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孙西贞相识,是于前年初秋,博文书院顾问聘任仪式活动会上。这次活动会,是由观渭兄在安盛北区组织举办的。活动会结束后,有几位书画家为书院写字画画,我立在西贞身后观看他写字。他写完一幅,自己审视了片刻,一回头,见我站在他身旁,随微笑着对我说:“给您写一幅吧?您喜欢什么内容?”我们毕竟初识,便很难为情地说:“那多不好意思啊,您想赠我墨宝,要不就写幅‘恬淡虚无’吧。”他笑着说,“这对我来说是个新词,我就乐意写新词。”说着,铺纸挥毫,一挥而就,瞬间,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就展现在了眼前。过后不久,观渭兄应西贞邀请,又组织我们几个文友专门到他西城的工作室去玩了两次。这样一来二去,我们就越来越熟了。再后来,他主动为我无赏篆刻了两对印章,我们便成了知己文友。
西贞,字子明,号文源堂主人,山东巨野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营印社社长,是当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大家。他从小受父亲熏陶,爱好书法和篆刻。参加工作后,先任教师,后入东营市文联从事书法篆刻创作,曾历任东营市书画院办公室主任、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市政协书画之友社副秘书长、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东石印社常务副社长兼秘书长,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理事、华夏名人艺术书画院常务理事、孙膑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孙氏宗亲联谊总会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其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在《书法》、《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篆刻》等报刊上发表,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大赛,获奖达20余次,有许多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纪念馆、碑林等单位收藏或陈列。其个人略传曾被收入《中国当代青年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珍品选》(《传世书法》)、《中国印谱》、《世界名人录》等百余部作品集和大辞典。他先后在东营、济南、江苏、北京等地举办过个展或联展。如今,年过花甲的他,可谓用书法篆刻铺就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先从书法上讲,西贞书法初习颜真卿,继学二王,又研米芾、王铎诸家,后涉篆隶,且对甲骨文有广深的研究。他广采博取,熔于己手,把书法研习深入到了古文字学范畴,从字、书之源头,沿着周秦的发展路径深入探索研磨,使字意与书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书法通常来说虽是一种书写技巧,但西贞却把它当成一古老深厚的文化课题来研究,也当成了自身修为进取的平台。他的笔墨风采,绝不限于技法的研练,而是质入文化的飞跃。在泼墨挥毫之际,使其作品既合于法度又频出新意,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从而形成了宽博、浑厚、雄健、变化无穷之风格。正因他广采博取,且诸书皆修,故书路较宽,其作品尤以行、楷、隶、篆四者成就为大。
他的行书,不激不历,动则势如烈烈西风,主旨俊逸,而又不失文人之心。西贞具有标准的中国文人品质和修养,其行书传承着二王书法动逸自如的士人品格,笔法超然,墨韵天成,挥泼之间抒云锦,提按顿挫展儒雅。尤其行草,善于取势,彰力凸显,精神雄腾,魅力无穷,极具线条艺术之美,可谓惟妙惟肖,美不胜言。细品他的书法作品,能够明显地看出其具有落笔藏、运笔涩、收笔回的运笔功夫和技巧,还能看出其在点画上中锋取劲,侧锋取妍,刚柔结合的功夫。他的书品,墨生五色,墨出五韵,具有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以润取妍,以燥取险的用墨审美特性。尤其为人称道的是,他的用墨能有枯、焦、湿、润之变,且使润湿而不漫游。
如其行书《中华梦》,“筑梦兴邦”四个大字,雄厚强健,颇具颜真卿、王铎之书风,左边四列小行草书,自然流畅,潇洒自如,用墨干、湿、浓、淡变化丰富,左下方的留白,加上五方红印的点缀,给整幅作品增添了夺目之彩。再如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谓浓淡干湿,枯焦润滋,掌握有度,运用自如。“一色”两字的“一”字长横,插笔中锋为浓墨湿,旋即枯焦涩行,直至“色”字结束,顺势直下,力透千砥,枯、焦、湿、润之变在此美妙尽现。细看“一”字枯笔后大胆拖长,使这个横贯天地的“一”字融合表达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自然神韵和气势。“秋水”两字更为奇妙,浓墨写出的“秋”字厚重充实,润含着丰收的浓浓墨色,会使人联想到秋的博大,而“水”字则润中多半变枯,游丝宛转连牵,最后一笔慢收,全字已成飞白,活脱脱演绎出秋波荡漾的自然景象,和“秋”字形成一润一枯、一浓一淡、一实一虚的鲜明对照,相应成趣,相得益彰,气韵极为生动。又如杜甫诗《望岳》一幅中,点画变化直现情感节奏,心中情感仿佛侵入笔墨,笔墨又饱和浓郁之情感,可谓情墨交融,力透纸背;另如《李白秋浦歌》一幅,既有颜体之厚重、宽博,又有米体之恣肆、汪洋,飞动流畅,一气呵成,笔与墨完美融合,充分体现着文人情怀的自然释放。由此可见,西贞在行书笔墨运用上的工夫是非同一般的。
他的楷书,笔画精到,法度严谨,取颜筋王风。铺陈笔墨,执笔在手,运笔在心,心与笔合,心手相师,字字凤行龙卧,自然天成,非一般力运所能及也!
