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神秘大佛》情节在脑海里萦绕了几十年,说的是:“解放前,传说乐山大佛周围的墓穴里藏着一笔巨额佛财。这笔佛财招来不少探寻者,但他们被可怕的怪面人害死在大佛脚下。 东南亚华侨司徒骏接到一个叫安康的人的来信,约他到乐山凌云寺商量要事。当他到达乐山后引起各方的关注。当地的商会会长、恶霸沙驼爷派人监视他,警方也密切注意他,沙驼爷家的女教师梦婕也屡屡出现在他身旁。 经一个小和尚的指点,他终于找到了安康。安康就是海能法师,是司徒骏的亲叔叔。原来,司徒骏的父亲当年为维修大佛筹集了一笔钱财,引起当地恶势力觊觎,他本人被军统特务郑浩山所害,帮他保藏这笔佛财的好友么哥也遭沙驼爷的毒手。 临死前,他将佛财的秘密告诉了弟弟海能法师。司徒骏正听海能法师讲佛财之事,发现屋外有人偷听,就中止了谈话。当夜,一个怪面人强迫海能法师讲出佛财的秘密,海能法师不从,被挖去了一只眼睛。司徒骏把来乐山后发生的种种事情和他的怀疑告诉了他的老同学、警察队长翁剑鸣。翁剑鸣不动声色,访察实情,却险遭他的助手、特务郑翰的暗害。 郑翰是郑浩山之子,他曾化装怪面人,寻找这笔佛财。一天,另一个怪面人烧了凌云寺的藏经楼,挟持海能法师下山…”这些扣人心弦的电影故事萦绕在脑海半生,并产生一个念头,有机会一定要到乐山大佛去拜谒,感受大佛的雄奇和神秘,这一天终于到来。辛丑年的深秋,我与河南的朋友们结伴而行,完成了几十年梦昧以求之游!
清晨,我们从成都平原出发,沿途一边观赏风景一边前行,160多公里的路程,却感觉很轻松。此时虽避过了国庆假期,但游客仍然不少。乐山大佛景区位于乐山市郊,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汇处,景区面积17.88平方公里,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地处凌云山中部,凌云山海拔448米。山上茂林修竹终年葱茏,山下三江汇聚,享有西南山水之冠的美誉,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凌雲山有多高即佛就有多高,山体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这尊高大的佛坐像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佛像的正前方就是岷江与大渡河的交汇处。据说修建这尊佛像主要是祈祷佛祖保佑沿江两岸的百姓安宁没有水患。说话间我们到了景区的售票处,由于是疫情管控期间,健康扫码、行程检查、程序填报,等门票拿到手已足足过去了二十多分钟,天空飘起了小雨。大家提议找一名导游,一位约莫三十多岁的年轻姑娘带领我们上了一辆商务车。十多分钟后,我们到了景区的检票口,这里检查更加严格,一个一个的检查过关,不亚于航空安检。导游小姐告诉我们乐山大佛景区仅此一处安检。请大家妥善保管好自已的相关证件。我们跟随着导游穿过一个廊道拾级上山。上山台阶并不陡。导游小姐开始为我们讲解:欢迎各位到乐山大佛景区来观光旅游,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古佛——乐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宽度是24米,头的直径是10米,耳朵有7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颈高3米,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 米,脚的宽度是8.5米,头上的发髻有1051个。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我们拾级而上走走停停,详细聆听导游小姐精彩的讲解: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种岩石叫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历经1200多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后,还曾经修造了一个高13层的楼阁复盖,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如今已不复存在了。
虽然乐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护系统,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此,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其中工程较大的是1963年的维修。1982年,乐山大佛经国务院公布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乐山大佛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乐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遗产。
我们一起来到一处山门前。门楣上书乐山大佛四个大字,庄严肃穆,让人油然起敬!大家在山门前合影留念。迈入山门就到了乐山大佛极顶的大雄宝殿。导游小姐告诉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乐山大佛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像的设立可分为二部分: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二是大殿两侧的十八罗汉。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殿中供奉着铜质金身的三身佛,坐高3米。殿内还有铜磐、铜钟等法器以及铜铸像、铜普贤像等珍贵佛教文物。在传统的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着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家知道这大雄宝殿为什么叫大雄吗?其实大雄就是指释迦牟尼,在佛教文化中,大雄是佛的德号,大是万有的意思,而雄则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
这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种造型姿势,大家可能不太了解这三种造型的区别在哪里?那么现在我就给大家一一的讲解:第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地印”,表示释迦在成道以前的过去生中,为了众生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些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因为这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这种姿势的造像,名为成道相。第二种是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这是“法相”,表示佛说姿势。另外还有一种立佛,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这名为 “梅檀佛像”传说是印度优填王用梅檀木按照佛的面貌身形所作。 