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序
我的奶奶离开我们已经25年了,奶奶一生坎坷、多灾多难。但她总是能绝处逢生。带领一大家子走出泥沼,迎接光明。
奶奶生于1912年,也就是清朝灭亡,民国建立的元年。正值朝代更替之时,各种思潮涌入中国。后来又经历8年抗日战争。三年内战。期间还有1942年(民国32年)的水灾、霍乱、蝗灾。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十年文化大革命、大炼钢铁、改革开放......
奶奶活了84岁,一生养育了10个子女。其中一个不幸因病夭折,其余9个孩子,6男3女都健康长大,并建立各自的小家庭。对奶奶而言,也算圆满。
奶奶是我们全家的功臣。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没有饿死一个孩子,没有抛弃任何一个孩子。奶奶的付出可想而知!
每年春节,一大帮孩子从天南地北赶回家来,相聚一堂,每每此时奶奶总是笑的像个孩子。
细算一下,我们整个大家族直到奶奶去世共有126人。大年初三,孩子们都来了,满满的站了一大院子,大大小小的,黑压压的一大片人。老中青齐聚,四代同堂,其乐融融!很是壮观。
常常是男人们坐着吃,妇女们站着吃,孩子们边吃边跑。一会哭一会笑,这个牵着那个,就像开幼儿园!
幸亏是在农村,院子很大,如果是在城里,恐怕站也站不下吧!
可是,我的奶奶却在84岁那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想想奶奶的一生,虽普通但不凡。值得我们永远的怀念。于是写下此篇作为纪念。
(一)初入刘家
奶奶,姓陈。生在一个殷实之家,父亲读过几年书,虽不是大才,但也是乡里乡亲中有点学问的,每逢庄上婚丧嫁娶的就去帮忙料理,也算是开明之家。母亲踏实能干、贤惠温和、里里外外一把好手。教育孩子更是个个勤劳、孝顺。
奶奶兄弟姐妹5人,奶奶是大姐。二弟14岁当兵,属于东北军某部。建国后,在哈尔滨做空军教官。三弟20岁参加了抗美援朝,回国后在北京某研究所任职。老四因病早年夭折。老五留在老家。
奶奶长得高高瘦瘦的,头发梳得光光滑滑的一丝不乱,后面用银丝做成的簪子,盘起来绾成一个大缵。眉毛黑浓,眼睛大大的很有神。像是一眼就把人看透似的,颧骨高突,鼻子高挺,脸型棱角分明透着坚毅。穿着自己手工织造的粗布衣服。上衣带着大襟,侧面记着盘扣,黑色或青色。裤子很肥大,腰间挽着一大块布。裤脚用细长的布条缠了一圈又一圈,露出被裹得很小巧的脚。虽然是小脚但走路却很快。
记得我小时候,总跟着奶奶,去我们村唯一的一口甜水井去挑水。奶奶用扁担担着两桶水在前面走,我一路跟在后面,需要小跑着才能跟上。
奶奶18岁那年,嫁给了20岁的爷爷。据说:出嫁那天围了好多人,都来看奶奶的“三寸金莲”花轿进门,拜过天地祖宗,被赐名刘陈氏,记入家谱。这样就是一家人了。从此开启了自己在刘家的后半生。
刚刚结婚那几年,还好。我老奶奶还活着,爷爷兄弟几个相处和睦。奶奶也勤劳孝顺,团结妯娌,地里家里的活没有不会干的。被乡亲们称赞娶了个好媳妇!
冬天农闲时,与爷爷干起来小买卖。常常每天早晨4点钟就起床准备,奶奶挑着担子,爷爷推着独轮车,去十几里路的镇子上赶集,奶奶会炸丸子,爷爷负责做汤。因为爷爷奶奶勤劳、为人实诚、看的利小。又因奶奶干活干净利落,卖的丸子又圆又小,炸的熟成,而且天天用新油,所以口碑很好,每次都是第一家卖完回家。很快家里有了些积蓄。
这时,奶奶提议让大儿子去读书,那时候读书人很少,对穷人来说读书简直是奢望,是痴人说梦,但我奶奶态度异常坚决,并先人一步做到了。可见奶奶的格局和长远的眼光!
