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跨世纪的两次高考经历
文/刘培华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各具色彩,可诗可叙,可颂可扬。四季中我偏爱秋天,对秋情有独钟。诗人笔下的秋天有诗情画意,文人笔下的秋天有收获温暖。硕果累累,丹桂飘香,春华秋实,即是文人对秋之赞美。人生征途上,总有重要的节点被铭记,对我而言,1978年秋天的故事最是难忘的,不仅因是收获的季节,还为情暖如春,不是春天胜似春天,这年秋天,我高考中榜。岁在辛丑孟夏,述说别样秋之情愫,体味秋之美秋之梦秋之韵,回望春耕夏播秋收冬藏(春季补习、夏季高考、秋季录取、冬季入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时代造化人,思到心酸处,叩首谢邓公。“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引自《秋词 》[ 唐 ] 刘禹锡),是为题记。
(一)引子
今年高考的第一天,早晨驾车上班,看到在一些学校附近到处布满了路障,年轻的警员骑着摩托车来回巡视,方知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了,心头为之一震,看到高考,凝重的记忆冲破闸门倾泻而出,让我不由得想起自己跨世纪的两次高考经历。
高考如此牵动人心始于何时我不得而知,但从上世纪的77年恢复高考之后,高考就一再被关注并一再被强化。曾听人说没经历过高考的人生不是完整的,说得也许有点夸大其词,不过,我认为,经历过高考的人比没经历过高考的人会对人生多一层感悟。
掐指一算,今年是恢复高考制度44周年,高考对于那些经历过的人来说,总是要在其人生的轨迹上留下深深的印记;高考对我而言,终生难忘。迄今为止,自己两度参加高考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场人生经历。作为人生拐点的高考,距离我已近半个世纪了,回忆当年的高考经历,感触良多。高考留给我的深刻记忆,除了拼搏、奋斗、坚持、不弃,还有些许遗憾,其中几多感慨,几多无奈,几多惊喜,几多苦涩,它是一段难忘的回忆,浸透着汗水、艰辛、酸楚,容纳了理想与现实,信念和勇气。
44年在时间的长河里自然是倏忽一瞬,但在人生的道路上却是漫长的一段。和千千万万参加过高考的人一样,我因两次高考,由一个农村孩子,通过高考进了城、上了中专、当了工人、穿上了皮鞋、吃上了国家粮,而改变了命运,改变了人生轨迹。那是我20岁时期的命运转折,那是父母多少年的辛酸与盼望凝聚的时刻。而我的高考似乎又区别于他人,有别于如今的高考和中考,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因其另有一点独特:我是1974年初中毕业在家务农距离中断学业四年,连续参加了两次高考,不是现在的“复读”。一次是恢复高考第一年1977年的高考,因政审未过落榜;第二次是1978年,春天在利津县永新河水利工地复习,夏天参加了高考。连续考了2年勉强考上“中专”技校。在77、78级学生中,相信像我这样参加过两次高考而最终走出农村走进校园的人很多,我既是不幸者又是幸运儿,所以,应该感谢高考,感谢它给了我们农村孩子改变人生轨迹的机会。
这些故事对我来说刻骨镂心,历经的岁月越长久,它梗概得沟魂越清晰。相信一定能感染打动那些即将经历、正在经历和已经经历过这一阶段的朋友们。