手下垂名为“愿印”,表示能满众生愿;上伸名为“施无畏印”,表示能除众生苦。后来仿照此形像制作的也叫作 “梅檀佛像”。大家请看,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大雄宝殿中的如来佛祖。如来佛祖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看过《西游记》的朋友们都知道,此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刚一出场便化解了天庭大难。后又多次显露身手,帮着悟空破了重重磨难,堪称《西游记》中的巨无霸。民间常以如来、如来佛专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佛,释尊,即当时的悉达多太子。如来的本意是乘真如来之道而来,也就是说如实而来,是佛教的祖师。他的种族名叫释迦,牟尼是圣人的意思,合起来就叫释迦圣人。当然了,这只是我们的大概说词,如来佛祖的来历先给大家留点悬念,后面再为大家解答。不知道我们这里有没有信佛的朋友呢?信佛的朋友们都知道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和应身,那么如来就被称为法身,《金刚经》里说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所以,诸佛的心如不动,切能来度无数大众离苦得乐,得名如来。还有就是 “如来”万德庄严,学佛,应该学习戒、定、慧如来的三种品德;后来大众对如来三种品德做了以下解释,这三德就是使大家成就法身慧命、用智慧利益众生、送荫福令众满足、使其内心解脱常乐、共入如来愿海。所以,伟大的佛陀福慧圆满,又具足法身,故称法身佛为如来;对不信佛的朋友们可能理解起来有一点困难,不过没有关系,跟着我的解说,咱们也可以一点点的了解到这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听了这些,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认为这个导游小姐很卖力。
那么,是谁为我们创造了这笔财富?当初修大佛的目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随导游一起去参观海师堂。海师堂里的三尊塑像就是修建乐山大佛的功臣。首先我们看中间这一位,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禅师,他是贵州人氏,当年在凌云山上结茅为僧。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海通和尚大发慈悲之心,准备修建大佛来镇水患。于是四处化缘,筹得不少的钱财。当时有一位贪官见财眼开,准备敲诈勒索他,海通法师义正严辞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意思是说,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来给你,但你休想得到这笔佛财。那个贪官居然蛮横无礼地要他试一试,海通禅师大义凛然地一手捧盘,一手挖出了自己的双眼。贪官吓坏了,从此以后没再为难他。海通禅师造佛时年事已高,所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他就圆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20万,继续修造乐山大佛,由于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经费,于是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五十万两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历经90年时间,乐山大佛终于彻底完工,并且通体施金,华丽的佛衣和宝相庄严的佛体交相辉映。听到这些,大家感慨,大佛的建造曾历经艰难。
现在大家对大佛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九曲栈道到大佛脚看全景。我们脚下的九曲栈道是同乐山大佛一起修建的,共有173个台阶,最宽的地方是1.45米,最窄的地方仅有o.6米。大家沿途可以欣赏一下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这些佛像神态各异,工艺精妙,可与中国四大石窟的佛像相媲美,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顺便,我再给大家讲解一下乐山大佛的宗教内涵。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它是一尊弥勒佛。为什么要造一尊弥勒佛呢?这和唐代崇拜弥勒佛有密切的关系。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佛经上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所以人们自然渴望他能尽快降临人间,全国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弥勒佛像。到了武周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故乐山大佛的弥勒身份也因此决定了。
有的游客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乐山大佛这尊弥勒佛跟寺庙里的弥勒佛造像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寺庙里的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他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其实在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现在寺庙里的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承前启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但是他的面相却具有汉族人的共同特点。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信心和决心。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中辉煌灿烂的阶段,造像着力表现了佛的“神情”。
乐山大佛温文尔雅的神情,和蔼可亲的神态,以及凝思中蕴含智慧,威严中带有慈祥的面容,都让人情不自禁产生崇敬与亲切的感觉。
不知不觉中,我们参观完了乐山大佛的数个景点。都有丝线倦意之时,我们来到了乐山大佛右侧的石壁上,这里有一条险峻的栈道,自上而下盘旋九曲,这便是"九曲栈道",是与修建佛像同时开凿的。 栈道顶端有一长廊式亭阁,栈道第一折的经变图雕刻精细,并刻有楼台亭塔,是研究唐代建筑和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我们沿栈道小心翼翼的往下走。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仅0.6米,共217级石阶,沿崖迂回而下,到了大佛脚底。仰望大佛,灵光齐天。我们伫立在大佛脚下,虔诚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