后来,逐渐有了我二大爷、三大爷和我大姑,孩子多了,嘴就多了,生活稍微紧吧点,但由于奶奶爷爷擅于计划,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二)日渐艰难
时间推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鬼子进了山东。老百姓的日子就逐渐不好过了。连年的战争,民国政府的赋税逐年加重,还要征兵,凡是14岁以上男子几乎都要服兵役。村庄里男子少了,不安定的因素多了起来。为求自保,老百姓晚上不敢出门。庄稼收成也不景气,除了上交的公粮,所剩无几。特别是人口多的家庭。也只好中午吃稠,两头喝稀。计划周全的家庭可以勉强不挨饿。
民国32年,奶奶30岁了。也就是1942年,夏秋之交,天降大雨,一直下了7天7夜,到处沟满河平。
突然,有一天,黄河决口,庄稼都被淹没了。由于爷爷奶奶的家处在徒骇河边的大堤上,距离黄河稍远,黄河水,来到本地时已经是强弩之末。水量很大,瞬间就弥漫开来,但没有了当初的冲劲。所以家没有一下子被水冲倒。
听奶奶说:发大水那天,天还下着雨。先是听见哗哗的流水声音,顺着河道远远看去,只见一群群的鱼儿在水前跳跃,就像是鱼儿在水前领路一般。紧跟着就看见大水汹涌而来。瞬间宽阔的河面被水填满,站在河堤高处的人们惊恐万分大叫着:“发大水了,发大水了。”但很快水就到了人的腰部。冲的人们东倒西歪,几个水性好的年轻人,急忙手抓在一起顺着水流,抱住沿河的大树或者大块的石墩才没有被冲走。好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平地里的水逐渐被河道排走,水面渐渐下降。人们才从惊恐中醒过来,寻找自己的亲人。
洪水到来之时,奶奶正与几个孩子呆在家里,眼看水来了,迅速反应过来,急忙把大姑抱在怀里,催促大爷几个爬上屋顶,几个孩子也是幸亏从小在徒骇河边长大,天生不怕水,才算躲过一劫。
爷爷正在田地里忙活,平日里水性很好。看见大水来了,连忙顺着水流,借势爬上大树。等水峰过去,才一脚深一脚浅的不知摔了几个跟头,终于赶回家里。一眼看见奶奶和几个孩子还呆在屋顶上哭。也是喜极而泣。
“还活着呢?没事就好,没事就好!”一面说一面一个个把孩子从屋顶上接下来。
可是家里的东西有的被水冲走,有的不能再用。但那场大水夺去了全村四分之一的生命。我爷爷奶奶一家是比较幸运的了。这源于爷爷奶奶的智慧和灾难来临时的勇气。如果不是反应快,如果不是平日里都学会游泳。那么,那一天将是灭顶之灾。
人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没想到紧接着就是蔓延整个华北的大疫情。几天后,水逐渐退去,可是人们却发现,有些人闹起了肚子,上吐下泻。原以为是普通的闹肚子,几天就好,万万没想到,却是霍乱流行。
那时候的旧中国,缺医少药,普通百姓更是凄惨,一旦染上,很少有活命的。眼看着,村里的人一个个死去。有的甚至全家都没有幸免。爷爷那时是村里的年轻人,每天都要出去埋葬死去的老乡。奶奶怕极了。
于是,一个人,带着几个孩子,来到地里简单的搭了个窝棚,自己支锅做饭采野菜吃。据奶奶讲:她曾听人说,有种野菜可治拉肚子,于是,死马就当活马医。用家中仅有的一点点粗粮,每日和着那种野菜,熬粥给全家人喝。而且,有谁如果肚子疼,他就用青砖放在火上烧热,裹上厚布放在肚脐上,止疼。没想到这种土办法,效果却很好!就这样她歪打正着的抵抗了可怕的霍乱。一家人在奶奶的努力呵护下居然都挺了过来。兄弟姐妹都没有病死和饿死,都健康的活下来。
我长大了才知道那种野菜名字叫:藿香。当时华北平原上找到并不困难。现在想来可能是奶奶小时候在娘家时,偶尔听她那读过几年书的老父亲说起过吧?我就不得而知了。只知道奶奶是个处处留心的人。