我1974年初中毕业回村务农,那时还处在“文革”中期。因着教育要革命,高考早在1966年“文革”之初就停止了。我是农业户口,只能回家种地。身份如我者,属于读了几年书回家的人,既不是“下乡知识青年”也不叫“回乡知识青年”(非农业户口身份回到父辈故乡的知识青年)。下乡、回乡知识青年在农村时确实吃过不少苦,但他们和我这样的比起来还是幸运得多。于是,我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地当起了农民,只是空闲时还喜好看点书,有时还学着写点东西。就是因为有这么点小长处,我就经常发个小通讯,被利津县广播站聘为业余通讯员,经常叫去办个学习班什么的。在“惹着队长干重活、惹着保管换秤砣、惹着会计钢笔戳、惹着书记没法活”的年代,我又怎么能不规矩就范呢?缘于此,我就心甘情愿在家务农。
正当我安分守己以此为业的时候,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文革”浩劫十年,以“四人帮”的倒台为标志宣告结束。1977年冬季,劫后复出的邓小平积极推动,支持恢复了中断11年的高考。一时间,有准备的、没准备的,水平高的、水平低的,老三届(1963、64、65年入学的高中生)的、刚毕业的,几百万人参加高考,阵容浩荡而悲壮:夫妻同考、兄弟姊妹同考、父子母女同考,凡是在范围的都想一试身手,对此我是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大家都明白,恢复高考历史给了我们非常好的机遇。当年的同学、老师们分别给我捎信予以鼓励,昔日的同学也纷纷说我有了出头之日,就连不怎么识字的乡亲们也都笑着向我说自古土是埋不住金子的。跟所有考生一样,我也急于通过高考一举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飞出小地方,争取大出息。十年寒窗(从64年小学一年级到74年初中毕业),四年劳苦,等此一搏。按当时的规定,大学和中专是能兼报的,我义无反顾地报考中专,也就是说我参加的不是当今实实在在意义上的“高考”。
然而造化弄人,我77年高考的分数超过了中专录取分数线,体检也没有任何问题,但这年我却没能拿到本应拿到的入学录取通知书。我磨难的高考故事至此才算真正开始了!
绝大多数学生只与高考结缘一次,我却与高考结缘一世,刻骨铭心。
(二)落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77年10月,恢复高考的消息发布,广大青年欢欣雀跃,奔走相告,顿时感到光明在前,生活充满了希望。在1977年12月临考前一段时间,大多数准备高考的青年和家长都有一种兴奋的情绪,全民都在议论恢复高考这件事,整个社会的神经都被高考所牵动。每个中学都为自己的各届毕业生辅导备考,每一场辅导课都挤满了听众,每一个精于辅导的老师都十分受人尊敬,每一个善于答题的备考者都受到人们的钦佩。
1977年的高考是在冬季,考试时间全国统一,但试题好像是以省为单位拟就的,而阅卷似乎是在地区。成绩虽然不公布,但当时的保密还没有严格到现在的程度,只要在招生机关里有熟人是能打听到分数的,录取线也大体是清楚的。我的分数是大大超过了我所在地区中专录取线的。当录取通知陆续发出的时候,我还在家认真而焦急地等待。有时实在按捺不住,也走出来竖起耳朵四处打听。能够了解点情况的人好像有意回避我,慢慢地我也逐步听到村里对我考学的议论,后质询公社教育组最终真相大白。
全国高考从1966年“文革”开始中断,到70年代后以基层推荐的方式代替考试招收工农兵学员,刚刚恢复的高考政审鉴定是非常严格的。1977年“文革”刚刚结束,“两个凡是”还左右着全国相当的局势,刚刚恢复的高考自然也不例外。档案里设有考生所在单位的“政审鉴定”栏目,像我这样的考生所在单位自然是生产大队了。我村书记(那时因是村革委会主任故人称张主任),对我的政审是很“关注”的,先写了我“身体有病,国家不能培养这样的人”之后,又将家父是国民党员的历史问题加入政审材料,坚定不移地结论我“政审不合格”。最终白纸、黑字、红章,一个政审不合格的结论放进了我的高考档案。