其隶书源于汉《曹全碑》、《礼器碑》和《张迁碑》,既有阳刚之气,又具阴柔之美,于苍茂之中蕴含着高古之姿,于潇散之处凸现着个人情怀和书之精华。
说实在的,西贞书法的最高成就当数篆书。他在《石鼓文》、《散氏盘》、《毛公鼎》和《颂鼎》等上浸淫数十年之久,可谓用尽了功夫,加之他篆刻上的造诣,能透过刀锋看笔锋,善于以貌取神,直入其理,故能使其篆书作品茂朴古雅,妙趣横生。
如其书大篆扇面《穆如春风》,运笔劲道老辣,富于弹性,落笔意成,率真自然,大气磅礴之美,跃然纸上。再如扇面《花好月圆人寿》,也是用大篆写成。此作品从正文到落款、用印均十分讲究。“好”、“圆”二字笔画多,用墨少而干,笔法流畅、率意;“月”、“人”两字笔画少,用笔用墨重而浓,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且大小适度,轻重兼顾,疏密合理,能给人以协调统一之美感。又如对联《正其谊不诲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亦是用大篆写成。其字形大小轻重变化较大,线条丰富多彩,特别是两个“不”字和四个“其”字各有不同。该对联用小行草落款相配,大大彰显了整幅作品的多样性和艺术美。另如篆书对联《周鼎商盘见蝌蚪,名山大泽出文章》,上联“周”字稳健,“鼎”字古拙,“商盘”二字轻盈险峻,“见蝌蚪”三字,中宫紧缩,颇显功底;下联“名”字实,“山”字虚,“大”字厚,“泽”字润,“出”字稍干,与上联之“商”字相呼应,使“文章”两字大呈精彩,再配上小行草释文边款,令人在感受浓重殷周历史文化的同时,能够领略到一丝清新的时代书风。
简括完西贞的书法,不妨说一下他的篆刻。
中国书法的前身,当是篆书与篆刻。故欲习成书道,理当在篆刻上下功夫。就篆刻而言,临摹古印是继承传统的主要方法。历代名印浩瀚,从秦汉入手方为上策。秦印错落参差,朴实自然,汉印平整严谨,大方位尊,既蕴蓄着无限丰富的文化内含,又承载着博大精深的审美价值。汉民族、汉文化、汉字,一个“汉”字,可以说是华夏文化的集大成者。西贞治印走的是传统之路,追求的是古玺秦汉之印风。他熟读《说文解字》,以秦汉为宗,深研古玺,在通读小篆基础上,溯大篆、甲骨,后习缶翁、白石老人,对金文、石鼓文进行了全面研习,从“浙派”切刀的“涩、拙”和皖派冲刀的挺进明快入手,专攻汉印,又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治印大家影响,铁笔劲墨,细刻精琢,跃然石上,堪称当代大家。
西贞几十年潜心书法艺术,对篆刻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正所谓“钢刀要以笔来运,刻印要以书来写”。他将古印中的方圆曲直,疏密虚实,甚至残缺之美等,融汇在美学原则上去操刀琢石,其刀法斩钉截铁,狂处如武士对阵,奋砍硬斫,柔处如履薄冰,精雕细琢。每制一印,既有秦印之线条,汉印之结构,战国印之空间灵动,所呈现的,均为古之篆刻精髓的龙脉与承传,颇具庙堂之气,绝无匠工制作之拘泥。纵观西贞之印品,古雅逸趣,图文并茂,阴阳兼生,放而不肆,抑而不拘,别开生面,秀而不纤,美而不俗,韵味独特,实可谓“含刚健于婀娜,富清丽于苍浑。”
他刀下的印章,有的古朴浑厚,如阴文《境界》,构图大胆泼辣,刀法刚柔兼备,周边及字画全为阴空布白,所剩石面在参差交错中依稀可辨“境界”二字,对于境界的幽美、隐秀、高深、隽妙,作了奇妙的诠释;有的圆润俊雅,如阴文《大吉》, 刀笔流畅,端庄俊雅,龙形兽纹,镶嵌左右,颇具汉代瓦当高古之风,让人赏心悦目;有的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如 《肖形龙》印,云龙腾空,其须纤柔,其骨刚健,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意境深邃,喻义深刻,令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
西贞治印,最难能可贵的当是他能善于开拓创新。如他的《清正廉明》细朱文印,取法小篆,田字形排列组合,“正”字中的留白,像是印中的眼睛。此印线条劲健有力,颇具平正工稳之印风。再如《放下》朱文印,刀法冲切结合,章法构思巧妙,留白匠心独运,加上边框破残和轻重的艺术处理,使之显得大气精美。又如《孙武湖》白文印,取法大篆,“湖”字中“古”、“月”成上下结合,又同水字旁形成左右结构,构图精巧,留红自然。此印用刀大胆泼辣,淋漓畅快,印文与印边浑然结合一体,当属一方绝佳珍品。
综上所述,西贞在书印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与他的刻苦勤奋是分不开的。他不仅注重实践研练,还十分重视理论探究,竭力追求艺术上的真、善、美。他先后撰写了《书法艺术欣赏》、《传承与创新》、《书法与长寿》、《赵孟頫与张成墓碑》等颇有见地的文章。理论上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实践上才能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他的书印艺术,与理论是贯通的,与美学是兼容的。其作品内容既博大又深广,艺术个性既传统又出新……
通过与西贞交往,给我感触至深的是,他为人不拘言笑,诚实厚道,以信为本,不计利益,视友情为至上,颇具文人谦谦君子之风,颇有鲁西人的慷慨之气。或曰:刻印者,修信也。西贞做人、攻书、治印,书如其人,印如其人,实可谓德艺双馨!尤其他的印品,每一件不仅是绝佳的艺术瑰宝,也是承载中国诚信文化的重要标志,观可赏心悦目,藏则价值如金!
行文即止,愿西贞在今后书印艺术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大胆前行,将来必会走得更快,走得更远,走向灿烂,走出辉煌,一直登上世界艺术最高的巅峰,最美的殿堂!
(该文为薄剑锋与刘培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