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翰墨描绘江山秀情注丹青传承桃李芳(报告文学)
——记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画创作研修班导师杨长喜
文/刘培华
我与杨长喜乡党也,他年长我两岁,属同龄人,相识于本世纪初。当时,杨兄是我仰慕已久的东营文化艺术名人,时任东营市美协主席、东营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彼此由共同敬仰的、被誉为“东营孔子”的东营市教育泰斗、文化名人、德高望重的庞长增老师(原东营职业学院纪检委书记)荐识。我在民建大厦集团供职时,与庞老师“同事”多年,且为世交,情同父子。老师视我是“文化人”,知我喜好字画收藏,由其引荐在杨兄工作室与杨兄相识,兄馈墨宝《笑口常开》,因画结缘,也因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而成为相惜之友。年节或拜访庞老师时有数次谋面,他离家进京深造后,少有联系。辛丑春节在探望老师时,恰巧与之不期而遇,互留微信,之后常在微信中相互交流。兄长对我从文极为关注关心,时常点评鼓励,倾力支持,我对兄长更为崇敬仰慕。近日,又获知喜讯——2021年7月杨长喜先生入驻千祝文化网,该网站为杨长喜先生建立个人艺术家官网数据库,此为可喜可贺之幸事。杨兄艺术修为已非同日而语!甚喜,即萌生欲书之念。故,刻意挖掘素材,问师访友,专访本人,整理成文记之。
杨长喜,现代国画山水名家,德艺双馨艺术家。字悦之,号一山居士,别署卧云石斋主,逍遥翁。生于1955年,山东利津人,现居北京。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先后进修深造于国家画院、中央美院、北京大学。现为东营市文联副主席,东营市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东港市人民政府文化顾问,中国书画学会名誉主席,大使画院艺术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人物传记、艺评我多有涉猎,但对杨兄不敢贸然命笔。逐,着力探寻其丰富的艺术履历,欣赏其精湛的艺术作品,品味其独特的艺术韵味,感悟其辉煌的艺术成就。于是看了不少书籍资料和先生的文介,又与先生聊了很多,随之一个完整的“美术大师”形象,在脑海中越发清晰;越清晰,就越发觉得他是可尊可敬之师、可亲可爱之兄,令人敬佩、钦慕。
【艺术履历】——百折千挠沉寂,千辛万苦超越。
杨长喜生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山东利津县,出身文化世家,令尊是离休干部,酷爱京剧、书法。受家庭父辈文化底蕴和家乡传统文化之熏陶,他自幼酷爱绘画,因此走上了艺术征途。初习人物,后改花鸟,现主攻山水,近年常作巨幅通屏。其艺术道路,由临仿而创作;由师造化,受教于程大利、曾来德、张立辰诸先生;综合创造,自成一格,是中国现代画坛一位文化立场坚定,传统功力深厚、开拓意识极强的艺术家。
从与杨兄交流他无比自豪的表述中能想象得到,生长在东营黄河入海口,他特别地骄傲,无比地自豪。气势磅礴的黄河水拍打着雄浑的土地,将慌渺炎凉与广阔壮丽演绎到极致的那种绚烂,许是那婉若游龙的黄河之水所赋予,他身上具备特有的苍茫气息和雄浑气势;或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也可能血液中自然流淌着先辈的艺术基因,他自幼具备审美的天性,造美的悟性和淡泊名利的品性。童年时期幻想烂漫,青年时期潜心学画,老年时期专心授业……因为他喜欢,就愿意为之探索,就容易萌发成长的种子,正是因为喜欢,绘画如影随形,始终伴随在他的左右,使他陶醉在艺术的天地中,恪守在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正脉之道上,打下了坚实的“童子功”,可以说,他有着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夫。同时,他不拘泥于现状,不断研磨耕耘,求学深造,在手摩心追于古人前贤导师的笔墨技法中,如攀登一座座壁立万仞的高山,磨砺了一颗“不服输、不畏难”的恒心,成就了中国大写意书画艺术的非凡境界!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和学习经历,会令人茅塞顿开,更会对当今学艺、从艺、懂艺、爱艺之人有莫大的启发!
