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凉如水的头像

凉如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08
分享

一点往事

晚饭后出去散步,看到一个门诊部门口拉起了一块小幕布,用投影仪在放电影,放的是一些大片,我也被吸引住,停下来看了一会。注意观察了一下周围的人群,有和我一样散步到这里的,有附近的民工特意过来的,还有几个出来玩的小孩子,都随意的或站或坐,音响还不错,比在自己家里电脑上看效果好多了,夜里的风吹动幕布,使得电影中人,女英雄衣袂飘飘,犹如敦煌壁画上的飞天,男英雄却失去了阳刚,被扭曲得有点诡异。

我喜欢夏夜,夏夜里的街道人流涌动暗香浮动。让我想起小时候,家乡夏夜放映露天电影时的场景。那时的乡村里,还不知电视为何物,有一点“大事”就要放电影,电影场的功能,大约相当于如今的咖啡馆酒吧舞厅之类,已经成了社交的场所。寿诞婚嫁要放电影;谁家孩子考上大学要放电影;偷伐盗卖集体林木要罚放电影。地点通常是在小学校的操场上或者村里的祠堂前。平日缺乏娱乐的乡村,此时定是全村出动,热闹不输于任何节日。如果是自己村里放电影,自然不用说,早早的,天还没黑,小孩子们已经肩扛手提,拿家里的凳子去占好位置。倘若是邻村,或是相距不远的邻村的邻村有电影,就需要早早地出发了,于是晚饭后,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约上三五人,道路上手电通明——年轻人居多,小媳妇们打情骂俏,青年男女欢声笑语。一路上始终伴随我们左右的,是地里散发出的花草庄稼味道以及扑面而来的飞虫。到了场上,坐在中间边看边闲聊的是老人们;年轻人则站在后面及两旁,也不怎么看,心思其实不在电影上;小孩子们则到处跑,嬉闹着。现在坐在影院沙发上看电影,已经断没有那种感受了。

我最早接触古典书籍(或者说课外书)是在初中时候。现在的人看来会觉得奇怪,城市不消说,就是乡村,总也有地方能买到书。而我们那时候,要买书是非得跑县城新华书店不可,但县城很远,一般是不去的。并且父母认为有课本就好,买课外书的钱是不会给的——温饱还没解决好呢。记得读初中的时候吧,暑假去表哥家玩,发现他有一些小说演义之类的书,狂喜!一番软磨硬泡,我至今还记得借来有7本书,《封神榜》、《三国演义》、《前汉演义》、《后汉演义》、《水浒传》,其它两本的书名不记得了。于是一个暑假除了帮父母做一些农活外,一有空闲就看书。看了那些书,觉得世界也一下子变大了。书中的那些神仙英雄,不是神通广大,就是快意恩仇,真是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竟有点恨不生逢乱世,无缘“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感觉。结果小说看完了,暑假作业只开了个头,很是发愁,后来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跑到用功的同学那里,用一个下午的时间一抄了之!

中学时的一位同学也让我印象深刻。因他父亲是做手艺的,常年在外地,所以他小学是在外地上的,初一的时候才转学过来。大概是得了风气之先,来的时候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这些在当时城里非常流行的东西,大约还没有传到乡下,所以很引起同学们的好奇以及议论。过了一段时间,他也许是对班上的哪个女生有好感,于是常买些小东西,或者零食放在那女生的课桌抽屉里,而那女生照例是不会去享受的,那些东西不知道是如何处理了……。还有一次他挺神秘的对我说,晚自习下课时,熄灯的时候他大着胆子摸了一下那个女生的头发,作为班干,我对他提出了严厉的警告。然而终于没有到班主任那里去打小报告——那时的班干部,好像是有这项义务的。现在想来真有点可爱,哪个少男不想摸一把心仪女生的秀发,况且只是秀发而已。

去年回家遇到他,我递烟给他,他只对我说了一声,“回来了?!”,再没有多余的话,眼神中没有看到老同学的欣喜,似乎有一点闪躲。后来听邻居说:“生了两个女孩,现在单身一人,娶的外地老婆前两年外出就没有回来过”——意味着不会再回来了。

写以上这点文字的时候,我思念着我的故乡。陕北的黄土高坡,兴安岭的茫茫白雪,海南岛的椰风海韵,江浙的水乡烟雨,每个地域的人自有其割舍不了的故乡情结,不因其风光秀丽还是山穷水恶。夏秋之际,城里还是湿热难挡,我想故乡应该“山气日夕凉”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