现在想来,奶奶是个多么有个性多么聪明而且勇于困难面前不退缩的女强人呀!面对疫情,毅然决定隔离开众人,不怕世俗的眼光,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的奶奶在我心里你是个了不起的人!是个不平凡的人!是勇于尝试新事物的人。
伟大的智慧往往来源于平凡的群众之中。一面是必死,一面是渺茫的希望。但她勇于尝试,抱着一丝希望,结果保全了全家。
经历了这两件大事,奶奶成了全家人的主心骨,她智慧、勇敢、无私、勤劳、真诚、善良这些朴素的优点在奶奶的一生中处处闪现。
第二年,华北平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蝗灾。只见蝗虫飞来之时,遮天蔽日,远远的漫天都是,像雪花一样密集而且还带着沙沙的声响。几个小时的功夫,田地间的庄稼、野草、树叶全部一扫而光。齐刷刷的像被什么割了一样。所有的粮食绝产。难以想象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绝望的心情,真是多灾多难呀,天要亡这一方人吗?
这次,政府有组织的发动了灭蝗行动。采用了火烧、水淹、土埋的策略。很快,蝗虫就被扑灭。农时已耽误,粮食已经不能再种了,后来政府号召种上了红薯、萝卜、豆子等。好歹冬天里有些东西填饱肚子。
奶奶家孩子多,想着冬天里没有粮食,该挨饿了。爷爷奶奶就在夏天里带着几个大爷去河里捞鱼,奶奶把鱼用柳条穿起来,搓上盐。趁着夏天天热,晒成鱼干,一串串储藏起来。预备冬天吃。
那年秋天,红薯丰收了,爷爷奶奶便带着全家在院子里挖了一个深深的大土窖,把红薯储藏起来,还去田野里寻找别人丢弃不要的小红薯尾巴,一串串晒干,也存在地窖里。
冬天,很快就来了。那年的雪特别大。连续几天都不停,厚厚的积雪被风卷起,连屋门都封住了。只好在屋里用木棍一点点的捅开,扒出一个洞,屋内的人钻出来,然后再从屋子外面向里挖。总算出来了。
厚厚的雪,把柴火都盖住了,一家人又开始从雪中扒柴火,没有水,只好把雪放进锅里,熬开了。但洁白的雪,融化后水却很脏,没办法,沉淀一下,勉强能喝。
但是,就是那样的境遇,爷爷奶奶依旧很乐观。奶奶总说:怕什么,一家人在一起就好,都活着就好。就是这句话一直支撑着爷爷奶奶度过了漫长的艰苦岁月。
寒冷又漫长的冬天,真是难捱。有许多人家由于不会计划,本性又懒惰,常常断粮,跑到奶奶家来借,奶奶从小信奉佛教,见不得他们可怜得样子,时常接济他们。也因此获得了很好的名声。
是呀!世间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碳的少。
更何况在那样一个随时都有可能饿死人的年代。奶奶能拿出口中之食给予别人。其实,也是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能做到这一点实属难得!
但世间之事往往有轮回,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在那样一个动荡年代谁又能说的准呢?或许,就是因为当初的一个善举,铸就了后来的善果。
(三)春天来了
时间到了1949年,全国解放了。推到了三座大山,山东的老百姓重获新生,开始了自己的新日子!
这时的爷爷奶奶家又先后添了四大爷、五大爷,和二姑等几个孩子。人口多,自然嘴就多起来了。不得已,爷爷奶奶又重操旧业,每日去赶集或是走街串巷的卖丸子。后来又添上了卖冰糖葫芦。
生意虽小,但总有活钱。加上奶奶一向省吃俭用,渐渐有了些积蓄。在我们村里,当时也算好日子。
地里的活由老大、老二两位大爷承担。家里有我大姑收拾并负责照顾弟弟妹妹。一切看起来井然有序,一派欣欣向荣!