杨兄初始擅画人物,当时他生活在广北农场,广阔的天地,火热的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他贪婪地吮吸着生活的营养,利用好每一分时间,创作了大量的人物画作品,如:《抢在雷雨前》《垦区新花》《煮海人》《荒原悠情》等。作品以鲜明的人物性格,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而赢得了同行的赞誉和观众的好评,其中有的参加了全国性美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有的在省市展览中获奖,在农场工作的二十年中,业余创作取得了初步成绩,崭露头角。
出于对绘画艺术的执着和热爱,也因此走上了群文管理的道路,多年来,他克服种种困难,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老兄还负责单位职工文化管理工作。1993年因工作需要,杨兄调东营市总工会工作,任职工文体活动指导站站长随着工作任务的加重,他画画的时间逐渐减少了,为了工作和创作两不误,他把时间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充分利用早晨和双休日的时间进行美术研究和创作,绘画的内容也由于时间的限制从人物转向山水和花鸟。在忙完繁重的行政工作后,每当鸡鸣枕上、夜气方回之时,总还要静静地坐到画桌前,画上几笔画,既当作休息,又用画笔表达他对生活点点滴滴的感悟。这些年来,他一边采辑历代大师的传统精华,一边向大自然获取生动的生活资料,不辞辛苦,劳心劳力,潜心经营。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成立后,他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多次策划组织全市及全省范围的大型职工文化艺术活动。如:“情系黄河”全国书画系列活动;山东省“华泰杯”山水画鸟画邀请赛;全市职工一、二、三届书画电视展播大赛;全市“工商行杯”职工交谊舞大赛;“人寿杯”少儿书画精品展等。在举办活动的同时,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对支持群众文化事业的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回报。活动的不断推出,大大提高了该地区职工群众的文化艺术品味,有力促进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同时密切了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
由于杨兄在艺术上的成绩日益彰显,2004年被公推为东营市美协主席,他的艺术之路由此实现了从业余到专业的提升,艺术事业达到相应高度。在任市美协主席期间,组织了大量的群众文化活动,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赢得了业界及大众的赞誉,为东营市的美术绘画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巨大贡献,得到了市委市府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和好评。他本人先后两次被评为市直机关优秀党员,一次被评为市级优秀党员,一次荣立三等功。
【艺术追求】——师承画坛名家,开启笔墨智慧。
令人敬佩的是杨长喜,不拘现状,不断追求。上世纪末,多次参加中文联、文化部举办的培训进修学习,丰富自我,提升技艺。1997年参加中国文联首届太行写生班;2001年参加文化部第八届岩彩培训班。长期基层摸爬滚打在绘画的自我实践过程中,他痛苦、孤独、迷茫、挣扎过,越来越意识到:没有坚韧的毅力和恒久的决心,就没有突破;浅尝辄止的艺术,都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很难走进观众的内心;有着坚忍不拔之志和痴迷的陶醉,所以也就没有攻破不了的难关。
2006年秋,长喜兄的父母相继辞世,他尽完了作为儿子的最后责任,这也使他开始重新思索未来人生艺术道路。经过反复思考抉择后,形成了独有的绘画思想和自我革新的求变意识。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传统笔墨的堂奥,他毅然辞去了行政工作,卸任市美协主席,提前离职只身“北漂”进京从师学艺,深造名家,最终实现了自我蝶变。先后进修深造于国家画院院程大利山水画高研班,曾来德书法班,中央美院张立辰写意高研班、教育部中国画、博士课程班、北京大学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班。之前,他也曾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进行过艺术交流。
