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因工作之关系,已记不清来河口多少次了,但每一次心情都不一样,感触也不尽相同。河口渡位于今河南省罗山县竹竿镇河口村,地处三县交界处,明清时为鄂豫皖三省重要的水运粮盐竹木等聚散地。据记载,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但从河道沙滩暴露出来的青瓷、钧瓷、耀州窑等瓷器残片年代特征推断,河口渡口至少在元代就已经存在,应早于现有记载,将渡口年代定于明清时期是值得商榷地。
河口渡口其临小黄河,《水经注》谓之瑟水;向东里许,入竹竿河,谓之谷水。二水合流向北,即入于淮河。因地处三河之叉口,故曰:河口。当时,河口渡口很有名气,河口街上百货、布匹、日杂、医药、烟酒等摊铺琳琅满目,粮油购销、竹木加工、贸易货栈、牲畜交易、饮食服务等充足齐全,货通有无,颇为繁盛。各路货、盐船停泊在码头,昼夜川梭,商贾云集。渡口岸边有一座大王庙,又名金龙寺,紧靠淮河,是湖北商人为祭水而修,为典型的传统徽派建筑风格。寺庙内有戏楼,据寺内残碑记载,在清代嘉庆十五年时已存在。戏楼建在大门上,坐南面北,系单檐歇山式砖木结构,楼顶为灰色筒瓦铺成,檐下斗拱排列有致,十分漂亮,雕龙画凤工艺十分精良。戏楼通高约十米,舞台前场突出,三面敞开。戏台下中部为寺门过道,戏楼与拜殿相对,中间场院长、宽各为二十六米,可容纳观众约五千人。拜殿两侧有对称的东西看楼,看楼坐北向南,东西走向,现仅存东看楼。看楼为二层,顶高约二米,深六米。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至二十五日举行庙会,人声鼎沸,煞是热闹。戏楼现为罗山县文物保护单位、信阳市第二批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1894年4月15日,著名爱国起义将领张轸将军诞生于此。1943年,张轸任国民党挺进军总指挥兼豫东南行署主任时,在家乡河口寨办学,并创办两淮中学,在校学生达300余人,至1948年停办,为家乡培养大批人才。抗日期间,张轸率部英勇抗敌。
秋色清凉,大王庙古戏台
一曲“劝君王饮酒听虞歌……
成败兴亡一刹那,宽心饮酒宝帐坐”
霸王哀伤,虞姬温言解忧
荡气回肠,人生如戏
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已是曲中人
不知不觉中,却酩酊烂醉
仿佛中,那只乌金釉的斗笠酒盏
发出五彩斑斓的光辉,但见
一只只竹篙,犹同千万只矛戈
像排兵布阵般,井然有序
南来北往的粮油、竹木、盐碱、药材、牲畜
布匹、茶叶、烟酒、瓷器,源源不断汇集于此
商船连排,百货似山积
十里渡口,两岸店家商铺林立
夜晚灯火通明,如今
时光似流水,一去不复返
夕阳下,惟有那座斑驳陆离的大王庙
在静静地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荣光与沧桑,还有千年之后
为了保护竹竿河生态环境,不知道
在渡口来来回回走了,多少次
溶解氧、总磷时有超标,水质在不断恶化
令人揪心,暴露在河床里的
阴沉木、青砖、铜钱、古瓷片,以及
白茫茫的芦苇荡,沉默不语
如此这般颓废,甚至几分凄凉、萧飒
沧海桑田,那流淌于悠悠渡口的繁华往事
终究,湮没在历史岁月的长河中
2020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