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闻小泾的头像

闻小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13
分享

老街

 在公路未通之前,家乡的老街是很热闹的。从街头到街尾,约莫绵延有一公里之长。有的路段盖起了雨亭廊。所谓雨亭廊,是一边敞开了朝向溪边,一边搭在房梁上,朝向溪边的地方搭起几根横梁,一方面供人们起坐休息,一方面也防止人们落入水中,起防护作用。

那时候,街上很热闹,因为处于三县交界处,去往渡口的物资,特别是竹木等都要从此处运到江上,而从江上来的海鲜等,也要从此处集散到各个山区村落,因此雨亭廊里面便集聚了许多店铺。有糕饼店,豆腐店,鱼货店,缝纫店,理发店等等。走在街上,你时不时就会听见做糕饼的敲击声,闻到烘焙糕饼的麦香味。更有一伙闲人,利用中午或雨天的时间,在街上摆起了象棋,观棋的比走棋的干劲大,大声的在旁边指指点点,走棋的往往也愿意按照他的指点行走,实际上成了傀儡。

我没事时,就会到街上走走,因为离家近。坐在雨亭廊下吹吹风,特别夏天,天气暑热,无别处可去,坐在雨亭廊下接受着溪风的轻抚,未尝不是一种享受。那时候,溪里鱼多,人们还没发明电鱼的手段,鱼的生态很健全,有缸鱼,有鲥鱼,有溪白等等,看着鱼在溪里嬉戏,仿佛看见人们在舞蹈。有时候也忍不住拿起钓竿,弄几只蚯蚓做鱼饵,抛向水面,但等了很久,没钓上来几只,鱼儿还是很聪明的。

老街的中间,有一家供销社,有布匹,烟酒,酱醋煤油等等的柜台,它的对面,则是鱼货,猪肉,农资的摊位,那时由于计划经济,物资短缺,煤油、火柴等都要凭票供应,猪肉不要,但每斤七毛钱,我们买不起,父亲在外工作,每月虽然有60元工资,但他留了一半,每月只给我们母子六人及曾祖母七人30元钱的生活费,所以轮到曾祖母在家吃饭,母亲就叫我拿2毛钱去买赤肉,然后做成肉糜给曾祖母吃。我拿着两毛钱挤进人群中,高声叫着买两毛钱赤肉的时候,人们都要笑我,人家最少买半斤,买二两多肉的是很少。

供销社在每年12月份偶尔有举办交易会,那时候最热闹,人山人海,山区人拿了山货,供销社进了各种布匹、洋货进行交易,也有许多妇女儿童来看热闹,那是老街的一个节日。

供销社往下有一个客店,是一个老婶开的,她孤单一人,靠开客店为生。她的客店很热闹,除了驻村工作队,还有往来的货郎担等也在她店里食宿,她为人热情,因此生意也好。这客店成为往来客人的歇脚点。

每年的八月十五,年青人会在老街曳石,就是一个人躺在石头上,两脚抵着石头,五个人各捧着头,拽着手和脚,和对面迎面而来的石头相撞,谁把对方撞开了,就谁赢。据说该游戏起源于戚继光时代,当时城里人少,为了麻痹敌人制造声势,就玩起了曳石的游戏,这一游戏一直传承至今。

我老家名叫磻溪,是福安市的一个行政村,过去曾有小上海之称。现在随着交通格局的变化,老街的繁荣已不复存在。但村里在溪边修起了雨亭廊,使人恍惚又回到了过去。是的,过去并未过去,它长久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