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吕瑞杭的头像

吕瑞杭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05
分享

书店印象


如今我也学会了网购,单在购书方面,自己觉得网上购书方便、快捷,深受喜爱。对于爱读书的人士,购书无异于远在天涯,又近在咫尺。前几天,我也学着通过添加作者微信,发红包,作者把书快递过来,对于懒散的我,真是方便。一些作者朋友又签上大名,有声临其境之感。看到了如今的购书方式,想起了过去那个时代的书店购书。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县城只有一家新华书店,还是国营的,工作人员按时上下班,如邮局、银行营业一样。要想去买本书必须遵守人家的工作时间。早了、晚了、饭点都不行。那时候的经济拮据,资金匮乏,常常隔着柜台望着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书籍,让人眼花缭乱。柜台,平常人不能随便进去的;柜台,阻断了多少读书人;柜台,阻断了多少人的求知欲。看到心仪的书,让售货员拿出来在柜台上翻翻,了解一下内容。有时看的正入迷,售货员冷不丁来一句“到底买不买呀?”看看价格,再摸一下口袋,囊中羞涩,只好把书规规矩矩地还给售货员。售货员有时再来一句“不买,还看了半天”,低头离开书店的瞬间,总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同学的一本连环画《草船借箭》,黑白版的,勾起了我购买的强烈欲望。书中的图画形象逼真,解说更是清清楚楚。另一位同学的连环画《杜凤瑞》彩色版的,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曾是我好长一段时间内,所盼望的心爱之物,借来往往只有短暂的十几分钟,极快地翻阅,心里惴惴不安,生怕被同学立刻索要回去。

当年的书籍,包括连环画大多是三元两元一本的,甚至块儿八毛一本的,就是这些,许多人家也买不起,真是“一块钱难倒读书郎。”每次逛书店,都像当年曹操指挥士兵前进的“望梅止渴”的境界。

那些年,对于书籍的热爱,绝不亚于“像饥饿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每逢买来或者借到喜欢的一本书,加班加点的读,废寝忘食的看,也曾经挨过大人们的不少数落。

为了买到自己喜欢的书,又不给大人添加经济负担,我们几个要好的伙伴,利用课余时间去刨中药材、捉蝎子、捅蝉蜕、养兔子等,凡是可以靠自己的能力挣到钱的活,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每当换回或多或少的钱的时候,总不忘买几本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或者连环画。

去往县城的土路上,兴高采烈,时不时地摸一摸兜里的几元钱,生怕丢了、漏了。奔走在乡间的土路上,跑一会儿,走一会儿,时而高歌一曲,时而打几个响亮的口哨,时而用脚踢出去几个小石子,心里一直还盘算着买哪本书?为了买到书,我们省吃俭用,原本打算吃一碗混沌,省了;原本打算品尝几根油条,省了;原本打算吃一顿久违的烩饼,省了。那种买到书的喜悦胜过吃饭,挨饿或吃个馒头回家的时候有过好几次。

我们商量着在购买书时,尽量购买不同样的,为的是日后可以互相交换看书。这样下来等于买了许多本书,一举多得,同喜同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进入了县城读书,那时改革的春风早已吹进了这座不起眼的山城,街上出现了小报亭,小书摊。那些小老板们点头哈腰的,可热情了。坐在凳子上看书半天也不会遇到小老板难看的脸色,而当年吃铁饭碗的新华书店,门庭冷落,偶尔路过,里面的人寥寥无几。随着课外作业的增加,读课外书的机会也少了,假日里可以挤时间去一些书摊逛逛。那时的书摊增加了外借服务,压上20元钱可以办理借书证,借一本还一本,借来的书会认真地阅读。因为有时间的约定,往往起早贪黑地阅读,生怕到时还不了书摊,真应了那句老话“书非借不能读也”。倘若购买回来,会高高的隔在一边,等上几天慢慢读,感觉翻正也是自己的书了。

古人读书多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崇尚的是“学而优则仕。”我们读书,读的是广泛涉猎,增加知识量和乐趣。

书五花八门,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读后让人心胸开阔。读书陶冶情操,提高自我。

书籍是人类的朋友。读书至于我,犹如打开了心灵的一扇窗,读书至于我,曾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过,便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常常令我茅塞顿开。

读书之乐,乐在其中。读书可以明智,读书可以豁达,读书可以博古通今,读书可以以史为鉴,读书让人才思敏捷,读书让人提高境界。

曾经的新华书店令人向往,遇见,便是美好。如今,不用再去逛书店,借书摊,自己也不再朝气蓬勃,这种变化,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但读书之激情不减,读书之情操不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