在那个噩梦刚醒的年代,社会思维的惯性还很强劲,谁会为一个政审结论不合格的考生去多做什么呢?政审老师也无奈。自然,我的第一次高考落榜了,不是因为成绩不够,是因为政审不合格。我这个政审不合格者,并非地富反坏右后代,原因有二:父亲原国民党员、我身体有病。父亲国民党员不可辩,但所谓身体有病是1974年我因胃穿孔动过手术。或许是在农村不知轻重地干了些与年龄不相称的体力活,以致积劳成疾,1974年我患了一场大病(胃穿孔),手术后半年完全康复。政审不合格,这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吗?还是我的前辈嘱托得我好:来日方长,小不忍则乱大谋啊!面对那些关心我的人们,我由衷感念,我说“考学志愿倘不遂,三进考场心不灰”,当然这是后话,第二年即如愿了。
第一次高考落榜,因与再上学擦肩而过,当时,很失落,很绝望。那年,我村同考的3位考生只有发小薄学锋考中烟台水产学校(后任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专家退休),看到他在家长的陪伴下高高兴兴去烟台上学时,我几乎绝望了。不是因为分数没过线,而是因为政审被刷下来了,我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命运之神的安排。
恢复高考首批录取之后不久,有关方面发文1978年7月继续招生,两次招生之间只有半年之隔。78年的春天来了,虽初暖乍寒,但毕竟绿回大地,各种花朵也次第开放。虽有“三进考场不灰心”之信念,但我也不能坐以待毙。我找到村书记,挑明了我参加高考没被录取是大队政审的原因,主任除支支吾吾予以否认外,剩下的就是顾左右而言他了。其实我也知道,居人矮檐下是不能不低头的,胳膊再硬是扭不过大腿的。我对继续参加高考的申明是坚定的,但请求主任日后开恩的语言也是真诚的。主任的语言也很温暖,说青年人要有志气,上大学是好事,在家务农干出成绩也不是没出息。这时离7月的高考还有不到4个月。77年冬天高考通知的时间比较急促,考生大都没有多少准备,而78年的高考因为备考时间较长,竞争势必就更加激烈了。有首次高考的体验,我对新的高考又充满了美好的憧憬。然而我高兴得太早,万万没想到备考之路陷阱重重,艰难困苦几近令我灭顶弃之!
(三)发配
考学,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生的重大转折,尤其是对我们这些50、60后的农村青年而言,久处知识饥渴状态的77、78级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高考好似鱼跃龙门。
人们说春天是容易让人发困的季节,而1978年春天的我却格外有精神。与我遭同样命运又再次备考的王学理当时在村里是赤脚医生,卫生室与大队部毗邻,是单独的房间,有办公的桌椅。劳动一天后,晚上我们就来这里挑灯夜战复习备考,疲惫了就在地上铺上褥子和衣而卧睡一会儿。说实的,有时是要通宵达旦的,毕竟白天的劳动强度并非很大,但夜晚的复习仍然继续。那段时间边劳动边复习确实很疲劳,但对备考的我们来说太无所谓了,我很知足、很充实。他文科棒,我理科强,我爷俩(我们是发小,有表亲,他叫我表叔)相互学习辅导,取长补短。
上学时处在文革后期,同龄人或许还记得:有高考时张铁生的交白卷,有黄帅的“不学ABC,也能做接班人”的影响,本就学业不扎实,没学到多少文化,加之土里刨食荒废4年,学到的那点可怜的知识都就着粘粥饭一忘而光还给了老师。坦率地说,务农4年中哪有时间学习啊?4年之后再读泛黄卷角的课本,如读天书,一切几乎从零开始,可想复习之难度……只好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当年的“考友”里,有志文科的背功都相当了得。学理贤侄(我们有表亲)即是典型,他背题时是这样的:把在复习课本上要记住的重点题撕下来拿在手中,十冬腊月,穿着件小棉袄,笼着手在外面溜达,弓着个腰,嘴里念念叨叨,看上去像个跳大神的老太婆。我俩相互提问时:来,考你一考。他才把手从袖子里掏出来,袖子里还有高考复习材料,他把这东西递给你。不管你问哪道题,他先告诉你答案在第几页,第几自然段,然后就像炒豆一样背起来,在句尾断下来,告诉你这里是逗号还是句号。当然,他背得一个字都不错,连标点都不错。对这种背功,我是真心羡慕的,也是望尘莫及的。至于我自己,一背东西就困,那种感觉和煤气中毒以后差不太多。跑到外面去挨冻倒是不困,清水鼻涕却要像开闸一样往下流,看起来甚不雅。我觉得去啃几道数学题倒会好受些。