当时年过半百的他为了艺术离家赴京,矢志北漂,舍得坦然,其精神可感可佩。在程师门下学习一年多,程老精湛的笔墨技巧以及丰厚的学养都使杨兄获益良多。他曾语人曰:这一年,我主要解决了认识论的问题,我认为作山水,不仅要为山川传神写照,还更要参天地化育,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如果说,长喜兄原来下的功夫更多地体现于具体的笔墨技巧的话,那么,在程师门下的学习三年使他逐渐体会到了传统艺术精神之所在。一个艺术家,没有技的准备,辄曰气韵云云、意境云云,不过是空口的游淡;但没有进一步对道的体悟,则最终无法完成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当然目前长喜先生的某些作品尚未尽善尽美,于笔墨精微明澄之境尚差一层透鳞之功。但对于中国画而言,古来画者烟云供养多享大耋,当时,杨兄半百之余,正是做学问的大好时光,只要假以年月,其超悟脱化,是可以预见的。
杨兄曾经谈及:从他辞去机关事业单位法人之职,舍弃地市级市美协主席职务,毅然赴京求学的那天开始才算真正的找到了自己。这并不是说杨兄过去的五十年是对生命的浪费,正如张晓风所言:“生命是一桩太好的东西,好到你无论选择什么方式度过都像是一种浪费”。杨兄此番抉择并不仅仅是改变一条出路,更多包含着的是他所从事的工作在整个社会文明中扮演着什么角色的问题。正是因为心底里的那份挚爱,才甘愿如此舍得。
经过长达八年的专家专业专职培训,自己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进修深造,杨长喜华丽转身,蝉变成蝶,技艺飞跃,渐入佳境,真正实现所探索追求的艺术人生目标——由画家到艺术家的升华。
【艺术传承】——授业教学相长,传道桃李盈枝。
2012年杨长喜深造所成,意境升华,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墨椽飘香,名声显赫。2013年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创作院聘为教授,在邓福星花鸟画高研班任执行导师,2015年邓福星、郭石夫联手在传媒大学成立博士课程班,与郭煌老师共同担任执行导师。开始了人生第二次创业,再次实现了由艺术家到美术教育家的跨越。
现杨长喜,中国人民大学画院杨长喜山水画工作室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文法部艺术创作院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邓福星、郭石夫写意花鸟博士课程班执行导师,天津大学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修班导师。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和艺术学院担任山水画高研班导师。他致力于传统文化与艺术美学的研究与传播,画风自成一派,诲人不倦名家。杨兄热心倾力书画传授,精心培养书画人才,努力传承书画国粹。近年来在北京,求索新途,传道授业,以美立教,风生水起,满城桃李,书韵飘香。
芸芸学子,来自全国各地,既有绘画爱好者,又有小有名气深造者。在此其间,在导师的带领下,培养了一批理论和实践兼优的花鸟山水画家。作为一个艺术家,不仅要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开班以来每年春秋两季写生,亲自带领学员走太行,访雁荡,临仙居,游西北,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搜尽奇峰,饱揽云烟,澄怀观道,迁想妙得,与弟子同吃同住同饮同作同赏同乐。通过写生使学员们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领悟,创作了大量笔墨鲜活,气韵生动的作品。从本工作室走出的每一批学员多以深悟中国画的发展规律,明确物理与画理的关系,掌握了札实的笔墨功夫。
艺术家不能忽略前人的智慧,而当下的艺术家,亦是后人的前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十几年时间,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扑在学员身上,一年中的大部分时光,都奔走在山区、写生路上。不论严寒酷暑,都在为学员们看稿、改稿,帮助他们出版了等作品,培养了一批优秀中青年画家,推出了许多美术人才,为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有的不足一年便超值拿下了中美协会员的资格,有的向更深的笔墨领域进取。他们有的在地方担任美术教研工作,有的在县市级美协担任领导职务,还有的在国内外某大学担任教授、导师。想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在各自的领域开花结果。