勤劳的奶奶白天赶集,晚上回家又不知疲倦的带领大姑、二姑开始撕棉花----纺线--染线--织布--裁剪--缝制衣服。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直到我长大了还保留着奶奶的纺车。
奶奶那时已经快40岁了,生活条件也不算好,真不知从哪里来的动力,难道这就是为母则刚吗?
这样过了几年,又相继有了三姑和我的爸爸。爸爸是奶奶最后一个孩子。除了早年夭折的一个大爷,家中已经9个孩子。我爸是老九。细算起来我爸比大爷整整小24岁,男孩子里排行老六,所以从小就被唤做“小六子”。
爸爸出生时,大爷已经娶妻,搬到另外的院子里去住了。而且有了第一个儿子。比我爸还大些。天天在一块玩。但要叫小叔。
(四)家逢不幸
时间一天天过得很快,转眼到了1961年,那一年奶奶48岁,爷爷50岁。
由于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山东大部分土地都绝产了。那时候生产力低下,还没有井可以用来浇水。据奶奶说:当时连河里都干涸了,裂开一道道口子。太阳像火一样烤着大地,光脚走在路上,能把脚烫出泡来。别说庄稼就是野草也被晒的停止生长。
爷爷奶奶因为之前有点积蓄好歹挨过了1959年、1960年。但是到了1961年,却再也熬不住了。爷爷在那一年为了多挣点钱去做搬运工,回来路上,感受风寒,又没钱看病,再加上饥饿。不久,就去世了。那一年。我爸年仅3岁。
从此,我的奶奶只好一个人,带着一大帮子孩子,开始了她艰难的后半生。
1961年的中国正是最困难的时期,天灾人祸。人人自顾不暇,处处都是饥民。路上随时都能遇到被饿的肌黄面瘦的老百姓。孩子们往往衣不遮体,脸上发黄浮肿呈现出菜青色。肚子涨的老大,清晰可见一条条青筋暴露,皮肤薄的仿佛稍一用力就能弹破,流出肠子来。
有的老百姓开始离开家乡,出门讨饭,希望外乡人能给他们口热汤。也有人听说东北好混,就去闯关东了。奶奶毅然决定留下。一切靠自己,一家人,死也要死在一起。
奶奶顾不上爷爷去世的悲伤,一家人默默埋葬了爷爷,立即开始行动。
奶奶听说,有人来家乡招煤炭工人,管饱饭还给工资。大爷和三大爷年龄正好,大爷又读过几年书,面试通过了。但要签生死合同,因为挖煤是危险的工作。但奶奶为了给孩子一个出路,也为了家中的孩子省些口粮。决定让两个大爷去参加挖煤了。
后来,因为煤矿被收归国有。两位大爷顺势成了正式工人,也就是成了人人羡慕的“吃国粮”。再后来,又赶上国家的好政策,几个孙子也顺应政策,允许接班。就这样两个小家庭的人,都成了正式工人,端上了“铁饭碗”,当然那是后话了。
二大爷,到了适婚年龄。有媒人了解奶奶的人品和家境,就劝奶奶让老二做上门女婿吧,这样家里少了一个吃饭的,人家闺女也多了一个扛活的。奶奶开始没有同意,毕竟让孩子出去,担心将来孩子受气,但是眼看二大爷越来越大,家中还有一大堆孩子拖累,也实在拿不出彩礼来娶媳妇了。后来,也只好让二大爷去了,但有个条件是女方必须也姓刘,这样有了孩子就不必改姓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缘分来了,二大爷也只好依依不舍的离开家,去了女方家过日子。
后来听说,在女方家过得还不错,但这成了奶奶心中永远的痛,每每想起了就怪自己没有能力养孩子。每次都偷偷落泪。伤心好久。
