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的小村子有十几年了。
30年以前人们,离开那个村子外出读书,外出当兵,外出做工都是引以为自豪的,让少年的心里充满了幻想和羡慕。
那时的村庄还是比较落后和闭塞的,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里生,土里长,闲下来总是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诱惑和期待。
后来到外面读书,参加工作,却对村里的事情越来越关心了,大到村里的活动,小到邻居家添了小孩,去世了老人,我都会为之一惊,感叹岁月无情,时光易老。
小时候,我总爱听老人们讲那些抗日的战争,讲家乡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讲家乡的风土人情。稍大,再听,便觉得是一些老掉牙的故事,没有一点新鲜感。参加工作以后,通过学习县里的红色历史,才明白了我们村是县里的红色基地。赞皇县的第一个党支部就建在我们村,我们村还有早期的傅贯一、傅晓昙等老一辈革命家,正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掀起了全县人民抗日的高潮,家乡成了抗日的标杆。
每每想起这些革命的历史,我的心里暗暗为家乡而自豪和骄傲。家乡的村子不大,却有着不同凡响的光辉历程,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鼓舞着我们勇往直前。
改革开放以后,家乡又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他们工作在全国大中城市的重要岗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总能激励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村子的一些能人志士还成了县里、乡里的骨干,为全县人民在的致富工作尽心尽力。
90年代,家乡人们在县委领导下,率先响应县里的号召,实现了“万炮齐鸣太行山”的宏伟夙愿,把昔日的荒郊野岭开发成了绿油油的枣林,家乡又成了县里“万亩枣园”的重要基地,为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枣园带动了家乡的产业链,家乡又开发了集旅游、采摘、观光为一体的观景区,修建了观景台、停车场、开发了六宰相故园,提高了家乡的文化气息。
2000年以后,家乡的发展影响了村里的变化。村中的泥土路被水泥路代替,结束了困扰百姓多年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旧时代。村子里飞快发展,日新月异。前不久,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每天天一黑,整齐的路灯齐刷刷的瞬间亮开,告别了那个深一脚,浅一脚的漆黑夜晚。人们在路灯下,水泥路上闲聊、干活、玩耍,脸上透露着一片片美丽的笑容,无不诉说着过去的辛苦和今天的幸福,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2010年以后,村子里的变化数不胜数,村里翻新了小学,安装了有线电视,建了文化广场,有了村民活动室,最近又有了绿色公交.......满足了人们日益发展的需要,村里的男女老少无不为家乡的变化而感到自豪。
村子里的改变,让一些久居外地的家乡人又想回到村子里,他们感到村子里一点不比外面的差。“外面的世界很诱人”变成了“现在的乡村很诱人。”
人至中年,乡愁愈浓,小时候村子的符号和记忆而今再也找不到了。曾经的小村子滋养的少年已经两鬓斑白,无论走到村子的哪里,都有点无限蒙羞的感觉。漂泊在外的游子谁又会忘记当年的陈旧?中国自古就有“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的古训,游子中忘掉家门的又有几人?
家乡的变化时刻装在我混沌的脑海中。曾几何时,几回回梦里回到了家乡的小河边、家乡的小山坡、家乡的土地上和发小们一起打水仗、摘酸枣、收庄稼。几回回登上家乡的观景台,几回回品尝着家乡的大红枣,几回回聆听着家乡的传说,我的心里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敬仰。
乡愁啊乡愁,你是游子前进道上的指路灯,你是游子航海路上的指南针,你是游子登天的大天梯。乡愁永远激励着游子们昂首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