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落,是指鲸鱼死后沉入海底的现象。当鲸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尸体最终会沉入海底,生物学家赋予这个过程以“鲸落”的名字。
龚自珍曾写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这是我真正第一次在课本上读懂自然界中的“回馈”二字。以自然的生生不息比喻社会的不断发展,这可能才是诗人创作此诗句的本意。
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我都不喜欢以名家说过的话或写下的内容作为开头,一来是新意不足,二来是读者未必全都听说过、也不会有很彻底的理解,反而容易误解我据此写下的内容。但当我想到“鲸落”这一主题的时候,在我的脑海里好似没有别的形象比“落红”更加与其相像了。
作为大自然周而复始、宿命轮回中的一环,“鲸”对于海洋的意义是重大的,其实哪怕没有“鲸落”这样震撼的死亡方式,都不会影响它在海洋中的地位。湛蓝的深海,澄澈的天空,在大洋的中间,无人打扰的僻静处,那是动植物们的天堂,我们渴望的“万类竞自由”能在那里得到最好的体现。
第二次懂得“鲸”的回馈是因为一首歌,歌名叫《化身孤岛的鲸》,这首歌是以一头名叫Alice的灰色鲸鱼为原型所作,又被叫做“52赫兹的鲸”。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歌唱的频率不在其他鲸鱼能够听到的赫兹范围内,拥有着52赫兹发音频率的Alice终其一生不曾被同类们听见它孤独的声音,茫茫深海的呼唤从未有过回应,没人知道它是怎样长大的,但当它的庞大身躯滑过每一处海岛,世界能够铭记——铭记它曾以独立的个体溯洄在海底的角落。
在它们的群体中,Alice是个异类,它用一生在找寻那个会与它同频共振的存在。从人类第一次探知到他存在的1989年直到如今,三十多年的时间已经过去,除中间有过几次相遇之外,关于“它是否还活着”这样的问题或许只有在下一次探测到它存在的时候我们才能回答:哦,它还活着,还孤独地活着。
庞大的鲸鱼群体在这个海洋环境日益窘迫的时代总是很难存活,纵使是虾米和海藻之类的小生物的生命都岌岌可危。全球几乎每个国家都在呼吁维护海洋生态,也都在发布可供改善的不同种方案,这些全不只是说说而已,我们也在实践。秉持着“干预总比放任自流要好”的原则,对于一些方案来说,修改、实施、再修改、再实施已经成为了常态,可海洋环境到底能够从这其中获得多少的好处却没法用具体的数据进行完全衡量。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可以用先进的仪器探测到Alice的频率,但我们仍然没法真正懂得它的内心所想;同样地,在深海中也许还存活着许多的“Alice”,它们往往很难直接地表达自己。可无论怎样,等到死亡来临的时候它们都会毅然决然地沉入大海的最深处,为海底的生物带去那终年不曾见过的“光明”。
取之于海,还之于海——这便是鲸的一生最完整的轮回,它们仅以此生,回馈整个宇宙的奉献,将自己归还于生物圈的大循环之中,完成最后的使命。
这就是“鲸落”,你可以说它美好,也可以说它遗憾,有过璀璨但在经历过风雨之后终归于平静。
这是鲸的一生,是它曾经有过索取然后又无私回馈的一生。
我能够懂得“鲸落”背后的壮烈“鲸落”,也能了解每一头鲸鱼的选择。据说,一座“鲸落”可以供养一套以分解者为主的循环系统长达百年,而在这百年期间,会有无数的生物因它而存活、依靠它生长,然后在它的身旁以同样的方式魂归大海,它们或变为一颗单调的沙、或凝结成五彩斑斓的珊瑚,去以另一种方式开启一段崭新的生命。
这便是“鲸落”的意义,更是一头鲸对自己生活过的海域所能够表达出的最大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