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空闲较多,少应酬,也基本没有什么不良嗜好,所以剩下的时间大多数用来看书,时间久了,发现这绝对是清贫之人最好的娱乐。
好处如下:一是花钱少。每月买几本书,所费不多,如果淘旧书,折扣更大,网上浏览,更是免费。二是老婆不骂。要是吃喝抽赌,花钱不说,影响也不好,河东狮吼是少不了的。三是不占地儿。工作之余,公交车上,侯车厅里,客厅阳台,床上厕间,都是读书的好地方。四是不无聊。一本好书在手,就好象和智者交谈,与会心处,可以偷着乐。妻常笑问:“发现黄金屋了?看到颜如玉了?”我老实回答:“不敢据为己有!”。这和工作累了,与三两好友喝小酒,唱KTV,洗桑拿,放松的效果是一样的。这一点可能武断了些,大概八成的人,尤其是男人,不会认同的。
时间久了,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阅读习惯。比如看外国文学比较少,个人不喜欢或者不习惯那种叙事方式。看历史类的或杂谈比较多,近来发现博客也是个好东西。博客好就好在新鲜有趣,有的直陈时事,有的以今说古。喜欢篇幅短小的,不喜欢看长篇大论。思想的人不写长文,因为有思想要急于表达出来,大多篇幅短小。你看老子、庄子、孙子,观点精辟浓缩,不冗长。不喜欢一二三四,条分缕析,无限解构的文章,那是论文不是文学。
读书纯粹为了愉悦自己,不是为了写作。唯寂寞者能读书,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身在官场或商场,热热闹闹,要么前呼后拥,等待请示汇报的人排着长队,要么日进千金,钞票都数不过来,应该是没多少时间去读书的。百无聊赖时,随手拿起一本书,便慢慢的沉浸进去,发现一点新的知识,便欣喜。往往现在看着一则材料,不久前也在别的地方看到过,便象遇见老朋友似的亲切。看到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便吸引自己也去思考。倘若有一些人之所无,我之独有的发现,那就是收获。
好读书,不求甚解。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也不会去总结提炼中心思想,但潜移默化的效果或许有一点。。“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少年时,跟风看武侠小说,迷上了金庸和古龙,废寝忘食,仿佛到了另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沉迷于那侠的天地,幻想着自己也能遇到一个绝世高人,练成盖世的武功。青年时期,当然对描写爱情的书最感兴趣,看到美好的爱情故事,不免心向往之,看到悲惨的爱情故事,也会为之扼腕叹息。看到绝美的爱情诗,会抄录到小本子里,现在闲暇的时候翻出来看一看,觉得也很有趣。现在看些散文随笔之类,里面很多读史的心得,或者亲近山水的体悟,天马行空,可以作为工作之余的消遣。
检讨一下,读书还是应该先博后专,做到专不容易,做到博相对容易。一般人的业余时间和活动空间有限,对事物的认知不可能都从实践中得来,更多的要依靠别人的经验,也就是书上得来。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涉猎一些,那样自己也会生活得明白一些。
我认为好的文章应该“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要作者有写作的强烈欲望才能写出好文章,作者文思泉涌,一气呵成的文章一定不会差。比如王勃作《滕王阁序》,骆宾王作《伐武檄》。好文章有慷慨激越之音,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画龙点睛之笔,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好文章要让大多数人能看得懂,文笔流畅,辞能达意。演讲稿要写得有激情,通常引用一点名言警句。散文应该朴实,于淡中见真味。如果一篇文章大多数人看不懂,那么也就失去了启迪或者娱乐的功能。要有悲悯情怀,歌颂真、善、美,追求信、达、雅。只谈风月,算不上好文章。
读书也是一种心理疗法。年轻时,或者事业遇到瓶颈时不妨读一点励志书,给自己继续前行加油鼓劲。心情浮躁时读一点悲剧,能让自己沉静下来。闲适时读一点小品文,伴咖啡或红酒,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