我记得当年准备了一道政治题,叫做十次路线斗争,它完全是我的噩梦。我记不住错误路线代表人物的名字,“十次路线斗争”每次斗争都分别是反左或反右,需要一一记清,弄得我头大如斗。坦白说,临考前一天,我整天举着双手,对着十个手指一一默诵着一二三……总算是记住了十次所有的左和右。——可恨的是,这道题还没考着。
那年,我是在大队的“场院”里劳动,集中收获庄稼、打晒收藏粮食、圈养牛羊、管理生产工具等。我干得好好的,大约是1978年过年初几的一天,我正吃早饭,很少到我家串门的主任突然来了。我真有点诚惶诚恐,坐立不安,而主任却和颜悦色。他告诉我说,过了十五要我上扶,去永新河(草桥沟)水利工程。主任这个决定对我来说是突如其来,我又正在复习的关键时期,不愿意去是自然的事,但我不能说影响复习啊,说完,主任就倒背着手走了。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我的眼睛真的模糊了。对了,写到这里我要补明一下,我所在的大队是当时县里树的学大寨典型,大队主任兼着公社常委、县革委会委员,省里都很出名,在县里、公社里说话很有分量,一般干部是不容易和他说上话的。主任让我上工程我能不去?真不去将又是何等结局?我近乎空白的脑子里只剩下了听天由命。稍事镇静后,我就决定去上工程了。“高考”过不了政审关不成“白考”了吗?我得服从,我得好好表现,考好考歹在其次,我需要过政审关啊!当天上午,我到北岭供销社去买小推车上用的襻(两头固挂在手推车把柄端、中间搭在推车人脖子上用作助力的带状绳索),正月十六,我卷起铺盖卷,推上我的独轮推车,捎上我复习的课本和资料,和全体社员一起驶向30里开外的永新河工地。此次我虽知是刻意发配,但我心里倒很释然:命里摊一斗,走遍天下是十升。
春风吹得和煦,百鸟也在争鸣。苍天最终有眼,暗佑我化艰险为夷平!
(四)转机
1978年,于国家而言,是历史的转折节点之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值得纪念的一年。这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历史的车轮在时空的坐标上,驶入了崭新轨道,改革春风扑面而来,人们激情迸发,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征程,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国家走上了迅速发展之路,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回忆1978年秋天,每个人都有自己感慨和要想说的话。经历过这个时代的每个人心中永远不会忘记这年所发生的历史性的变革,这年有很多人改变了人生,也给他们画上了完整的人生坐标,而我即是其中最大受益者。于我而言,1978年秋天是不一样的最美的秋天,这年的秋天,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是我新生命的起点,是值得纪念的秋天。不仅是对秋天金色美景的眷恋,丰收果实的贪婪,而是因我在此时收获了梦想,收获了希望,同时收获了爱情,改变了命运,开启了我人生旅途的新征程,在我心底灿烂了四十多年,永远铭记难以忘怀的秋天!
