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琼芬的头像

李琼芬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17
分享

飘荡的蒲公英


引子:


每周固定与远在老家的妈妈通话,无意中说到,最近为了纪念爸爸辛苦操劳一生而写了一篇文章……一下就勾起妈妈的伤心往事,她说:幺女,我这辈子的人生经历可以写一本书了,你愿意听我回忆一下吗?

作为女儿,内心很惭愧。从来没有去认真了解过自己的母亲,也从未听她讲过自己的过往, 妈妈的心愿是如此简单。 所以,在这个雨后清凉的傍晚时分,母女俩虽相隔千山万水,却通过视频一问一答开心交谈着,说到动情时,妈妈两眼潮湿,语气哽咽,说到开心时,那精明能干的妈妈又开怀大笑,就这样,耳聪目明的妈妈在我的采访下,开始了她的回忆……

妈妈的命运,就如同荒野中飘荡的蒲公英,在风的带动下落地又吹起,飘过一个山村又一个山村。

 通过这次以采访形式的谈话,才发觉乐观坚强的妈妈以前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和挫折。小时候被亲生父母遗弃过,在养父母家经常挨打受饿,18岁时与知识分子刘叔叔结婚,以为终于找到一个自己的家,过上幸福生活……结果婚后不到三年,痛失丈夫与女儿……再次改嫁遇到爸爸,又家徒四壁,婆媳难处……生活从一张白纸开始艰难描绘,苦尽甘来,谱写出一段精彩的人生之路…

 

一 凄惨的童年

1939年五月,妈妈出生在川西南一个叫彭家沟的大山里的普通人家里,当时的外婆接连生了四个女儿,夭折两个,活下来了大姨和二姨,妈妈出生后排行老三,就因为刚出生时撒了一泡尿,被当时村里的封建迷信所误导,说这孩子命中会冲撞父母……在这样的封建思想下,外婆心里始终有些顾虑,再加上家里时常揭不开锅。所以,在妈妈只有七个月大时,还是将她送给了王姓人家……

在旧社会,本来就缺吃少穿,日子贫穷。再加上知道自己是抱养来的,妈妈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和吃苦耐劳,学会看大人的脸色可以让自己少挨打,小小年纪就开始学煮饭,扫地,洗衣服,带妹妹…年纪再大些,就跟着大人一起出工干体力,下田插秧,上山砍柴,肩挑背担,像男人一样挣工分,换粮食回家。王爷爷和王奶奶看在眼里,也喜在心里。庆幸当时抱养妈妈回来,现在抵一个小伙子养家糊口了……

妈妈至今说,对亲生父母和养父母,她都没有怨恨过,亲生父母给了她生命,日子苦将她送人,也是迫于无奈……养父母将她养大成人,虽然吃过苦受过累,但那个年代,大家的日子都过得清苦,是很正常的事……

二 命运多舛的青年时代

妈妈18岁时,通过介绍人与刘叔叔认识结婚了。刘叔叔是党员,团支书,在村大队上班。妈妈第一次见到刘叔叔,就喜欢上他浑身的书生气,文质彬彬的,话语不多,却让人感觉到踏实……刘叔叔喜欢妈妈的开朗和大方,又能吃苦耐劳……所以认识后不久就结婚了。刘叔叔家是大家族,家庭条件在当时是很不错了,妈妈嫁过去,第二年就有了一个乖巧可爱的女儿,妈妈以为从此会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的……

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婚后第三年,国家爆发三年自然灾害。好多人吃不上饭,饿肚子,吃树叶,吃野菜,啃树根……长期营养不良,开始浑身没劲,四肢发软,最后被活活饿死的现象频频发生……

据妈妈说, 在这一年,刘叔叔那个大家族中,就相继去世了7个人,这其中包括刘叔叔和他们的刚出生不久的女儿蓉蓉,还有一个12岁的小姑子……妈妈悲痛不已,一下失去三位亲人,这样突然的离世,妈妈难以承受,一个人孤独来到他们坟前彻夜痛哭流泪……

就这样,妈妈刚拥有的自己的小家庭,在暴风雨的袭击下破碎了,夫家没了至亲的人,妈妈重新回到领养她的王家生活,此时,王家养父养母也相继去世,留下了一个12岁的妹妹红姨陪在她身边。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妹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

妈妈为刘叔叔守灵三年后,从悲痛中渐渐舒缓过来,开始了新的生活……

通过介绍,与爸爸认识了。妈妈说,初见爸爸时,爸爸身上的相亲衣服都是借来的,家徒四壁,与爷爷奶奶和二伯及姑妈挤在一间有阁楼的房子里,几张床,一张饭桌就是全部家当,那叫一个寒酸样……

 妈妈看到这穷得叮当响的家,心中打起了退堂鼓,但抬头一下看到爸爸老实而又紧张的样子,心一下就软了,妈妈说,她那时只感觉爸爸是老实人,心正直……可以把自己托付给他。

 妈妈出嫁这天,把妹妹红姨也一起带来了。王家养父母去世,红姨还没长大成人,一个人留在家里,妈妈不放心……

 妈妈嫁进家门后,她从小养成的吃苦耐劳和精明能干就发挥出来,没有房子住,就在正屋的后面,借正房的一面墙,和爸爸一起搭建了一个小托部房,因为没走道,进出只能走后门,很是不方便……妈妈一咬牙,省吃俭用,用几十斤粮食向大伯父家换了一间向四合院开门的堂屋,把中间打通一道门,这下我们就可以进进出出走前门了…… 在这个小小的四合院中,我们五个姊妹相继出生……

