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次登华山,一日谒西岳,震撼无比,感慨万千。曾因建设国家重点工程郑西铁路客运专线,与华山结下不解之缘。如今离开那块神奇的土地已经三个年头,可往事历历仍记忆犹新。尤其是那些曾经让我感动,不离不弃的美好记忆, 值得重新拾起,细细咀嚼。
也许和我一样,很多人是先登上了华山,再回首游西岳庙。其实,要真正领悟西岳的神奇,除在华山的石、山、水,在峰岭幽谷,弥漫山水间浓厚道教文化氛围和神话仙踪中感受其神奇和峻美外。更应从西岳庙去领悟华山之美的文化深邃。我想,西岳庙荟萃着华山文化的精华。是华山文化的灵魂所在。游华山,必先拜渴西岳庙。先于这里感受华山,也许是最佳的选择。《徐霞客游太华山日记》这样写道:“初三日,行十五里,入岳庙。西五里,从小径西南二十里、出泓峪,即华山之西第三峪也。”看来当年游侠也是从西岳庙开始步入华山的。西岳庙为五岳第一庙,位于华山以北5公里处,是中国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以“祀神治民,而福生灵”的场所,曾因香火旺盛,百姓求祈灵验而称之为华山神庙。现存建筑保留着清代康熙年间的格局。现保存有金城门、棂星门、石牌楼、牌坊、灏灵殿、牌楼、御书房等古建筑群,各类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碑碣50多通,素有陕西故宫之称。
2007年的盛夏,我们在当地两位史学专家的引导下,不顾炎热,陪同内蒙古远道而来的朋友们,首次拜谒西岳庙。 我向两位专家介绍,我们是修建郑西高速铁路的建设者,几位外地朋友是慕名而来,对西岳华山仰慕已久。两位专家显得分外热情。史学专家赵先生用“先有海甘寺,后有雪映宫”这两句地方风物谚语,向我们介绍这座形似首都故宫建筑的一些美好传说。
据记载,远在西周时,这里就是天子巡狩和祭祀山川的垣址。而大兴土木,则始于汉武帝。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了。
相传,当时建筑西岳庙的监造史,接到武帝的圣旨后,出了一道招收人才的榜文。应召而来的有木匠、瓦匠、石匠、画师等,纷纷纭纭,人才济济。其中有一位白眉毛,白胡子老汉,人们不知他姓啥叫啥,只知他是鲁国人,所以,都称他鲁老师傅。
施工人员有了,在哪块地上修建呢?大伙都没有个成熟的意见。当时正是季夏。一天,忽然起了一阵狂风。狂风过后,从华山上涌来了团团阴云。阴云乍到,纷纷扬扬的雪片就飘起来了。大约下了有半个时辰,风停了,云散了,地面上盖了厚厚一层雪。雪地里,只见一只兔子跑来跑去。跑了一阵后,兔子不见了。人们走过去一看,兔子跑出的痕迹,竟是一幅线条清晰、美观大方的建筑图!于是,大家就把它记了下来。据说,这就是西岳庙兴建图的来历。图样有了,雪也融化了,地面上又出现了一块黑黝黝的大石头。大家对这一怪象感到十分突然,又不得不相信眼前所呈现的一切。当地基工程开始施工后,大家先去搬那块阻碍工程的石头,谁知越刨越大。这时,鲁老头儿一看,说:“何不舍远求近,就地开凿工程用的石头呢?”大家一听,心里豁然开朗,都说有理。于是,就按工程所需石料开凿起来。石方加工够了,石头也没有了。
石方有了,还得需要大量的木材。可是,当地附近的山上,都是些不合格的对节松,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的木材呢?这事难住了大家。就在人们正犯愁时,听到西方天空传来了“叮、叮、叮”的伐木声和树倒下去的声音。人们还清楚地听到有人在问:“够了没有?够了没有?”一天,这种重复的声音,又在问了。鲁老头儿煞有其事地回答了一声:“够了!”奇怪,从此,天空里再也听不见询问声音。
不久的一天,忽然,狂风大作,天空里浓云滚滚,电闪雷鸣,大雨劈头盖脑地下个不停。大雨过后,滚滚的浪头自西而来,浪中卷来了大量的桧松等木材。大的有好几围粗,小的不满半尺。那汹涌的浪头,到阴晋城(六国时的一座古城)西北角下,不见了。可是,一批大大小小的木材,横七竖八地堆满一地。这究竟是哪里来的这些木材呢?谁也弄不清。而木材堆摞的那个地方,旁边有个村子就叫“平洛村”。相传,在平洛村外,有个“海眼”,它和东海相通,当年的洪水,就是从那个海眼里流到东海去了。听到这则故事,觉得耳熟能详,灵隐寺道济和尚修寺井中取木之说与其相形应该不是巧合。