再后来大姑也出嫁了,家里只剩下几个年龄较小的孩子,不能干重活。奶奶一个人家里地里的忙活,还是常常无法填饱肚子。这时的奶奶已经接近50岁了,看着孩子们一个个饿的有气无力,甚至连话都没有力气了。
奶奶每天天还没亮,就早早起床,来到野地里挖野菜、采苜蓿。后来连这些也被饥民抢光了。奶奶只好扩大寻找的面积,每天要多走许多路去剥树皮,采树叶。
有一次,奶奶走了十几里路,又渴又饿。只好靠在一棵大树下,稍微缓口气。过了好一会,想扶着大树站起来,一抬头,竟然惊喜的发现这棵树还活着!虽然底下的树皮,已经被人啃得差不多了,但树枝上还有些新长出的嫩叶,真是太好了!奶奶顾不上疲惫,更顾不上她那已磨出一个个血泡的“”三寸金莲”,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家里孩子今天有救了!今天又饿不死了!她一步一步的艰难的爬上大树,几乎是爬两下就要喘口气歇一歇,因为奶奶当时也是两天没有吃到任何东西。终于爬到几十米高的树上了。眼看就能够到树叶了,奶奶此时丝毫没有意识到起风了,树枝在打晃,只知道再上一点点,再上一小步就要够到了。就要够到了。
这时,突然听到有人喊:“干嘛呢?这是我们村里的树,我们有人看着呢?”奶奶害怕极了,往下一看,才发现自己已经爬的太高了,脚底开始发软,手也不自主的颤抖起来。加上树枝的摇晃,眼看就要抓不住了。
这时奶奶心想,这下完了,今天要摔死在这里了。不由得闭上了眼睛。过了一会,树下又来了几个人,其中有一位年龄稍长些的男人跑过来,抬头一看,好像认识。急忙问:“大娘,你是夹滩村的刘大娘吗?”
奶奶,听见了,就像碰到了救命的稻草,急忙回答:“是我呀!”心想: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了熟人。今天可能死不了了。
“大娘,你千万别慌,别看下面,抓紧树枝,我上去救你。”很快,年轻的男人就爬上大树,把我奶奶救了下来。
原来,这个男人是我们村的外甥,有一年,天降大雪,被封在姥姥家,没吃没喝的,眼看就要饿晕了。他姥姥只好到奶奶家借了一碗玉米面,一家人才挺过去。这个孩子现在长大了,仍然记得这份恩情。今天也算报恩了。
这真是应了奶奶一句常说的话:“行好不见好,早晚少不了。”奶奶就是这样一生秉承着这种做人的原则,不但身体例行,而且还时常用这个事例教育我们,要多行善事!
就这样,奶奶挺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村里人走的,走散的散。死的死,侥幸活下来的已是少数。奶奶能以一己之力,拉巴9个子女成人、成家,一定是拼尽全力的,该是多么不易。
(五)生活渐好
后来,生活渐渐好起来。几个子女也还孝顺。
常言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奶奶作为大家长,要面对六个儿媳,也是一场大戏。她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
起初,刚结婚时她们都与奶奶生活在一个大院子里。后来,才慢慢分开的。
