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虽然面积只有50几平方公里,却深藏着令人着迷的历史故事,从这里走过,你有如走入历史教科书中。
1934年2月,闽东人民在这里竖起了苏维埃政府的大旗,全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会议选出了以马立峰为主席的闽东苏维埃政府,下设土地部、财政部、粮食部、文化部、军事部、肃反部、交通部等机构,下辖福安、寿宁、福鼎、宁德、霞浦、连江、罗源等七个县苏维埃政府,四十二个区政府,八百多个乡政府,红色区域的范围达五百余里。苏维埃的一个重要工作,即是开展土地革命斗争,从井冈山和闽西带着土地法大纲而来的曾志同志成为分田分地的领导者,柏柱洋即成为分田分地的核心区域,而那时曾志才只有22岁。
当时分田的政策是,没收地主、富农的田,按人口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地主和反动派的家属分坏地,反动逃亡地主不分地,富农分的田地比地主稍好些,中农、贫农按原耕地为基础,抽肥补瘦,分配给一份好田。畲汉两族平等对待,给红军家庭一定照顾。
柏柱洋分田的经验得到了推广。当时还召开了分田胜利大会,各县均派代表参加,大会宣读了分田大纲,夜里,柏柱洋三十六村3000多人还举行了盛大的提灯游行,有龙灯、凤灯、鲤鱼灯等,共庆胜利。
当时,福安有一千四百多个村庄,霞浦有八百八十多个村庄,福鼎有一千五百多个村庄,连江有一百七十多个乡等,参与了分田,分田人口达到六十多万。
矗立在山头上的闽东苏区纪念馆,向我们讲述了这一段历史。而令我最感兴趣的则是闽东革命先烈施霖撰写的一首白扇诗,诗中写道:
一把白扇画牡丹,财主收租太不堪;
不管收割有无谷,一斤半两不让宽。
二把白扇画牡丹,放债财主太不堪;
量头比耳拿不出,利息还加一倍三。
三把白扇画牡丹,国民党政府贼做官;
凡事都是帮财主,穷人无罪要坐监。
四把白扇画牡丹,保长乡绅太不堪;
做恶做歹都是伊,搜刮工农的血汗。
五把白扇画牡丹,忍气做人无相干;
大家趁早来革命,参加共产斗争团。
六把白扇画牡丹,穷人女人没相干;
爹娘没钱养不起,受饥受寒真凄惨。
七把白扇画牡丹,妇女参加姐妹团;
劝得全家来革命,妇女聪明不输男。
八把白扇画牡丹,共产主义真欢欢;
男女平等分土地,劳动工作都一般。
九把白扇画牡丹,共产主义喜欢欢;
工农事情工农做,自己天下自己管。
施霖是柏柱洋田头岗村人,他1926年考入福州私立国学专修学校,因受进步思想的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创作的《白扇诗》用福安话演唱极有鼓动性,为当时革命斗争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马立峰的家乡,原名马厝,也在柏柱洋的边上。1928年8月,马立峰考入福州理工学校公路专修班,1929年2月,加入共产党。随后,他回到福安,介绍小学同学詹如柏等入党,建立起了福安党组织。1932年9月14日,他同詹如柏、陈挺等一起,发动“兰田暴动”,缴获地主武装18支枪,成立起了闽东第一支革命武装——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他任政委,詹如柏任队长。1934年1月发动赛岐暴动,随后成立闽东苏维埃筹备处,马立峰任主任。1934年2月,成立闽东苏维埃政府。1935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派遣正规军三万多人,配合地方反动武装,兵分三路向闽东苏区进行大规模清剿。1935年2月8日,在柘荣县下坪村凤落洋,因叛徒出卖,马立峰壮烈牺牲,年仅26岁。
如今,在马立峰的家乡,竖起了他的战友叶飞副委员长题写的“马立峰烈士纪念碑”,建起了纪念室,村口开辟了马立峰纪念公园,成为群众休息学习的场所,村名也改为立峰村。随着乡村振兴的兴起,村庄的面貌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排别墅似的房屋正在崛起,先烈为之奋斗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令人庆幸的是,虽然遭受了敌人大力的摧残,闽东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闽东特委、闽东妇女工作团机关等革命旧址在斗面村还是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成为人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不可多得的革命文物。
我们徜徉于这些革命旧址之中,从这些明清古建筑的大厅里,似乎还能闻到当年闽东苏区蓬勃发展的气息,似乎还能闪现出当年柏柱洋人民庆祝分田分地斗争胜利的情景。
位于柏柱洋里面的楼下村古民居现在渐渐有名了,全村获得了“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村干部带我们游览了几座古民居,都保存很好,房子内外清洁整齐,特别是大厅上面的牌匾和柱子两边的对联,仍是古色古香的原样,这些牌匾和对联大多是鼓励人读书和立德修身的意思,渗透了儒家的思想。与别的地方的房屋不同的是,楼下村的这些房子后院都修得非常好,有的有雕花,还有天井、泥塑等,泥塑塑的都是风景等。泥塑下面都种植着铁树、兰花、一品红等,走进后庭,远远地就闻到了一股香气。我手机拍下的一帧相片,大的横幅写的是“如坐春风”,字迹遒劲有力,一边对联写的是“修身岂为名传世;做事常思利及人”,同样是很有范的字迹。据说,光楼下村这样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就有30座,可称是古民居博物馆了。
南宋末年,发生一起公案。南宋奸臣贾似道被贬谪岭南,朝廷恰好选择会稽尉郑虎臣进行押送。郑虎臣同贾似道有杀父之仇,一路上,郑虎臣对贾似道晓以大义,叫他自杀,但他就是不肯。当行至漳州木绵庵时,贾似道要上厕所,摘下了“免死牌”,郑虎臣就在此时,将他拉杀,为民除了一害。但郑虎臣也为此献出了性命,遭到贾似道同党的杀害。郑虎臣的家乡,就是柏柱洋的榕头村。为纪念郑虎臣,村里修起了纪念祠,塑起了塑像。奇怪的是,一株榕树也长出了九个头,似是对郑虎臣的纪念。木棉庵郑虎臣报冤的义举,被冯梦龙编入《喻世明言》,在民间产生广泛的影响。文天祥为此题词曰:“作正气人都为名教肩任;到成仁处总缘大义认真。”明朝诗人王紫衡有诗咏此曰:“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曝日奔。谁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福安市也将郑虎臣作为福安古代三贤进行纪念。
再次行走在柏柱洋,满满的都是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