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街头,一股烤红薯的香甜味径直扑鼻,那种浓而不艳,甜而不腻的味道让我驻足而闻之。购一块品尝,细腻的感觉很容易找到儿时的口感,那淡淡的清香让我回味久远。
过去的乡下,每年春天,人们会早早的把房前屋后的一块向阳的地方腾出来,修理平整,垒一方土炕,底部撒上松软的泥土,拌上草木灰。把红薯窖里的红薯取出来,均匀的码在土炕里的草木灰上,一块挨着一块,一排排的,像严阵以待的士兵,整整齐齐。最后,用一块塑料布把整个土炕罩起来,隔天揭开塑料布撒一次水,好让红薯保持温度和水分,以备发芽。不几天,那红薯芽会从红薯的顶端长出来,鹅黄的,有些害羞,起初是一棵芽、两棵芽,几天后,越来越多,一簇簇一簇簇的,高低不一,呈现美丽的黄绿色。再过几天,那小芽会长的更高了,经过阳光的滋润,颜色逐渐变成深绿色,待有一柞高的时候,揭开塑料布让幼苗沐浴在春风里、阳光下,大约4---5天便可以栽种。
谷雨前后,栽瓜种豆。谷雨后,人们掰下红薯秧,挑上水桶在上坡上种下了香甜的希望。春风、夏雨、秋霜把红薯滋润的更加茁壮。
霜降之后,绿色的红薯叶打了蔫,一片墨黑,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人们会带上工具将红薯收到家中,分拣,擦片,入窖。细心的人把一些品相周正,无虫眼,均匀的薯块放入村周围的红薯窖里,供日后慢慢享用。还会把那些歪瓜裂枣般的红薯擦成片晒到山坡上,晒成枯搐的红薯干,日后可以做稀饭或者磨成红薯面。红薯面可以做香甜的包子、饺子、面条。吃起来那种细细的香甜味会一直甜到心里,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红薯面虽然有些黑,但比金黄色的玉米面更容易入口,光滑,滋润,曾经伴随了我儿时好多个春秋。
与红薯面相比之下的那些粉条更诱人,更让人留恋。人们在入窖之前总是会留下一些红薯漏粉芡,做成粉条。那种红薯粉条是人们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食材,吃起来光滑、柔软、有劲道、易消化,富含大量的膳食纤维。至于红薯的吃法更是多样化,在锅里煮,在笼里蒸,在火上烤,吃起来别具香甜。锅里煮的吃起来细甜,水汽大;笼上蒸的吃起来有股干燥的燥甜味,绵软,水汽小,偶尔会噎得慌;最具特色的当属那种灶间或火炉子上烧烤的红薯,有时会发出“滋滋,滋滋”的响声,仿佛有一种油性的东西向外溢,在红薯皮上凝固下来,我们称之为红薯油,吃起来更是香甜,纯正,软硬适中,满口流香。那种香味会引来许多口馋的孩子们闻味而来,直流口水。
这种烤红薯虽然吃起来风味独特,可烤好要颇费心思。首先火候要适中,最适合温火慢烤,还得勤于翻动,以防烤焦。那些手懒的人是绝对不会烤出味道纯正的红薯的。火候大了往往会外焦里生,或者烤成炭黑,不能食用,得不偿失。
红薯原产于美洲,传入我国后。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产量之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加之“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故能很快被种植开。十七世纪初,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彼时,科学家徐光启因父丧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红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种到上海,随之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因此红薯成为我国广泛的一种食材。
红薯性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和钾元素。中国医学家李时珍将其列为“长寿食品”。红薯还能防止疲劳,恢复精力,防治便秘,强身益寿。红薯虽然养胃,但容易产生胃酸,脾胃不合者不宜大量食用;因糖分高,糖尿病患者也不宜大量食用。
香甜的红薯,曾经是儿时的美味,年少时的食粮,成年的佳肴,让我百吃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