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阵温柔的起床铃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看到手机上精美的心形表,图案绚丽,光彩照人,周围布满了许多的小星星和一轮弯弯的月亮。脑子里忽然想起我家里曾经拥有的时钟。
四十多年,匆匆而过,记录时间的钟表变迁让我记忆犹新,那些青葱的记忆让人留恋,也看出了强国之梦正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我七八岁时,家里没有时钟,只有学校和大队办公室在桌子上摆放的马蹄表,足以让我产生极大的兴趣,经过大人们的允许,看看这里,摸摸那里,表的玻璃洁净而透明,觉得不知道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指针不停地旋转,永不停息。脑子里整天神奇的望了又望,琢磨着何时自己家有一台时钟就好了。后来从大人们那里了解到这种马蹄表是上发条的,发条是动力,需要每天上发条,如果间断了就停止了转动。
那时的家里,母亲蒸锅里馒头了,需要记录半小时的时间。母亲让我用一根木棍在院子的北墙上划下房檐阴影走过的痕迹,大约一拃长就是半小时。时间久了,北墙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迹,像一个栅栏,还很容易混淆。阴雨天没有太阳了,时间就记录不准,饭生熟也容易判断错误。后来,家里买了一台收音机,又安上了有线广播。听着音乐和广播时间也能粗略判断时间。早上六点半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晚上六点的“小喇叭节目”准时正点,耳熟能详。现在想起来是美好的回忆,温馨的时刻。
当生活步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三哥当兵退伍了,给我带回来一块显示数字的电子手表。黑色的,中间显示时间的地方是白色透明的,还能翻看日期和星期。加上黑色的尼龙表带,戴在手上,令人刮目相看。有小伙伴来了,我总不忘记炫耀一番,从来不让伙伴们用手摸。母亲让记录时间时,再也不用向北墙上画记号了,真是方便了我们一家。
当生活条件满足后,家里买了一台“三五”牌石英钟,整点和半点报响声的那种。一点钟敲一下钟声,两点时敲两下钟声,以此类推,每次半点时敲一下钟声。就连不识字的母亲也可以知道几点。母亲经常根据敲的次数给我们起床做饭,给下地的父亲留饭。这种石英钟半月上一次发条,也很实用。当敲的次数多了,母亲容易记错,提前或错后一两个小时常有发生。几年后,石英钟“病了”,一时半时也找不到“病因”,也没有“好医生”。父亲用结余的钱买了一台装电池的钟表,可以挂在墙上,指针走起来还有“嗒嗒、嗒嗒”的微弱声音,仿佛是人生迈出的脚步声。发亮的金属壳夺目耀眼,金色的指针在玻璃框里马不停蹄的奔走,永不言累。冬季屋子里生炉火了,父亲怕把钟表的壳子熏黑,就找来一块透明度很高的塑料布包裹起来,挂在墙上。这样,省去了“当当”敲钟的噪音,也省去了忘记上发条的烦恼。一节五号电池可以使用一年,真是实惠。
我上了初中,家里的条件允许了,父亲给我买了一块“太行”牌手表。每天晚上睡觉前,给手表上满发条,可以连续走动30个小时。有了它,让我知道了时间的重要性了。从早读到晚自习我有了严格的时间观念,有了精准的时间控制,更加珍惜时间。
参加工作后,有了固定的工资。当时流行起了手机,我买了一部诺基亚手机,上面附加了时间,24小时制的,而且还能看到国外的时间。手机让我省去了佩戴手表的烦恼。而今,又换了智能手机,更加先进了,闹钟附加了和旋的音乐铃声,悦耳动听。这些,无不彰显着时代的进步。而过去,那些时间的估计和记忆成了美好的亲情符号了,那些纯真的岁月,回忆起来才能感受到而今的幸福。一路走来,祖国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家钟表的更新,时间的转换,是祖国进步和繁荣的缩影。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