奶奶盖的是四合院。北屋属于上房,自然是奶奶与没成家的几个孩子先住着。东屋里住着三大爷一家,南屋里住着四大爷一家,西屋里住着五大爷一家,小小的院子却热闹的很。常常是这家孩子哭,那家孩子叫。男人们下地干活,女人们在家带孩子洗衣服、做家务。奶奶自然是领头的。一大家子都明白奶奶的不易,而且几个儿子都很孝顺。所以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几个媳妇倒还算收敛,大家团结和睦。
这样过了几年,改革开放了。几个孩子生活渐渐好起来,奶奶也老了,不能下地干活了,却每日也不闲着。总是在家里撕棉花、纺线、织布。小时候放学后,一回到家见到奶奶在纺线。吱吱呀呀的纺车一圈圈的转个不停。只见奶奶盘着腿坐在大炕上,娴熟的一手捏着一条的又长又软的棉花条,另一只手一圈圈摇着纺车的把手。双手配合协调一致,不一会一条纺完了,接着又续上另一条。条条不断头。最后,完成了一个大大的线穗子,线穗子纯白纯白的,两头尖尖的中间鼓鼓的,像一个软软的棒槌。从一头引出一个头来就会接连不断,那线既结实又匀称。拿起来闻闻带着棉花本草的自然香还有奶奶的温暖。
紧接着就是染线,先在院子里支起一口大锅,用木柴烧的水滚开了,呼呼地冒着热气,这是奶奶往里面开始撒颜料了,一边洒一边搅拌。水渐渐变了颜色,这是奶奶把纺好的线,放在水里加热几分钟,用木棍挑起来搭在绳子上,开始晾晒。我在旁边想帮忙,奶奶说,一边去,这可是个技术活,不小心就会染花了,不能用了。我只好远远的站着看。
一束束的线晾晒完毕后就是织布了。织布机摆在屋里占据了半间房的空间,像一辆木制的大车,一边高一边低,中间好像还有个座位,人可以坐在里面。手左一下,右一下的来回扔一种叫梭子的东西,梭子被磨得非常光滑,两头尖尖的中间有细细的小孔,可以从中间带过线去。然后双脚一上一下的配合着双手,有规律的踩着脚下的机关。机关连着织布机的大轴一点点的往前挪,不一会,就看见织布机上的一根根的细线变成了布。这种布叫做粗布,是纯手工制作完成,纯棉的花布,花色单一,常常是一条条的纹路清晰的很。那时候的农村几乎家家都有这样的机器。这种布也是大部分农村人的身上衣和家里的被褥材料。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织布机已经被淘汰,后来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当时的农村的确是普遍被采用的。
奶奶纺线织布的成果大都给了孩子们,这家添孩子,那家娶闺女,由于孩子多,事就多。奶奶从来不嫌烦,静静的夜晚,农村里还没有电,只有天上的月亮透出微弱的光。月光下,偎依在奶奶怀里,听奶奶讲天上的神仙的故事、过去的事、家长里短的琐事,渐渐成了我的习惯。
后来,奶奶被北京的舅老爷接走了。我很想她,就吵着跟着去。记得舅姥爷还说了句笑话,把你用包裹寄过去吧!奶奶在舅姥爷家住了半年,听奶奶说,舅老爷是北京的大官,还坐着红旗的轿车带我奶奶在北京城转了一大圈。奶奶很自豪。回来后,与邻居的几个姐妹诉说起来也是扬眉吐气的很!
再后来,爸妈去外地工作,我留在家里读书。于是我与奶奶就搬到一起住了。家里没有钟表,奶奶每天很早就叫我起床准备上学。生怕迟到挨训。
有一次,奶奶看见外面很亮,以为是天亮了。急忙推醒我。我一骨碌爬起来,脸都没洗。就跑出去上学了。路上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只在远处时不时的传来几声狗叫。我还以为迟到了,不由得加紧脚步。可是到学校一看,一个人也没有。才知道是奶奶看见月亮太亮了,错以为是太阳出来了。
