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培战的头像

李培战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25
分享

李培战散文:醉 柏

白水县杜康谷处,有一柏树,历经千年不枯不荣,形样如初,犹醉不醒,人称“醉柏”。

赏山川之美,春夏两季最相宜了,而我等偏于这萧瑟的冬天来临,大自然已没了活泼之态。古人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真心赏景,每个季节皆有其佳趣。驱车蛇行至谷底,如入另一翻天地。天清气朗,眼前呈现三大色调,即裸露在外的山之土色,苍翠挺拔的柏之绿色,及如洗天空之湛蓝。伫立宽阔处,极目四野,令人心旷神怡。时有冷风穿谷而过,让刚从车里下来的我们,禁不住打了几个寒颤。

相传杜康造酒起源于此。我们沿谷地一路向北,道旁枯草蔫黄,一派荒凉。远处,山脚下一两口坍塌的土窑,不知凿于何时,或许是数千年前跟随杜康一起酿酒的人所居之处,又疑心确为杜康住过的地方,皆不得而知。同行者说,此地沟壑早年是有水的,哗哗流淌,临水处草木蔚然。水乃生命之源,先民逐水而居,亦与在此地造酒顺理成章。山风袭来,落叶“沙沙”作响,凝神屏息,微闭双目,仿佛听得见当年杜康带领众民造酒时的热闹场面,舀水声,筛选谷粒声,木轮碾压路面声,酒坛碰撞声,说笑声……好不忙碌!好不热闹!一切恍如昨日。听着听着,感觉这风也是从夏商一路吹来。

杜康庙修葺一新,蓝砖朱门,简约朴素,顶部一横排雕饰砖瓦,花纹精细,雕工精湛,格外醒目。里间呈窑洞状,杜康塑像身披红缎,右手执杯,蹲坐于火炕之上,似邀人共饮,形象栩栩如生,让人心生敬佩。

最令我震撼的,要数庙顶那棵醉柏了。

乍一听醉柏,不解其意,读罢文字,方为之一惊。醉柏也是生命,如何做到千百年来不枯不荣,形样如初呢?很值得思考!醉柏算不上高大,生于庙顶土崖之上,人于低处仰视,黄绿可见,若不知其为“醉”柏,着实找不到可圈可点之处。也许正是因为她的不起眼,才得以在自然界中“永生”。从这点出发,让我感慨颇多。人若能不悲不喜,不嗔不怒,心如止水,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将会怎样?实际上,人是容易受情绪左右的。古时有一牧童,家境贫寒,整日放牧山林,日子过得极为舒坦快乐,他常在山林里引吭高歌,待牛羊吃饱,驱使而归,日复一日。忽一天,牧童于林中捡拾金银财宝一袋,他大喜若狂,却为财宝作何处理犯难。若据为己有,良心过意不去;若交给父母补贴家用,失主找上门又没法交代;若将它终日贴身携带,岂不性命堪忧……从此,山林里再也没有了牧童嘹亮的歌声,他变得心事重重。可见,喜的另一边是悲。一个人若能处变不惊,不也有了醉柏的样子?

醉柏之所以能与天地长久共生,源于她的“不争”。她没有同身边的草木一争高下,一争枯荣。她能够坚守自己,千年来,始终如一地守护杜康庙。《道德经》里讲: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我理解,不争即是有所舍,舍方能得。很多时候,人是善争的,是非对错,青红皂白,争赢了又能如何?归根结底,争,无非是为了自我突出与彰显。为而不争,做,但不去争,要有所舍。人们常讲:道法自然。道,就是自然。自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不争,是无私奉献。春天到了,小草无私地生长,装扮了大地,满足了牛羊,人们踩在她头上,她也毫无怨言。水利万物而不争,自然界皆如此。一个人修道,修来修去是要利他,要贡献社会,这或许叫得道。正因为不争,醉柏才在千百棵柏树里面独领风骚,赢得了游人驻足观赏,赢得了文人骚客不惜笔墨地去写她,描绘她。从这方面讲,她又是争赢了的。有所争,有所不争,古人的智慧真是神秘而隐晦。

醉柏之最在于“醉”态。此地酒香四溢,就连柏树也“醉”意浓浓。也许正因为这种“醉态”,使得她历经千年而不自知。人,岂能活得太清醒?愈清醒,愈痛苦!不然,医院为啥要在手术前给患者做麻醉处理呢?现实中也一样,凡事不必太较真。当然,这绝不是鼓动大家都去饮酒。老子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人的“醉态”,在我看来,就应表现在“大智若愚”上。我国古代先贤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等人,均为大智若愚之人,他们的思维言行因超出常人,在当时并不为人理解,反被看作愚钝。郑板桥说“难得糊涂”,这是一种至高境界。拥有此等情怀的人,必为后人敬仰。

想着想着,身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人,始终如一坚守的人,与世无争的人,不就是一棵棵“醉柏”吗?

2020.12.15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