1978年春天我受命上伕(也称出伕、掘沟、上工程、上坝或抬坝),参加了永新河水利工程。永辛河是纵贯利津县境中部的一条灌排合一的河流,排水最终注入渤海。这次施工是加宽附带清淤,据说设计底宽40米,上宽60米,深3米。全县约有3万基干民兵组成的攻坚队伍集中在下游地段会战。高音广播喇叭除了播送通知、播放口号,一直在轮换播放《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社会主义好》等“流行歌曲”,工地上红旗招展,热火朝天。大队为连编制,公社为营编制,全县编制为团。我村去的是一个叫做“八里疙瘩”的地方,大约下午5、6点的样子我们到了目的地,带的铺盖先放在一边。我知道睡哪里不是我说了算的,这要由带工的来安排。趁此时间,我在周围转了转。这里很难叫做村庄,住户稀疏而散落,四野空旷,风坑沙盖,老远看不到一棵像样的树木。而此时却炊烟袅袅,颇有人气。因为民工聚集,原有民房的间隙和外围扎起了很多窝棚,这些窝棚有地上的,也有半地上半地下的。我们大队进驻工地稍早一点,租赁得里外墙还没泥的三间(两明一里)土坯房,民工相依席地而睡。
晚间,带工的薄队长(也称连长)把我安排在了西边里间靠墙的位置。我对这个安排很满意,这里空间小自然住的人少,靠墙与我复习有利,至少对别人的影响小。第二天一早上工前,大哥帮我在我带来的手推车上拴好篓子(用荆条或柳条编的条状筐),还在两个篓子相隔的小车盖上绑上秫秸杆(这样可以多装土的),然后说,你就用自己的小车推土吧,自己的家什自己爱惜啊。凭心而论,初中毕业四年我虽干过挖沟修渠的活,还真没上过大的水利工程,即便是推小车也是轻来轻去,这回是在劫难逃了。春天的天是很长的,早上5点起床,晚上8点收工。而我们上工程的劳动时间是三大段,就是一大早5点吃完饭上工地干到中午(其间有大约半小时的休息时间,可抽烟、解手、喝水什么的),中午送饭到工地;下午再干到4点多,吃贴晌饭;天黑8点多回驻地吃晚饭。这样一天下来在工地的时间总在15小时左右,纯劳动时间接近12小时。对精壮劳力来说,这或许不算什么,对瘦小单薄身躯的我简直就是摧残了。工地上还有两种比推车轻快的活,一是“拉耙”,就是把从沟里推上来的土倒到规定的地方后专门用耙子将其整平的活,这是个技术活,一般由带工的或年长者担当;二是“拉钩”,就是用一铁钩抵挂在小车轮子前面的横框上再把与铁棍相连的绳索挎到肩上帮着推车者拉车,这个活是用拙力气笨力气的活。而“拉钩”也有两种拉法,一是用人拉,一人或数人;二是人牵着牲口拉,自然牵着牲口拉的是个体面活。几天下来,我推车时常东倒西歪,连长当众没少挖苦我,什么认字挡不了推小车了,什么上了大学就用不着上工程了。我这时什么也不能说,只恨自己体力不好锻炼太少。
水沟挖到后期,从上面看底下的人很小了,挖出的土堆成坝,这么多土,都是推车子运上来的。车子装满后,用绳子上的铁钩钩住车头,上面的拉钩人背着绳子拉着车子向上爬,推的拉的浑身泥水汗水。数不清的车子在爬坡,数不清的“纤夫”低头俯身,用人力把满载的车子从泥泞的陡坡拉到顶上,场面非常壮观。
活是累的,说不出的辛苦和心酸。尽管如此,夜晚我还是坚持在用墨水瓶制作的小煤油灯下复习,没了煤油就偷偷到下“伙房”里去要,忙饭师傅怕让队长看见。用过几次后,忙饭的师傅说队长知道了嘱咐过不让给你们,不然会挨批。之后就再不给了。难办的是打煤油要到好几里路外的供销社去买。白天高强度体力劳动,晚上拼命复习功课看书演算习题到深夜,想再多背一点,多做一道题,第二天不到6点就起床。太苦太累……由于过于劳累,体力脑力透支,有些难以支撑,曾有段时间想放弃。第一家庭条件不怎么好,我实在不忍心为了考学继续让父母辛劳供养;第二我已经初中毕业,也差不多了,读书到此吧;第三我也过了十八岁,该自己承担所有了,第四认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有莫强求。
当时,我大哥也在工地上,父母姐姐家人得知我情绪波动,捎话给哥,哥看到我如此煎熬,时常劝导:“你不用那么拼,咱也不用担心,还有很多路可走!”因为他们的开导,我渐渐调整好心态全力以赴!父亲读过私塾,多少有些“家学渊源”吧,鼓励我不要放弃,翌年再考。还搬出了他著名的“蚯蚓理论”:做人不能学蚯蚓,光知道往松土钻!