奶奶是个勤劳的人,自己力所能及的活,从来不肯麻烦别人。记得那时候村里还没有自来水。全村里就一口甜水井,离得还很远,奶奶老了不敢再去挑水,只好去邻居家里的压水井取水。压水井里的水是苦水,喝起来又苦又涩,但没办法。
于是,奶奶找来一只桶,又找来一根木棍。与我商量。一块去抬水。我放下书包,拿起棍子,就赶紧随奶奶去了。奶奶那时已经70多岁了,又是小脚,压满水后,我与奶奶就这样一人一头,我放在肩上,奶奶用手抬着水,蹒跚的一歪一斜的走回家。常常一路要休息三四回的样子。但就是那样,奶奶也从不开口让孩子们挑水。
现在想想奶奶真是倔强,孩子们也多多少少有些不孝。或许是从小的苦难,孩子们的生活一直也不是太好,自顾不暇?还是孩子太多了,相互推诿、攀比也说不准?但现在想来,奶奶心里会不会很苦。从48岁守寡养着一大家子人。最后,孤家寡人。
(六)日渐衰弱
又过了几年,奶奶的身体已经不太好。常常晚上咳个不停,还伴着哮喘声。冬天尤其厉害。眼睛也渐渐看不清东西。据说是得了白内障。
生活已经不能自理。但奶奶却仍然很干净,总是随手装着小手绢,时不时的拿出来擦擦脸。奶奶的牙已经换成了满口。每日睡前拿下来放在固定的小碗里用盐水泡着,第二天再戴上。
几个大爷商量着轮流照顾奶奶。起初,每家10天,后来有的儿媳妇怕奶奶会死在他们家,就提议每家5天。这样一天天的熬。
终于有一天,也就是一九九六年的腊月二十四。奶奶在大娘家,被扶着上厕所的时候,突然跌倒了。可是大娘害怕了,并没有立刻叫医生。而是算着日子,明天该到我们家了,于是也不敢亲自送来,而是让我去接。那时我已经长大了,在聊城上学恰好放了寒假。想着也不远。就走着去了。收拾完奶奶的东西,扶起奶奶,说:“奶奶我们走,我回来了,照顾你。”大娘走过来假惺惺的说:“你看,本来该吃了早饭再走,你最疼的孙女回来了,就走吧。下次来我再给你做好吃的。”奶奶很不高兴的样子,说:“老大家的,我不回来了,人在做,天在看。”
当时的我并没有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只是想着尽快离开这里,扶着奶奶回家。出来门,一步步慢慢的走,明显感觉到奶奶走得艰难,每一步都像是要用尽全力。
我那时年轻,竟然不懂得用辆车推着奶奶走。从大娘家到我家大约有50米,可是走走停停,奶奶还时不时的咳嗽着。最后竟然走了半个多小时。
腊月里的风很尖,看见奶奶的头发全白了,而且头顶上的头发还剩下几根露出微红的头皮,被风一吹散乱起来。我帮奶奶理了理。奶奶艰难的说:“还没到吗?”“快了,上了坡就到了。”我哪里知道这段奶奶走了60多年的最熟悉路,生儿育女、土里刨食、反反复复走过的路,今天竟然是她最后一程。
终于到家了,妈妈急忙扶着奶奶上床,躺下。等着吃早饭。饭很快端上来,叫奶奶。奶奶摆摆手,太累了,不吃了。接着奶奶就闭上眼不再说话。到中午了,妈妈再次叫醒奶奶,这次扶奶奶坐起来,喝了点汤,又睡下了。
晚上,天黑了,奶奶竟然让我给他梳头,梳着奶奶的少量的白发,想起我小时候天天上学前,奶奶给我梳头的情景,木梳上缺少水分,奶奶总是边梳边用梳子沾水,一小绺一小绺细细的梳开,还要系上红头绳,把我打扮的很漂亮,才肯放我去上学。那时奶奶的头发还没有这么少,也不像现在这样白。奶奶总是梳得一丝不乱再用银丝做的簪子插住。记得奶奶还有一副银耳环和银镯子,如今也不知到哪里去了?