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自编教材。“上课要全身心投入,用生命来歌唱。教师不是旁观者,不是客观的评论者,是有情有义的活人。”这是他的教学理念。他因人而异,让每个学员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重视读帖教学,努力提高学员的欣赏水平,鼓励他们大胆探索艺术奥妙。
他从自己从艺的艰难困苦中感知到学画从艺之难,作为导师,与学生既是师生,亦是朋友,良师益友,平日里循循善诱的教导、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有无时无刻的勉励。他是一个极其有奉献精神的人,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在对待朋友上,总是想尽可能多的去多做一些事,去帮助别人。除传道授业之外,关心穷苦学员,帮他们找市场,寻出路,力求克服困难,完成学业,在书画市场不景气的近几年,为此费了不少心血。正因为此,十几年间,与学员结下深情厚谊。师生互赠留作纪念。老师谦逊,授业育人,厚文养正,蓄素守中;学员真诚,立雪程门,高业门徒,高足弟子。这份情谊让他永记心间,他说:这个平台,伴我和学员共享晚年之乐。
杨兄天生有一股军人的豪情侠义和异常坚韧的精神意志,这是与先生交往过的人的共同感受。先生从未当过兵,但是于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体现军人的作风。在教学上,杨先生公正严谨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待朋友则豪爽坦诚且至诚至义。事父母尊亲至孝,不违其志。对待自身亦是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先生每天清晨五点钟务必起床打太极,不管是在山东枣庄写生还是在云南西双版纳采风无一例外。我想正因为杨兄这种雷打不动,恪守不渝的精神品质才铸就了其阳刚骨力的艺术之风。少时在盐场工作的经历是他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每次诉及曾经年少时的那番场景,他的眼中都会闪现出银亮的光芒。在那个物质及其匮乏但精神世界丰厚富饶的年代里,和他的同伴们在那片堆叠着汗水与热血的盐田上,挥过一段最为青葱肆意的青春,收获了一份坚若磐石的革命友情。他将这种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铺陈在他的艺术作品里——《抢在雷雨前》《荒原悠情》……用艺术来再现韶光里的那些曾经,想来此番岁月里的回忆,经历的那些人和事,定然令人一世难忘!
【艺术成就】——千岩万壑搜妙,万里江山夺真。
一支笔描绘祖国山河壮美,五彩墨装点华夏江山峻秀。近年来,杨兄在山水画花鸟画创作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果,精心创作了数百件力作,件件精品,命名不俗。其酣畅淋漓的“大写意”表现形式成为现代中国画坛山水画的佼佼者。画作既有八尺巨幅的大景描写,如《山高无坦途》《云深晴欲雨》等作品,皆丈二巨制,山石顶天立地,巍峨挺拔;也有尺寸小品的灵性挥洒,既有精笔妙墨的传统演练,也有泼染冲积,水晕墨彰的现代阐释,如《秋来云忙山自闲》《山静云气高》《云洗林岚》等,这些都是呕心沥血经得起推敲的产物,这些满怀真情实感的作品深深地打动并感染和影响着读者与观众。
品读其绘画艺术作品,水墨山水,萧散苍秀、笔墨洒脱、着色秀逸、境界高旷、烟云流润、气势雄浑,结构严谨,精彩纷呈,其韵致已达常人难及。渗透在笔端的风华犹如打开一扇艺术殿堂之门,笔墨精纯而多变,风格温润秀雅。
纵览杨兄笔下之美,或气势雄伟的深岩巨壑、或云烟掩映的重峦叠嶂、或广袤浑厚的巍峨高原、或飞瀑倒挂的高山流泉……等等气势壮美的景观,山水有北方雄浑豪迈之气、亦有南方温润蕴藉之秀,花鸟有气韵生动之美、亦有意趣盎然之妙,人物能简洁概括,又能神形兼备,目之所及,顷刻之间,诸多样式瞬间吸引着笔者的情绪,带着笔者飘逸的遐想情不自禁走进他那美妙迭起的艺术世界。不管是偶尔小试牛刀的芦花雉鸡、骏马、小人物,还是殷殷切切讴歌的大山、大河、大世界,总能展现出多种风貌,这也许正是他有别于他人的独到之处。笔下有刻画清新雅致的花虫,如:《禅音》《秋味》;有抒发时代新风的美景,如:《雁荡新雨》;有清润幽静的造境点景,如:《吹断泉声半岭风》;有妙造空灵逸致的巨岩竞秀,如:《太行石板岩》;有描绘雄浑深邃的高山雄峙,如:《梦回雁荡》……笔到则意足,墨到则韵生。他笔下的《灵峰春雨》写意山水,在渲染浑沦的远景时,勾勒皴擦、水墨生辉,笔尖的转使传递胸次和心象,酣畅淋漓的意境尽显老辣恣肆的笔墨,挥洒自如,意蕴丰厚;他的《江山无尽图画》,在描绘巍峨的山川时,以色墨交融的笔触,以精益求精的染色、勾勒,呈现山石肌理效果,凸显坚硬的质感;在《仙居图》《终南高隐图》中,人物的造型,准确洗练,追逐的动势,生动传神,面部的表情,惟妙惟肖;在《净茗谷》中,浓郁抒情画面则敷以苍秀明快的色调,质感逼真、浑然天成。在众多作品里,无论在在视觉感受、审美追求方面,还是在技法、表现形式方面,总能不断更新、不断挑战自我,无不在变化中追求一种堂堂正正、落落大方的艺术气息,无不诠释一种“变”的艺术永恒,“致广大,又能尽精微”的艺术风采永不停歇地注于笔端,似若倾诉着喃喃心雨,涓涓不断,千百环绕。