俺村与我同时备考的还有王学理、张金利、李国忠、董德光等,他们得知后也纷纷鼓励我,后来我和王学理考取了,他们也为我们祝贺送行,因为,都是追梦人,我们这群农村孩子就是这样,怀揣着梦想与希望在积蓄着力量,希望就这样生长着,都想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高考的确会改变人生之路,对农村孩子尤为明显,高考,那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作为贫苦农家的孩子,没有什么路比读书上学更好走了。所以农民子弟参加高考更像是在走人生的独木桥,通过了,那边便是绚丽的人生,通不过,就要在这边跟祖辈父辈一样躬耕。
再次进入备考状态,好多复习题不会作,我心急如焚,非常地焦虑不安,无数次想过放弃,又无数次咬着牙说服自己努力坚持。利用所有的零碎时间背书做题,强制自己每晚必须弄懂一个知识点,逼自己查漏补缺不擅长的科目……闻鸡起舞,挑灯夜战,习以为常,工地宿舍两点一线枯燥乏味,坚持着忍耐着,抓紧时间、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直到最后的那一刻,战胜自己,赢回梦想。想到自己当年迎接高考前的状态,各种压力各种复杂情绪各种矛盾纠结……简直不忍心去回首。我找各种方法给自己解压放松,却适得其反,当我无意中看到不远处已经发黄成熟的野谷子在随风摆动,还有地里的麦子也快要收割了,我也要去高考了,突然间心中有了触动,似乎明白点什么,大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到了该收割的时节,不管籽粒是否饱满,植株都会发黄停止生长,散发出成熟的味道,夏风带来收获的喜悦,我的高考何尝不是如此,不管学了多少,到考场上只管“收割”,最坏的结果大不了没有录取,我还有以后的几十年人生,就像谷子麦子一次收割不理想,还有好多好多以后每季的机会,再说,怎么就一定会是最坏的结果呢,我想得有点多!
无奈时,我也曾私下请求去做“拉钩”的活,队长说都拉钩谁推车?他有时在我身边抽烟也偶尔流露出些许恻隐之心。我向哥要了1块5毛钱抽空去丁河供销社买了一条金鱼烟,用粉连纸包好晚上偷偷塞给了队长。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行贿。有一天晚饭后已经天黑掌灯了,我趴在地铺上看书,队长坐在我“铺头”说:沟越掘越深,靠人拉钩已不行了,咱主任给送来两头牛,你明天就不用再推车了,就牵牛拉钩吧。沟挖到2米多深了,坡度长有十几米,两边很陡,换成用牛拉钩很省力了,比推车更是轻松百倍。晚上复习信心倍增,动力十足。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一直到工程完工,大约有两个月,而此间我用之于复习的时间一天累加不少于5、6个小时。办学习班的通知一直没来,我也乐不思蜀了,在这里复习比在家里的时间还充裕,而且引不起特别注意。
不管怎么说,我这次出伕从备考角度来说成了一次命运转机,算是塞翁失马了。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月,怎么挨过这一个月呢?我在为既要政审过关又要成绩理想而忖思。我祈求上苍再睁睁怜悯的眼睛,让我的备考能再顺利一点。
我曾无数次地假设,我自己则认为,在心态之外,最重要的还有永不言弃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如果因为病痛劳累就一蹶不振,如果因为第一次落榜就选择放弃,如果没有把一次次失败当作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抓住分秒的时间去努力,我必然就将与理想失之交臂。
(五)中榜
水利工程直到麦收才结束,回家过完麦秋,我参加了公社教育组组织全乡备考人员举办的培训班(当时称补习班),就这样我又迎来了恢复高考第二年1978年的高考,同时,与老伴相识相恋收获了爱情。时光无情,转瞬即逝,细细算来,距今又已43年的光景。足以模糊掉许多记忆,然而我还是时常会梦到考场上握笔答卷的自己,高考离我似乎又并不遥远。
和当时绝大多数人一样,我抱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心情走进考场。拼了!人生大考。
从我家到陈庄公社考点有6-7公里,印象很深,我和同村好友骑自行车去赶考。想到高考,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画面是那天清晨,我紧张又兴奋地平生第一次踏入利津二中的校门(考点),走进考场,深呼吸,提起笔,开始书写上学十年学习生涯的答卷。
高考过后迎来了漫长又短暂的纠心的等待。高考结束了,接下来又是漫长的等待……等待的过程最难熬,很想马上知道结果,又害怕知道结果。当时高考信息来源面较窄,只有等待!相信上天总会眷顾那些一直努力奋斗的人。
高考后很久仍没有实感,直到接到录取通知书,才真切有了要离家求学的感受。最终,放榜了,我又一次侥幸上榜,顺利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记得那年秋天,我在离家很远的水利工地干活,有人去公社回来捎回了录取通知书,我姐姐跑到工地举着《录取通知书》上气不接下气地高喊着“安民(我小名)考上了!安民考上了!”
