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怎么说呢?我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形容这部电影呢?
教育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放弃那些冠冕堂皇的陈词滥调,放弃那些大段大段的文章,就用你自己的理解告诉我,你认为的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有些遗憾,遗憾自己为什么不早一点儿看见它,在刻板的束缚中、在社会的压迫下,其实不只是教育,所有的一切好像都变得扭曲无形了。但今天,我们之说教育,我也只想说说教育。
教育让我们成长,幼教、小学、中学、大学甚至是更进一步的深造,学历的提升从来都不局限于国界的阻碍,当然也就无关乎年龄,我梦想中的教育或者说教育者,应该是能够帮助我们成长的,那么怎么才算成长呢?成长有标准吗?我不断问着自己这一路走来所经历过的事情、所遇见过的人,谁能被我称作教育者呢?是所有的老师吗?好像也不尽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是一名合格的教育者,那么同样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也未必都需要以师生的关系存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并不愿意用名言名句或者成语来增色我的文章,但没什么能比这句“三人行”更为贴切了,我居然在两千多年前的人物口中听到了我真正想要说的话的表述,这是一件多么难得又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则其善者而从之”这样的话术,但请原谅我并不擅长文言文,可我想这并不会妨碍我们之间的交流。他是谁,我想我不必多说;他是一名教育者,我的未来或许也是,但我想无论我是否未来会成为一名教育者,至少我现在都是一名受教育者,未来也是一样。
教育啊,是一个多么庞大的词汇,它容纳着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和革新,你要知道,教育从来不是狭窄的,“宽广无垠”,我从来都不介意这样去形容它,无论是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前还是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的想法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对教育也好、对教育者也好、对未来也好,对这些看似很虚幻的、但的的确确又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是现实的内容。我们需要进步,这种进步不仅仅是政治经济这种基础方面的改革,更是必须要深入人们思想文化领域的上层建筑的革新。
而这种进步的改变或许是激进的,当然总不会是温和的,这你知道。
凯瑟琳·沃特森是韦尔斯利学院新来的一名美术史老师,第一天的课堂上,沃特森发现自己所要讲述的课本内容全班同学几乎都能流利背诵,这让她感到很惊讶,也从一方面看到了学校中内含着的传统死板的存在。于是在第二堂课,她放弃了课本教学,而是展示了一张看起来丑陋且杂乱无章的绘画图片,学生们翻遍了课本也没能回答出她的问题,而沃特森坦然地告诉她们,艺术不是从课本中来的,对于美的界定也从来就不只有一种声音。她这样的做法刺探到了这个传统学校中最不堪的背面。
韦尔斯利学院是一间传统女子学院,学院中的女孩儿们都以结婚为傲,上了大学就开始准备,大二大三订婚,然后不出两三个月就真正步入婚礼的殿堂,成为一个男人的妻子、未来成为几个孩子的母亲,名字后面永远加上“夫人”两个字,从此冠夫姓并为家庭操劳终老。这样的过程麻痹了女孩们的神经,一条已经被安排好的路她们必须接着走下去,一直走、一直不回头地走。
这就是命运么?这就是作为女孩子的命运么?沃特森想了很久,用事实给了大家一个答案。
她安排学生们突破课本学习,她带她们去看真正的艺术实体作品,去体会那些真实的事情,她和学生们一起体会梵高的画作,一起体会那个真实的作家在哪怕自己的世界不被人理解的时候也要不停创作的最初的意愿,为了什么?赚钱还是成名?活着的梵高从来没享受过这些他也许很在乎的东西,但他或许又不那么看重了——艺术已经表达过,结果也就只能是结果,但价值却不会永远只是价值。
沃特森用自己的方式帮助深处家庭泥沼中的女学生们找回自己当初的那颗心,那时候,她们还不是谁的妻子、也还不是谁的母亲,她们还是她们自己。
沃特森最终还是放弃了继续留校任教的邀请去到另一个地方了,她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可能并不适合这所学校的学生们。可每一名学生的改变都是切实可见的,她们不再说着“家庭和学业可以兼顾”这样的鬼话,也不再继续维持着那段在外人眼中看起来似乎很完美的婚姻,她们打开了自己那扇被关闭了将近二十年的窗子,终于选择了用自己的身体来和真实的世界相接触,终于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周围的环境,她们终于发现,原来“美”从来都不被定义。
蒙娜丽莎的微笑下隐藏着怎样的内心?没人知道。
她幸福吗?其实根本没人关心。
卢浮宫里的廊道上挂满了艺术品,可谁能真正走进创作者的内心去问问他在作画时的内心所想呢?
还是别去问了,哪怕他能回答你,那也未必是那个时候他的内心所想了,没准儿他还会欺骗你,那我们的询问就失去意义了。
沃特森不会总是含着笑,但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她一直都有着蒙娜丽莎那样的包容,这包容万物的力量从嘴角弧度的倾斜中我们都能看见,是不是?
这是一部好电影,我将用一生来参悟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