诸多作品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艺术教育》《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性刊物上发表。其中《秋高时节》《大山的呼唤》在国家级艺术核心期刊《美术观察》上作专题介绍;1982年,国画人物《垦区新花》于《中国农垦》杂志发表;1999年,两幅中国山水画在《美术观察》发表;花鸟作品《紫藤》收录《东营年鉴》;2000年,国画作品《大山的呼唤》被收录在《今日中国美术》资料卷;2004年,国画《太行足迹》《山魂》在艺术类核心期刊《美术教育》发表;《云深雨亦晴》收录《中国国家画院2006年教学文献》;2007年,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杨长喜作品集》;2008年创办学术性期刊《笔墨》,任主编,深得界内好评;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杨长喜画集》;同时还出版有《杨长喜山水画集》《杨长喜花鸟画集》《山水画基础教程》等个人画集和专著;其传记和多幅作品被收录《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名人艺术大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名人录》《中国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世界人物辞海》等20余部典籍;多幅作品被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台湾地区及美国、韩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收藏。
多年来,他举办和参与数次画展,作品在国展中屡有斩获。1981年,年画《抢在雷雨前》入选中国美协和中国农牧、渔业部举办的全国农垦系统美术作品展,于中国美术馆展出;1997年,任东营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主任,之后组织大量职工文体活动;1998年,策划组织“华泰杯”山东省山水、花鸟画邀请展;中国画作品《根》获1999年中国迎澳门回归中国画作品展大赛金奖;作品《镇河铁牛》获全国艺术品大展一等奖;国画作品《太行足迹》获中国美协举办的“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优秀作品奖;2002年,国画《根》入选中国美协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2003年,国画作品《傲立天东》入选中国文学艺术界《永结同心》主题艺术展。2004年,任东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艺术达到一定水平和高度。参与组织“丹青墨韵黄河口”全国诗书画大展,并担任评委;组织东营市美协三届会员展•暨“五老”作品展,并出版《东营市美术精品集》;国画《古寨秋韵》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华夏笔都百位知名画家特邀作品展”;国画《牧归图》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2004年“菜乡情”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国画《家在太行南坪山》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2005年“太湖情”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2006年,国画作品《岁月无声》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06年中国画作品展;2008年,策划组织“桃李缘•湿地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并出版作品集;2020年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荣登大境界·2021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庆祝建党100周年;2021年6月作品《挥毫赞盛世泼墨颂党史》第三届走进湖南开福书画展。
