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乡隐居士的头像

乡隐居士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19
分享

助残见真情(随笔)

前几日,拜访吴观渭兄,在其工作室书架浏览,翻出一旧报纸《东营公路老年报》,被一题为《访问侧记》的文章所吸引,文章是吴兄2018年9月所作,细细品读,不仅为兄珠玑之笔所折服,更被文中故事所感动。故事讲述的是原东营市公路局退休干部张琳、共产党员孙之溪、纪永革、李弘兵和退体职工王慧、吕祖兰等同志坚持五年帮扶垦利区残疾人杨林海家的善举。正在我大加捧赞之时,吴兄介绍:此事在壮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对她们这种像涓涓细流不停息的大爱无不为之感动和敬佩!吴兄顺告:今年助残日,兴盛社区党委、公路老年党委组织部分党员、居民爱心人士前往杨家走访慰问,您有意参加否?为兄之意正中我下怀,即欣然应允。

献一次爱心并不难,难得是他们一直坚持了数年不弃,并且一直继续着!他们都住在城区,杨林海住在乡下,一不沾亲,二不带故,素不相识,为什么还帮扶长达数年不间断?带着这份好奇,5.15助残日,我亲自驾车一起随访。

这天上午,春光明媚,艳阳高照,东营市一中原副校长、党员刘相甫,公路老年党委委员、第二党支部书记吴观渭,兴盛社区安盛北区党支部书记张海荣,安盛北区居民入党积极分子张琳,公路老年党委第五党支部党员孙之溪,公路老年党委第六党支部党员纪永革、张桂玉,安盛北区居民张惠,作家刘培华,市摄影家协会陈丽玲等一行九人,由吴观渭带队,带着各自的一片真情实意(钱、米面油、衣服、书籍……)赶往目的地——垦利区西宋乡南三合村残疾人家庭杨林海家。

南三合不忙位于垦利城区以东30多华里处,是一个30多户人家的小村。据介绍,该村没有可耕地。村里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碱化地就挖成了一个个池塘,养鱼、虾、蟹。因此,村里的留守人员就以水产养殖为生。杨林海的家就住在离村五里以外的村北。到达杨林海家附近,举目望去,在茫茫野草间有三间低矮的房子,这就是杨林海经营了半生、五口人遮风避雨的家。

杨林海,40岁左右,面部灰黄,身体矮而消瘦、双腿弯曲双脚内反,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母亲年逾古稀,双腿残疾;妻子是个聋哑人。家中还有两个儿子,大的9岁,小的4岁,五口人三个残疾,日子过得可想而知。

“自打张姨来帮俺以后,电视台也来采访,残联还给我们送钱,村里、政府都很关心俺,也时常照顾我们。俺很感谢、也很知足,俺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杨林海发自肺腑的话语也深深感动了我们。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关怀下,在张琳带动形成的帮扶小组的热心帮扶和感召下,杨家得到了残联和让会各界的关注,现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并且逐步好了起来。

杨林海显得有点激动,嘴唇微颤,脸上始终洋溢着感激、幸福的笑容。问及家庭的变化,他跟我们聊了起来。现在他家养了5头牛,十几只鸡,有5个蟹池,每年能卖500余斤,年收入1.5万余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为了俩孩子上学,也在永安镇买上了新房,孩子上了学校,摘掉了贫困帽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在听了孩子朗读自己所写的作文后,作家刘培华将孩子揽入怀中,亲切热情地辅导孩子的作文,鼓励孩子要感恩父母、感恩帮助自己和家人的爷爷奶奶,感恩社会、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成绩回馈社会。

用行动传递爱,给孩子生活的自信和希望,用爱践行社会责任。福往者福来,爱往者爱返,让爱传递下去,少年强才国强。

本次杨林海家走访,所见景象已非原文中所述“由于残疾,以前杨家很穷,别说穿衣,就连饭都吃不上,青菜都是用白水煮着吃,很少见到油花,由于缺乏营养,全家人面黄肌瘦。虽然政府给了些补贴,但在盖房、孩子上学、看病住院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闲难。”看到他家扩建了房子,比前几年宽敞、干净多了,我们也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满足,对家庭兴旺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望。从他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我们由衷地为他们充满快乐的生活感到高兴。

回来的路上,想像着杨林海家的前后变化,脑海中始终回荡着“爱心”“善举”“阳光”等字眼。我也因此对张琳她们这样一群爱心人士的大爱之举感到更加尊敬和仰慕。她们的行动诠释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是社会友爱和温馨的体现,是协作互助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传承。她们奉献的是一颗颗金子般的心!她们是社会正能量的代表!

我们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坚信,爱人者,人恒爱之!共同播撒爱心的种子,成为爱的使者,让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位残疾人的心田,让扶残助残的中华传统美德在东营大地永续传承发扬广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