当我拿过通知书时,心花怒放,一蹦三尺高,扔下铁锨,情不自禁地举着喜报欢呼起来:“噢,噢,我考上了!”高兴得在田野里奔跑起来,一路小跑跑回了家!百感交集,当时的感觉就像中举,长时间沉浸在考中的兴奋中。此时情形不亚于范进中举,有过之而无不及。民兵肖连长调侃说:刘家祖坟冒青烟了!
当年,我的高考成绩是总分297分,这成绩在当时是相当高的,在同龄人中更是很高的。我的初中同班同学杨俊玉全县第一,考取胜利油田技术学校(后任胜利石油技术学院教授退休),我以全公社第三名的成绩考取山东煤矿洪山技校。当年大学大专中专统一填报志愿,志愿有两栏:大学(大专)、中专(技校);每个考生可以填三个志愿。当时确实不懂中专技校、干部工人的区别,专门找了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本家兄长、我非常敬重的教育家(当时我们刘家有头有脸的知名人士)刘培河大哥为我参谋填报志愿。当时我的想法愿望很简单朴实、也很真实现实、更很单纯:就是解决户口,走出农村。因初中毕业时年龄小,身板单薄,加之体弱多病,欺不动活,干不了农活吃不了苦,才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鉴于第一次的落榜打击,不敢奢望太大,考虑我舅舅在洪山煤矿工作,方便关照有所依靠,所以第一志愿填报了山东煤矿技校,第二、第三志愿志愿分别是沾化师范、惠民卫校。当时还考虑年龄分数比偏高,在是否服从统一分配栏中,填了“服从分配”四个字的缘故,最终结果第一志愿录取,虽然不尽满意,但还是大喜过望。
梦圆,平复了1977年没有考中的沮丧和不甘。那时刚恢复高考招收的学校和学生都少,录取率没有现在这么高,那年俺村同时考出去俺俩,王学理(原东营市二中副校长)考取山东师范学院(今山师大),他考的是大专,我考的是中专技校,全村为之高兴。为此,两家轮流摆桌请全村人喝酒吃饭庆贺(现在叫升学宴),外村亲戚六人也都来家祝贺。那些天,我们家比过年还热闹高兴!父母多日愁苦的脸也笑得好像连皱纹都舒展开了。
入学前,母亲给做了里外三新的被褥,我跟娘要钱自己买了心怡的草绿色军装褂子,深黄色条绒(灯芯绒)单裤,置办了全套行李。我大哥还专门去县城为我买了一双皮鞋,为此,入学后而失去了享受国家助学金的资格。但我不后悔,一直穿到毕业。
1978年10月13日,我揣着录取通知书,家人送到乡村老台二(村名)长途汽车站点,自己背着母亲准备的被褥行李,提着帆布行李包(该包工作后也一直用,至今还留存没舍得扔),兴高采烈地踏上了当时唯一一趟到淄博张店的长途汽车,开启了我们的崭新生活。就如同国家的命运一样,我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长到这么大,除去到过几次利津县城外,这是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一路上,我望着渐渐远去的家乡,想象着即将开始的生活,脑海里反复回放。初到张店大城市,感觉一切都新鲜,在等公交车的空闲时间花钱在张店火车站照了一张相。再转乘公交车到淄川,入学报到,成了中专技校生。
我们这届同学年龄差距有7、8岁之多,有应届初中毕业(俗称小中专),有高中毕业生,还有如我等毕业若干年后的考生。记忆最深的感觉最新鲜的是学校露天放电视,看新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同学们欢欣鼓舞。我非常珍惜如此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在校学习刻苦,生活简朴,在学校吃饭多买粗粮,剩下的钱我给姐姐买了当时城市最流行的在农村不可见的带皮领子(毛领)的小大衣,她很喜欢,在出嫁时才穿上。
如今,当我回想起自己当年参加高考的独特经历时,当年落榜的遗憾心情早已平复,留在我记忆里的只有感恩。如果没有高考,我不知道现在会身处何方;如果没有高考,也许今天的我会是另一种命运;如果没有高考,也许我的人生故事又要重写;如果没有高考,就不会有我如今美满的家庭(我与老伴是在那年高考补习班相识相恋相爱的,这也是我最大的收获,当年我外出上学,她落榜干了民办老师);如果没有高考,更不会知道人活着的意义和奋斗的价值……无论是作为一个人成长的体验,还是作为命运的转折点而言,我都非常感谢两次高考,因为它,我的人生就此发生改变,有幸享受退休养老的生活、有缘舞文弄墨、有回忆记述往事之机会能力和功夫。