【艺术风格】——风骨魁奇雄浑,傲骨清风厚重。
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艺术的灵魂是境界。境界是产生艺术美感的根本,是流露在作品中的人生感悟;境界体现着地域流派和艺术与人生的时代精神。书画最高境界为道法自然,乃为自然书画。此为多少书画人之孜孜以求,亦乃其学书廿载之感悟。悟前贤、导师之言,不懈临习,心摹手追,临池不辍,终至精熟一路之标,乃有一种不带功力、不急于求成、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之豁达心态,以自然心态,下笔得之神采,细微得之精妙。自然书写乃情熔于艺,艺方生魂。
胸中有沟壑,笔下尽乾坤。笔贵有力,力贵有势,用笔之道,须从有碍达无碍。画家需要经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感悟过程。苦心笔砚几十年,内心总有此希求。长喜兄在艺术上大致经历由人物而山水的两个阶段。他早年的人物画,因为时代的关系,受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影响较大。如《煮海人》《垦区新花》《铁骨铮铮》等,题材来源于生活,造型精确,画风朴实洗炼,其艺术的才华已初见端倪。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艺术修为的感悟,他逐渐走向了山水画,试图用自己的画笔去表现黄河流域那些雄奇崔巍与天争高的绝壁危崖。从人物走向山水,表面上看是兴趣的转移,但从深层次说,也是他向往自然,崇尚平静的心性使然。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历代名手叠出,蔚为华国。古代文人,啸傲于林泉,每借山川抒写胸中逸气,乃至披图幽对,卧游于天地间。故,山水画的发达与中国古代文人对宇宙自然的终极态度密不可分。杨兄对此进行了充分的吸收,在他的创作中,学古,从不拟古,创新,也并不离古。笔墨中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拢天地万物于笔端,又洋溢着笔情墨趣,深厚的传统功力溢于笔墨之间。他深耕传统笔墨技法,有着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夫;参悟时代巨匠、当代名家,转益多师,博学厚养,既不失传统,承前人精骨,又别开生面,启个人风韵。在师传统、师造化两个方面,下过不少贴实的功夫。一方面在于搜集创作素材,另一方面,更在于在天地山川中去印证古人、印证自我,试图从中去寻觅“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美妙艺术感受;在师造化上,喜画太行,暮草荒烟,山石流泉,都为其所爱。在画太行的同时,其实亦是在画自己,画太行的高耸陡,也画自己的棱棱傲骨;画太行的峰回路转,也画自己生命的苦涩与盼望。他所画的那一座座含烟带雨的山石,盘旋着过去自身所拥有的岁月和回忆。在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每每挟一册在山中,由具体的一树一石入手,去体悟自己平时对古人笔墨遗意的理解。谁也不能替代你的画作风格,杨兄如是说,他坚信且躬行于此。他的艺术别辟蹊径、贵于创造,他把运笔、章法、体势融入绘画,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由于他功底深厚,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不断经历、思考与创造,无形中开创了一种新的画风,形成了自己的画貌和绘画语言和风格,创立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独富有“长喜”味的独特画风。在演绎传统文化诗情画意的同时,又给人以现代气息的审美冲击,既继承了老师们卓越的技巧与风格,更用绘画的语言,自成一派。其友人评论其“突破了局限性,画作中充满了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情愫”。更重要的是,几十年跌宕的生活中形成的思辨意识总能在深厚的笔墨功夫中胶着、激荡,从而使他的绘画总是洋溢着别具洞天的审美形式。
他的山水画受北方山水画派影响较大,具有典型地道的北方气派。立足于北派山水的雄浑之境,融动魄震撼与安静祥和为一体,山水以“骨气”为先,骨气为首用笔遒劲,有雄健阳刚的艺术之风。名家画松,四季常青、傲骨峥嵘,品读杨兄山水画作,气势雄伟,苍劲有骨,浑莽厚重,笔力劲健,具有雄强阳刚的艺术风格。其画石质坚硬,山中云气缭绕,大石丛立,小峰叠出片浑厚苍劲之感。