            三 操劳半生的中年

1978年,开始包产到户,为了改善一家人生活条件,爸爸妈妈做决定将半山坡的四合院搬迁到山下宽敞平坦地方修起新房。在那挣工分的年代,粮食紧缺的情况下,爸爸妈妈一边修建房子,一边供养哥哥姐姐上学读书……

 因为经常向邻里亲友借钱借粮,村里就有了闲言碎语:说什么的都有。“都吃不饱饭了,还去修什么房子”,“那么大的儿女不弄来出工挣工分,还有闲心送去读书”,“读书有什么用,能填饱肚子吗……”现在才感觉爸爸妈妈那时特有远见,听了这些话时一点也不生气,对我们几个儿女说,别听他们的议论,你们几个给我好好上学,不要去愁学费,生活费,我们不会让你们冻着,饿着……父母的朴素的话语,没有大道理,只是更把星星,月亮挑在肩上了……

后来哥哥姐姐终归是为爸妈,为这个家挣了口气,相续考上学,成了农转非,鲤鱼跃龙门……崭新的房子,儿女成才有出息,一下让村里人刮目相看,方圆几里,镇上乡下,认识的,陌生的人竖起大拇指,夸爸爸妈妈能干,教导有方……爸妈被生活压弯的腰,似乎在秋风中挺直了几分…

 分田到户后,吃大锅饭的时代过去了,勤快人家与懒惰人家一下就拉开了距离,建房子的家庭越来越多,爸爸和他的工匠们整天忙着采石头,建房子……妈妈则在田间忙碌庄稼收割……我们五姊妹则安心在学校上课……

 在1986年,爸爸妈妈再次将以前的三间土木结构房子推倒,重新修了长五间的砖瓦房,砌上了石头台阶,屋前平坦的大院坝,粉刷白白的墙面,我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小房间,心里有说不出的开心……在这五间大瓦房里,我度过快乐的读书时光和少女时代……

时隔几年,爸爸妈妈却又开始了建房子的梦想,写信告诉我说想把长五间的砖瓦房推倒,建一个二层的小洋楼房。期望一家人都团团圆圆回来居住。那时爸妈都50多岁了,真心不希望他们再劳累的,回信劝说也没用,爸妈还是推倒了那五间瓦房,也推倒了我存在记忆中的家……半年后建起的白瓷砖,盖着琉璃瓦的小洋楼矗立在三面环山的老屋基上,成了当时村里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天有不测风云,在这个夏天,爸爸突然离开人世,离开了操劳一生的家和牵挂他的儿女们。妈妈从这一年开始,就过上了20多年一个人的生活……

四 幸福的晚年

  爸爸去世后, 脾气倔强而又要强的妈妈不愿意和儿女住在一起,她选择一个人过日子,也不愿意一个人去面对那二层小洋房,怕那空荡荡的感觉,她选择了自己去镇上租房住,孝顺的儿女们怎么愿意她这么任性,开着车来接她去城里一起住,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半个月后,妈妈天天还是吵着要回去……她嫌城市里楼高,人多,车杂,汽车喇叭声吵得她睡不着,生活上也不习惯……

租房不是长久之计,无奈下,哥哥姐姐开始想办法,尽量让妈妈居住条件好些,在镇上将原来的房子拆了,重新修了一幢四层楼的房子,让妈妈同龄的要好的何姨也搬过来住在一起,周围居住的阿姨们把妈妈的住所当成了一个聚会的地方,一大群人围在一起冬天烤火,夏天一人手里拿着一把蒲扇,谈天说地,摆龙门阵,聊家常,绝大多数时间,妈妈都是主角,是演讲家,眉飞色舞,声音洪亮。讲起故事有声有色,还搭配上手势。引得其他的阿姨哈哈大笑。她们是妈妈的忠实粉丝,最解孤独的聆听者……一天天的时间就这么不知不觉过去了,妈妈说喜欢这样打发日子…,

渐渐地,儿女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事业也小有成就了。孙子外孙女们更是人才辈出……

妈妈的善良和孝心,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她时常给流浪汉乞丐一碗热饭或一件棉衣,对遇到困难的人家捐款又捐物,对双目失明的爷爷的嘘寒问暖的照顾,对刘家爷爷不离不弃地侍候病床忙碌的身影……她的吃苦耐劳,乐观开朗,真诚待人,孝顺父母,乐善好施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孙们,遗传给了我们后人质朴的思想……

现在,已八十多岁高龄的妈妈,青丝中飘着些许雪花。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行动自如,虽然还是不愿意和儿女们住一起来。喜欢和她相处20多年的何姨一起生活在镇上。她们在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聊天,互相照顾……同频率的生活方式,是吸引着妈妈愿意独自一人留在镇上的原因吧……

妈妈的故事还未完,她的美好生活还在继续,四世同堂,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但愿能保持到很多年很多年以后……妈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儿女们心就有依靠,才有了回家的欲望和方向……

妈妈如同飘荡的蒲公英,但一生都没忘记向上向前向远方飞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