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秋莎堕落了,可她为什么会堕落呢?涅赫留多夫参军前的壮志哪儿去了呢?他们相爱过、被抛弃然后离开的到底是什么?纯粹的他们、纯粹的感情又是如何失去了最初的色泽、恢复到黯淡?这本书的名字叫《复活》,是几百年前的俄国故事,贫苦与富贵之间的纠缠注定是要被社会阶级和人世间风俗所不容的。因为,人是会变的。
平民姑娘卡秋莎爱上了贵族公子涅赫留多夫,也因为爱上她,她失去了原本安逸的乡下生活、失去了一份好工作、失去了贞洁、更失去了在社会上有尊严地生活下去的资本。当卡秋莎独自一个人面对整个世界的时候,她发现自己除了有一颗曾经爱过人的心以外,就什么都没有了,孩子早就死去了,她也因为道德和现实的逼迫成为了低贱的妓女。做妓女的生活对卡秋而言说不上好但也说不上坏,她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穿着漂亮的衣裳,每天行走于各色男人之间,她染上了很多不好的恶习,抽烟、酗酒……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当她选择爱上涅赫留多夫的时候,她就要和幸福说再见了。
涅赫留多夫从小接受新思想,他纯洁的目光能够看到底层人民的苦,那时的他愿意用自己的财产和知识解救下层百姓的生活和思想。参军不久,他被周围的迷人事物彻底迷倒了,他再也不愿用自己的幸福换取他人的幸福,这种改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他彻底忘记了卡秋莎并选择不再爱她。他爱过她吗?或许爱过吧,或许他只是爱上了卡秋莎姣好的面容却从未真正看清楚她的内心。卡秋莎爱过他吗?是啊,那是一种依赖的爱、倾慕的爱,可涅赫留多夫并没有用平等的目光看过她,而且是从来没有。
这个故事是很典型的插叙,成为妓女的卡秋莎因为被指控杀人进了监牢,在审判他的人当中恰好就有涅赫留多夫。眼神的交汇、名字的回忆,他头脑中忽然被什么东西很强烈地占据了,他开始焦虑、开始不安、开始不断回想自己的过去。卡秋莎的眼神不再如少女时期的她那样澄澈,多了些世故和蔑视,这时的她再也不相信情感,只想满足自己对于金钱和欲望的满足。所以在涅赫留多夫主动找到她、希望帮助她的时候她觉得很厌恶,但她还是接受了他给的钱,敷衍了他的问候,唯独谈到结婚的问题时,卡秋莎拒绝了。涅赫留多夫从这时起忽然意识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他最引以为傲的怜悯心不知在什么时候彻底走丢了,而且好像再也找不到了。
他不敢相信在他参军回来的这许多年他都经历了什么样的生活,他又走进他青年时期最讨厌的安逸当中去了,享受着下层群众的劳动成果,过着奢靡的人生,不再拥有前卫的进步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日益被腐化的肮脏的灵魂。涅赫留多夫高高在上的姿态在他认出卡秋莎的那一刻土崩瓦解了,进而他多次为卡秋莎的案子奔走、多次给予卡秋莎金钱上的帮助、多次提出想要同她结婚尽管总是被拒绝,你看,他好像真的愿意为自己做过的错事开始弥补了。
一个人,无论处在怎样的环境当中他都应该记得自己最初的想法、应该记得自己为什么而活。如果生活中只有“享乐”这种东西存在,那么他所有的理想和幸福就都会失去,他终会走向孤独的坟墓、孤独地死去。我们常常都说,活着不是为了死去,但即使是死去了,只要好的灵魂还在那就是仍然活着、盈满光明地活着,那么就无需祈求复活。
这本书的“复活”指的不只是涅赫留多夫,更是卡秋莎,这个被社会无数次抛弃和折磨并终于漠视社会的女人,她最后悔的事从来就不是爱上过涅赫留多夫,而是她没能守护住自己的内心,即使她当了妓女也不该把自己全部的怨气都释放在社会之上,她的命运从来就不是社会改变的,卡秋莎始终都有主动求变的机会,但她都通通放弃了。自甘堕落的结果并不会是好的,也是为这个社会所不容的,她想要逃离掉自己不愿意面对的、总是被生活追着跑,如果说成为妓女是失去了尊严,那么被诬陷杀人后她就连最重要的真相都没有了。当涅赫留多夫与她交谈的时候,卡秋莎再也不相信眼前这个男人能为她放弃一切幸福,她转而开始利用他的忏悔之心要求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谁也怪不了谁,怪也好像只能怪那个扭曲事实的社会不甚公道了。
复活的实质在这本书中应该与道德相匹配,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寻求灵魂的回归是每一个正在经历苦难的人的不二选择。在灵魂的反思当中看清自己到底想做一个怎样的人,这是一种足够明朗的态度,至少,这是想要好好生活的我们所应该去尝试的。
“与其说他进入了一种新的生活环境,毋宁说他从这时起,所遇到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具有了跟过去完全不同的意义。”涅赫留多夫终究是找回了那个当初意气风发的自己,卡秋莎也同过去的不幸告了别、开始了属于她自己的真正的人生。看完这本书的我很希望是这样一个结局,但我永远都知道,艺术作品总归是艺术的一种,并不能完全反映现实的生活。如卡秋莎和涅赫留多夫的遭遇相同的人在那个社会一定不算是少数群体,他们都或多或少地被生活刺痛过某一根神经,然后决定与曾经的自己不再相同。
灵魂和肉体的成长也许不总是同步的,但我希望灵魂的高度要永远高于肉体所能够触及到的地方,即使世界在变,但永怀信念的自己将会是永远纯粹的、至少那被洗涤过的灵魂是澄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