绘画讲究笔墨神韵,不但画笔美,而且意境深、气魄大。绘画探索中,为了突破艺术的表现力,他有意无意之间,对色彩、光影、透视、造型等新时代的艺术表现语言进行反复锤炼,又在画面的每一处造型中均有充分体现,享受艺术的乐趣。在笔墨上他用笔挥洒自如,以强有力的中锋勾勒为主,辅以散锋侧锋,若风旋水转,墨法干湿并用,变化微妙丰富;画面中,点、线、墨块有机交融,如排方布阵而骨法洞达;用笔流畅自如以富有变化和骨力的中锋勾勒为主,辅以散锋側峰,以书法入画,追求水墨的韵味及意境,渗透着其浑厚灵动的笔墨功底。笔下的山川气势磅礴、水色宁静辽阔、瀑布震耳贯心、云海神秘多变,山静云动、村舍掩映、雨润烟浓元气淋漓,彰显出天地间的那方节奏和韵律,共同传递苍茫浑厚的艺术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画作艺术的营养源于生活、需要生活。优秀的画家需要深厚的生活积淀、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敏锐的感知力,断不可追逐虚名,放弃书画本身的创作意境。画家须具备自己独特的笔法与书画意境,要接地气,让画作更贴近生活,在写实、写意中丰富意境,锻炼自己,在绘画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寓。长期摸爬滚打在绘画的自我实践过程中,他逐渐加强哲学思考维度与审美判断力,把社会、自然、生活、绘画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哲学观点,并把对自然与社会的辩证思考投掷于画作之中。用画这种最直观、最容易传达的形式,给予世人艺术的营养、生活的营养,让画作去展示精神情感。
笔墨虽无言,运笔应有意,观者才生情。他擅于以眼中的自然山川世界演变成千岩万壑的笔底之变,以匠心独运的内心独白诠释笔端之情,他总能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笔一墨中,源源不断地注入血脉偾张的激情和心潮永驻的情感。画面中,那种苍茫浑厚的磅礴,那种韵味隽永的深刻,那种典雅的气韵和雄浑的境界,在凝结中升华,那种恰到好处的笔墨分寸,带有无以伦比的穿透力,在视觉享受与心智情感之间激荡着阵阵的频率,仿佛撞击般的回声,余音环绕,深入心扉,不断叩击着观者共有的潜在意识,激发观者久违的审美本能,蓦然唤醒久居闹市的大众对自然山川的深情向往。那一片名山,无边红叶,尽在纸上毫间。画里是画,画外还是画,这一片灿然秋色,从纸上绵延到山尖,那些尘封往事,从过往流淌到现在,哪里都是诗,画细腻、扎实,雅俗共赏,观者能看得进去,能够产生共鸣。
此外杨先生还擅长大写意花鸟。《此花开处红胜火》《秋味》《石榴》等作品亦不乏山水画中那气势雄浑的气魄。他始终奉行一句话“始知真放本精微”,严谨中有随性,混沌中有精微,层次分明,虚实相间,生动且空灵。杨兄的画,豪放是其外放的气魄,风骨才是他内敛的精魂,其风骨渗透于他的每一张作品当中:既有菊的清芬,又有梅的傲骨,这既是其审美态度,亦是其人生态度。《庄子・道遥游》说:“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没有数十载亲临自然山川的经历和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的辛勤耕耘是绝不会取得如此成就的。
【艺术人生】——闲云野鹤妙曼,功成名就淡然。
古人云“画如其人”,岂不然哉!立品为先,人让画贵,画使人尊。只有人做得正、做得真,其画才经得起考验、经得起品味、经得起传承。
齐鲁大地土厚水深、民风淳朴,自古多慷慨之士,兄之故乡,是黄河入海之地,河川壮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常言道:山东出好汉,长喜兄便具有典型的山东好汉性格。他为人刚正,工作上克己奉公,事父母至亲至孝,对朋友至诚至义。朋友们都喜欢称他为“老杨”,所谓“老”者,一在于其年龄之长,是朋友圈中实打实的老大哥;二在于其为人,既豪爽坦诚又儒雅谦虚,颇有老辈大家风范。我欣赏其作品,更崇拜其为人
自古好同不如独诣,不随流俗者必有大成。杨兄乃礼贤下士、德艺双馨艺术家,画作一如其为人正直、沉稳、坚毅的性格,平实简约的构图、剔透松灵的笔墨、幽淡荒寒的意境,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引领了一代风骚。像杨兄这样,以阳刚骨力作为艺术追求的,从本质上说是作品背后的一种人格力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商品经济膨胀的社会来说,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高尚人格精神更是显得珍贵。这种精神对一个国家而言称之为国格,对一个民族而言则为民族气节,而对于一位画家而言则为做人本色。艺术虽为“小道”,但关乎世道人心,故而我以为在艺术上,要提倡一种正大的价值取向。这也是我在面对如何记叙杨长喜时所产生的一点思考。