(六)后记
又是一年考试季,高考、中考随风而来,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考场上将青春变成人生最美好生活的出发点,青春也因充满奋斗和激情而洋溢着美好。“数载苦读,今朝试剑”。高考,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是莘莘学子有生以来的大事;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见证过一代代人的青春时光,承载着万千家庭的期盼与梦想。
6月的7号8号已是全国社会、媒体、考生家长们瞩目的焦点,每年一度,年年如此。高考这一接力棒不知还要传多久?
中国古代有“三十年为一世”的说法。有的事情过了30年再谈起来恍若隔世,但回忆起1977、1978年的高考,却恍若昨日。回首寻梦岁月,我无缘天之骄子,没有经历大学时光,是女儿和儿子圆了我的“大学梦”,亦再无遗憾可言。在这些年中,我也参加了国家承认的另一种可以得到文凭学历的学习方式,就是自学考试,也是四年的时间,拿下了汉语言文学专科的一纸大专文凭,所有课程全靠业余时间自学,对我来说,还算顺利,毕竟有不错的学识基础,当年我的高考成绩,如果报考不保守就可达成我“上大学”的愿望,只是没有这个“如果”!
人们总说高考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虽然,一张考卷早已不是决定个人前途命运的唯一凭证,更不是成才的唯一钥匙,但它依然寄托着莘莘学子不负青春的誓言。应试教育的当代,高考依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依然是无数学子实现梦想的桥梁;依然是改变无数人命运的拐点。就我的经历而言,“保持好心态”“重在过程”“正确对待每次考试的成功与失败”,这三句话就是临近高考前我最想送给各位考生的锦囊妙计。在此,我想告诉即将高考的学子们,高考只是一场考试,希望同学们都能轻松面对,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止你们走向胜利。高考确实是一次重要的考试,但绝非是决定人生的唯一,如果以一生的时间长度来看待高考,它就会显得很不起眼,所以实在没必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这些只是一个过来人的看法。
高考对于大家来说,是高中年少纯真的结束,是大学自由洒脱的开始,是每个学生的人生大事,也是每个人最值得回忆的青春故事,记忆都封存在时光里。有时和女儿儿子聊起高考,听她们自己铭记的高考故事,仿佛我也回到青涩懵懂的年纪。真实再现那段寻梦岁月的心路历程以及刻骨铭心的拼搏之路。女儿是2003年高考,已经过去整整15年了,那年的高考因来势汹汹的非典,时间提前了一个月,从“黑色七月”变成了“黑色六月”,让每个人充满着恐惧,不允许家长陪考,考生心情也不同于往年。
人生就当如此,永远相信奋斗的力量。你们生在这样美好的时代,能够健康平安地享受高考,这不仅是实现华丽转身的支点,同时也是责任与当担的起点。
在高考来临之际,此文也算是我这位1978级考生为纪念恢复高考44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2021年,愿每一个高考学子都能高考圆梦,给自己与父母一个满意的答案。祝高考学子们金榜题名,大展宏图!
同样期待莘莘学子们最美的秋天。高考进行时,伴广大学子一路同行!
最后,祝所有的考生:得偿所愿,不虚此行,前路浩浩荡荡,万事尽可期待!
乡隐居士
辛丑孟夏写于黄河入海口鸣丁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