于是,大小圆木,堆满一地,人们看到都很惊奇,也很喜欢!有的人就暗暗地搬去几根,可是,每根木头的两端都有个“岳”字,把木头锯掉一段,还是个岳字。人们这才意识到,这是神仙专为修建西岳庙送来的木材。谁也不敢滥用了,又悄悄地都送了回来。我打趣道:这是上天调拨的专用物料,不得用作它用。大家开心地笑了。
再说,鲁老头儿看到这些木材,神采奕奕,如释重负。他整日手拿着墨绳,曲尺在木堆中量呀画呀。每到一根木头前,他仔细一打量,胸有成竹地一量,一划,注明用处。大家就按他划的线,去剔、凿,锯、刨,很快盖起了一座又一座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的殿宇。西岳庙建成后,准备立一块大石碑,铭文于上。一天,大家把两丈多高的巨碑竖了起来。可是,剩下数千斤重的碑帽子,再也无力戴上去了。大家思来想去,就是没有个好办法。有人就问在旁的鲁老头儿。老头儿捋着胡须,哈哈大笑地说:“我已经老了,土都要堆到脖子上了,哪还有那份力气哟!”说罢,拂袖而去。老头儿走后,大家思忖起他的话来……忽然,有人说:“鲁老师傅,不是明白地告诉我们,把土堆到碑脖子上,然后就可以再将碑帽子戴上去吗。”这一说,一下子点开了大家的心窍,碑帽子终于戴上了。
工艺复杂、结构严谨、气势宏伟的一群宫殿竣工了。木料,石方也用完了。筑起的殿宇,它的图形来自雪中,人们都叫它“雪映宫”。实际它的名字叫“集灵宫”,魏文帝时又改名“西岳庙”。而它的毗邻那座旧有的殿宇,则叫“海甘寺”。意思是:海洋的洪水,是从那里钻入地心的。我问:那位鲁老师傅,是不是就是鲁班先师啊?赵老师笑了笑回答,无从考证,不得而知。
现在的西岳庙,有长约一千五百米的砖砌城垣。城垣内檐牙高啄,楹柱回廊金碧辉煌。气势宏伟的灏灵殿,玲珑透剔,亭亭玉立;疏密适度,相互辉映的御碑楼,龙飞凤舞,群仙环绕;精雕细琢,式样古朴的石碑坊飞檐彩栋,腾空而起。玉阶重扉,别具一格的棂星门,以及石雕玉琢、翠栏拱身,金叶浮护、玉带飘香的金水桥等名胜建筑,都是明代根据历代所建相继修葺的。这些建筑,工艺精湛、结构严谨,既距又细、形体各一,是古典建筑艺术的佳作,是伟大祖国文化遗产的珍品。我向两位专家不断地提出一些关于历史与人文,华山与西岳庙之间的历史渊源,他们都给予具有见解的答复,让我心生敬佩。
据有关文献记载,西岳庙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原建于华岳镇东黄神谷,那时称“集灵宫”。魏文帝统治时期,迁于华岳镇官道北,即现在的地方。北周、唐、宋、明、清都有过大规模的修葺。
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这次修葺历经三年,始告结束。西岳庙的建筑极为宏伟。山门曰灏灵门,为高大的砖石城垣建筑,形制与北京天安门及端门颇为相像。其后为棂星门、金城门、灏灵殿。灏灵殿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周有回廊,前有月台,乃西岳庙之正殿。殿内悬挂有康熙、道光、慈禧太后题的“金天昭瑞”、“仙掌凌云”等牌匾。院内有八角形碑亭及四方形重楼式的御碑楼各两座,存有后周《华岳庙碑》、明嘉靖四十年九月重刻《唐玄宗御制华山碑铭》、宋庆历年程琳谒祠题名石刻及李攀龙撰、郭宗昌隶书《太华山记》石幢,明万历 刻《华山卧图》、嘉靖十七年《重修西岳牌》、乾隆御书《岳莲寻澍》石额等碑刻及唐宋以来的文人名士游华山后的题诗等。庙后尽头有万寺阁,阁遭焚毁,台基尚在,现已恢复重建。我驻足于慈禧太后题的“金天昭瑞”扁下,久久不移步,仔细端详。
每年农历三月,西岳庙有庙会。三月一日起,善男善女皆赴西岳庙,供奉于香座前,添油还愿。西岳庙每年的三月三都要举盛大的庙会,庙会期间,商贾云集,兼之四方香客结社而来,喧闹之声响彻数十里外。朝拜之人所施香资,足够寺庙一年之费用。近些年来,当地政府充分利用朝拜祭祀这一盛典助携经济发展,收到了令人欣慰的效果。
新年刚过,华阴的朋友来鄂作客,送给我几幅西岳庙中碑碣的拓片,我深知此物来之不易,格外珍藏。朋友还诚邀今年的庙会节让我前去参加。虽知事多缠身不能前往,可我还是十分感谢朋友的盛情,是那段难忘的经历结下了不变的友谊不解的华山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