心静则笔净,笔净则境深意远,在杨兄的众多作品中,均呈现出落落大方的艺术探索形式,在这些雄阔矗立、境界幽深的激越画面中,总能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他那高亢的背后,宁静而卓远的心境。在生活中,一颗安安静静的平常心面对一切繁杂,他常常远避喧闹,独思一室,除了流连于历代名家巨作,除了盘桓于画面,他几乎没有任何奢望之求,绘画的目的性,也显得十分单纯,没有任何功利之心,他内心涌动的澎湃动力只有徜徉在艺术的天地中,才能喷薄而出,自由奔放,创意遐想才能坠入繁星满天的银河,思绪在笔尖源源不绝的流淌,静静诠释着独有的艺术形式,他那洁美高雅的格调和磅礴浑厚的意境默默诉说着浓郁的现代审美情怀。同时兄长亦是一个不囿于物质欲望的人,以很淡然的态度去看待外在的名气与地位。名气与地位在他眼中不过是身外之物,但是他的责任心却在支撑着他想为大家为地方为社会为国家多做一点事。
艺术的人生、人生的艺术,在人生跌宕的轨迹中,总是得失相伴,潮起潮落,波澜起伏,砥砺而行,杨兄也不例外。他对绘画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执着,从一开始的盐场至学校再到机关直至晚年进京入学府办学堂,从不及弱冠之龄到如今垂古之年,数十载春秋更迭,寒来暑往,一路走来,虽然工作的变化,身份地位不断地提升,始终不曾改变他对艺术最初的执着与真诚和单纯挚爱;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迁,初衷不改的永远是对绘画的那份渴求。他心底念念不忘的,恐怕还只是那张并不宽大的画桌、那方并不名贵的砚池;他从未忘记苦灯夜战时的苦楚;也从未忘记躬耕在艺术的道路上,咀嚼那段艰苦而迷茫时的无奈,这才是他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绘画始终成为他难以割舍的夙愿,绘画艺术也成为他内心深处敬仰的永恒,也唯有绘画才能使他身处繁华的都市、置身忙碌的生活,而获得一片独处缤纷的芳草地,于是,在他人生的迂回中,由绘画出发,也落脚于绘画。杨兄在墨海中酣游,艺术成了他愿意毕生为之拼搏为之奋斗的事业。彰显了老兄最初的那份诚挚,也印证着其对艺术永葆的那一颗初心。是的,没有坚韧的毅力和恒久的决心,就没有突破,浅尝辄止的艺术,都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很难走进观众的内心,他有着坚忍不拔之志和痴迷陶醉的“喜欢”,所以也就没有攻破不了的难关。在创作得意时,物我浑忘,其乐融融如也。
人生百味,光阴静好,岁月如歌,多彩的艺术呈现无限的魅力人生。杨长喜在艺术的滋养和洗濯中,踏破艺海千重浪,硕果丰盈令人羡,艺术生涯,步履坚实,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砚田耕耘,是苦还是乐,是寂寞还是欢愉,这一切恐怕都难为外人道,或者还是引用陶渊明的那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而能释真意。于是,他把生活的点滴感悟、人生的艰苦磨砺和艺术的真谛交织凝结之后,作为再出发的原点,在坚韧不拔中一如既往地耐住寂寞,在灵思妙悟中追逐着心中的那片阳光,他坦荡而充实、深邃而弥漫真力。杨兄如今的年纪正是深入探索和专研中国画的最好时光,此番岁月正当时!尽管其还在探索阶段,尚未进入至高境界,但是相信,以其睿智勤奋,笔耕不辍,积健不息,积功至深,必有所大成,艺术人生将更加精彩。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艺术创作永远在路上,我想这也是杨兄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祝愿杨长喜在新的伟大的历史时期的感召下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自己热爱的艺术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回馈国家,回馈社会,回馈人民!祝福杨长喜的艺术之路拓得更宽,走得更远!
文字稚拙,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算作杨兄入驻千祝文化网的一份薄礼!贺之!
吾问道书画艺术,砥砺有年,天性弩钝,未能深悟。枉谈禅机,溢美之词,恐留贻笑,恳请道友,开蒙点拨,不吝赐教,幸甚!
乡隐居士辛丑仲夏写于黄河入海口鸣丁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