然略小一些,但随时都有压下来的可能。仔细看上面的石头,并没有插进山体好深。两块石头之间平均只有二十公分高,却有米把深。在这个空间里,有几枝嫩嫩的小草探出头来。我很担心,两块石头一旦合拢了,这些小草危在旦夕呀。我又想,这是“替古人担忧”吧,千百年来,这两块石头都是这样的状态。小草换了若干茬了,生命力仍然在旺盛地延续着,这些小生命也就让我看到了它的安然无恙呀。小生命?对了,小草是小生命,那么说,两块石头就是大生命。大生命是父母,小生命就是他们的儿女呀。父母生活再艰苦,再苦也不会苦孩子。父母再有冲突,孩子也是他们的最爱,也不会伤害他们爱的结晶。何况这两块石头,保持一定距离地厮守着、相爱着,他们的儿女得到的爱也就是满满的了。我先前的担心,当真是看戏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到半山腰上,有一块石头两头尖且往上翘,中间宽两边略高象一艘船,在山林的海洋里停泊着。我踩在“船舷”上使劲摇着,唱着“当祖国发出了战斗的号令之后……”。这条“船”大幅度摆动着,在大山里游弋着,两个同伴热烈地鼓掌。歌声和掌声响彻山林,前面的几个旅游者都不约而同回过头来。

有一群组合的石头,组合得很紧密,几个人坐在上面聚会休闲都没有问题。中间凹下去,可以放脚;四周高一些,可以落坐。坐与坐之间还有缝隙,缝隙里又长满了绿苔,就好象建筑物的缝线。有一群组合的石头看着是松散的,但形散神不散。中间还有一个坨罗状的石头,形状是圆锥的,但立在中间也不倒,似乎还在转动。我很想上去踩到四周松散的石头上去抽打一下“坨罗”,是新伟拉着我赶紧走。

还未进入古道,我们走在盘山公路上。路边有护拦,隔一断还有一个漂亮的墩支撑着护拦。这些墩当真漂亮,特别是墩面,象一个极为规则的灯罩。哟,一条虫子也喜欢灯罩的漂亮,扒在上面一动不动的。我走过去看和拍照,它竟然不走开,还打开它更加漂亮的身体迎合着我。它身体的主打色是深黑色的,有了一点一点的白,又成了花色的。它的背,它的六只脚,特别是它头上张开的两个长长的触角,黑白相间。它不畏惧我的“侵犯”,我也不担心它的“攻击”。

进入古道了,我又发现了一条长虫。好象是线虫,但比我之前发现的线虫都长大些。我说,是不是它生存在这个原始森林中,没有多少人打扰它,时间久远了,就长这么长这么大了呀?新伟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我说,这前半句是泛指它的脚多,并不是虫名。我仔细审视着它,它也不是那么敏感地要躲避我。

从“麻姑仙境”出来,顺着小溪下行。在路边的草从里,我又发现了一只蛙。它不象青蛙,也不象泥蛙,当然不是养殖场的牛蛙。听说石蛙很珍贵,石蛙我应该见过,但我却记不起它是什么样子,也就不能确定这是不是石蛙啊。不过,它和前面的两个虫子一样,我举着相机匍到它面前了,它都还是很投入地徜徉在草丛里,让我清晰地照了下来。

这种蛙和前面两种虫子能够通人性,就能够和人类共同相处,以至于我们人类到它们身边了,也不显得生份,也能让我尽情地看尽情地拍。前面的石头也能通人性,也能有人类一样的灵性,也能够与人类共生共存互帮互助。我记得的“通灵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神话形象,本就是女娲炼就的一块顽石,因无才补天而随神瑛侍者入世,幻化为贾宝玉落胎时口衔的美玉,上有“通灵宝玉”四个字。应该说,我们今天一路所看到的奇石也和“通灵宝玉”一样,确实有灵性嘞。

后语

这次我们行走的路线,主要是“禹王城古道”。可是,因为自身的原因,第二年才记起这篇游记没写,甚至记不起“禹王城”在哪里。“禹王城”擦肩而过了,这篇游记也差点擦肩而过。下次,我还要去,要看到“禹王城”,更要把过程及时记录下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