梳完头又简单帮奶奶擦把脸。奶奶睡吧!可是奶奶这时却头朝北方跪下去,伸出双手磕起头来。我知道奶奶从小信佛,每天晚上磕头是他必修的功课,也没太在意。可是没想到奶奶一直磕一直磕,都磕了2个小时了还不停,期间我多次劝阻,奶奶执拗的很,就是不停。爸爸走过来,抱起奶奶放进被窝里,才算结束。只听见奶奶喃喃的说:“终于把剩下的头全磕完了。”当时,我并不理解什么意思。
可是万万没想到奶奶再也没能站起来,只是在清醒的时候对妈妈说了一句话:“我不走了,就在你们家住,这里是我的家。行吗?”妈妈笑了,“你儿子的家,当然就是你的家,住着过年”。
新年到了,奶奶没能下床,只吃了几个饺子。该轮到大娘家了,大娘死活不接,“小六,告诉你两口子,你家是老宅子,咱妈要死也得死在老宅子上,哪里也不能去!”妈妈,没有与他计较,一如既往的照顾奶奶,因为妈妈觉得人都会老,何况像奶奶这样不容易的一生,更应该得到照顾。
没想到,一语成谶。接下来奶奶一天天的虚弱,最后,连眼睛也无法睁开。诊所的医生诊断是心肌衰弱,没有救了。
最后的几天,连输液也无法进入体内,扎进血管里的液体很快形成一个大包。医生只好拔掉管子。奶奶由几个孩子轮流守着,气息越来越弱,弥留之际还喊着:“小三,小五你回来了?”奶奶口中的小三和小五是三儿子和五儿子当时还在外地没赶回来。但是奶奶最放不下心。就这样正月十三的下午,奶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结束了她苦难的一生。
奶奶的葬礼进行了7天,全村人几乎都来送行。因为都知道奶奶一生多么不容易,年轻守寡,本本分分,勤勤苦苦。拉扯9个孩子的辛苦!还在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临了临了都来送送。也是表达对奶奶的敬重。
出殡那天,满院子里到处白乎乎穿着孝服、戴着孝帽的全是人,因为奶奶84岁,已是四世同堂。光直系亲属就有126人,还有五服之内的孩子们。举着花圈、打着番、提着花花绿绿的扎彩的一大堆人,爬着、跪着、扶着的,各色人等哭声连成一片,远远望去浩浩荡荡,很是壮观!也算是死后哀荣,但这些奶奶却再也看不到了。
【2】后记
奶奶于1912年诞生。1996年去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84年。期间经历了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反五反、破四旧、大跃进、成立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的运动。还经历了1942年的洪水、饥荒、蝗灾、瘟疫还有三年自然灾害等艰苦的日子。
奶奶坚强勇敢善良、不屈不挠。在无数个生命受到威胁的日子里,仍然继续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带领孩子们一步步走出泥沼,迎来光明。这不仅需要长远的眼光还需要刻在骨子里的格局。
奶奶一生信奉佛教,所以时时行善。每当我们吃葱、吃藕时。她总是嘱咐我们把葱根、藕头留下。她收集起来,说:“这是药材,留着万一有人来找药引子呢”所以奶奶的皮箱里放着许多宝贝,像蝉蜕、蛇皮呀香草根。干姜等等。
奶奶有好几个干儿子,据老人说:过去的人迷信,凡是孩子身体弱易生病,要找一家姓刘的人家,认干娘。最好是孩子多的。奶奶这两个条件都满足。所以就经常被认作干娘。
奶奶的善良还表现在曾经在打击右派的运动中。有一户人家被打成右派,父母被抓起来游街。批斗。家中有一孩子,当时10岁,放学回来,看见父母正被捆者,拼命的向往冲。这时候被奶奶一把拽住,捂着嘴带回家里去,算是帮孩子躲过去一劫。之后又常常送些吃的给孩子。多年以后,孩子长大成人,感念当年我奶奶的恩情,常常回来看望。我们两家也为此成了世交,彼此照应。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祖宗阴德吧!
虽然在经济上奶奶无力留下什么,但她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却是无形的财富。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奶奶作为千万中国女性中的一员,生在旧社会,经历了军阀混战、民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之后又亲眼见证了新中国朝气蓬勃的成长。
虽是平凡的百姓,但也努力的挣扎的活着,像极了地上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终其一生,虽未有大的成就,但永不放弃、始终保持乐观、抓住每一次渺小的机会,苦苦挣扎在生存线上。
生活虽苦但却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所以即使咬着牙也要供孩子读书识字。后来证明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知识像打开了天眼让你看到更远的更深的世界。知识像手中的武器,让你有了打拼世界的资本。它会影响到整个家族未来的走向和格局、眼界与成就。
我敬爱的奶奶,你永远的走了。但你永远活在孩子们的心中,你的精神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渗透在我们的行动中,继续鼓励着我们,指引者我们!
亲爱的奶奶,我们永远怀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