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祥
进入寒冬,我搭乘朋友便车又一次踏上通往 亳州的路。尽管自己喜欢在家猫着。
亳州,鲜为人知,甚至有人将“亳”读为“毫”。 不少友人问我,虽不见雪花舞动,但你已年逾花甲, 这个时候去这不毛之地作什。错,大错特错。我 告诉他们,亳州历史文化厚重,是神医华佗和丞 相曹操的故乡。这里散落着《三国演义》不曾有 过的枝叶,来这里既是拜谒又有“探秘”之意。
《三国演义》记述华佗的章节不少,如为周泰 治金疮,为关羽疗箭毒,为曹操医头疼。令人感 慨的是刮骨疗毒,最痛心的开颅获罪。罗贯中在 书中写道,曹丞相患有头痛之疾,时常发作,疼 痛难忍。于是,连夜差人唤华佗医治。华佗一番 诊断后说道,病根在脑内,须利斧开颅取出风涎。 曹操怀疑华佗害他,大怒,令人拿下打入囚笼。 后经多次拷打审问,致使一代名医冤死狱中 , 所 著《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这种说法由与亳州当地一位老者的叙述有悖。 老者听祖辈上传说,华佗是曹操的御医,闲暇之 时也为官兵医病。一日,华佗接到熟人口信,说 是妻子患病要他回家诊治。十几天后曹操旧病复 发,命他回营。归队后的华佗告诉曹操,以往靠 针灸之类的止疼疗法终不能除根,建议开颅取涎。 曹操误解为有加害之意,故将华佗投狱。后因军 中大事曹操忘记了此事,致使华佗郁郁而终。
曹 操怀疑华佗图谋不轨可能性较大,至于狱中兴师 问罪却有失公允,即使有也非曹操授意。 我倒觉着,这位老者的说法颇有道理。老人 家与曹操生活中不同时代,谈不上冤仇,即使祖 辈上有也没有结怨几十代之说。再说,《三国演义》 毕竟是小说,不能把虚构的东西信以为真。世人 相信华佗为曹操所害,该是与曹操生性多疑有关。
华佗死因说法各异,唯他不愧为神医、外科 鼻祖,令人深信不疑。为纪念华佗的丰功伟绩, 亳州人在华佗老宅建造了华祖庵。 华祖庵又称华祖庙、华佗纪念馆,是祭祀神 医华佗的庙堂。华祖庵也好,华祖庙也罢,但镶 刻在“华陀纪念馆”中的别字却引起了许多人的 思索。细细打量,其中的“佗”不是“佗”而是“陀”。
岁月的脚步总是无情地踩踏着历史,华佗庵 也像朝代一样兴衰更替。上世纪六十年年代,亳 州人在华佗庙的基础上修建华佗纪念馆,馆名题 写也成为大家心中的记挂。思来想去,他们认为 大文豪郭沫若是最佳人选,给他发去了请求函。 正在他们翘首以盼之际,有关部门接到了郭沫若 回函。然而,他们打开信一看,里面却没有一纸半字。失望的人们接过信封抖了再抖,又对着光 线往里窥视,试图发现什么。有个细心人突然想 到信封上写着“华陀纪念馆收”字样,告诉大家 答案就在于此。这不就是题词吗,大家心中不觉 一喜。可是,郭沫若将“佗”写成了“陀”。 是写错了吗?不是。
记得,“西安半坡遗址” 为郭沫若题写,其中的“遗址”写成了“遗趾”。 大家疑为郭沫若笔误,可有人发现这“错”恰恰 蕴含着“这里遗留下来的正是远古祖先迈出的坚 毅步伐”。 郭沫若真没有写错。“佗”与“陀”偏旁之差, 将有另一番喻意。“陀”,佛陀之意。佛陀,是对 修行圆满之人的尊称。华佗医术精湛,博爱众生, 是人们心目中的菩萨。“陀”浓缩了华佗一生的功 德。
后来郭沫若在回答“陀”时的答复是“故意 为之”。 至于华佗庙又何以为“庵”,一个酷似僧人摸 样的游客人一语道破 :“庵”即小庙,尼姑居住的 地方。华佗庵历代住持皆为女僧。 华佗庵充满着神奇,故事多多。来自山东的 一个游客人却讲了华祖庵为曹州(今山东曹县) 一带群众集资修建的故事。 新鲜,大家的目光洒落在他的身上。他别有 兴致地讲道,清朝道光年间一年的夏天,山东曹 州一带瘟疫流行,周围数州县人死大半,百姓哀 嚎无能人医治。
一天,刚掩埋逝者归来的村民忽 见一人走来,约 50 岁上下,头挽道髻,身穿长衫, 足蹬草鞋,腰挎葫芦,肩背柳篮。他与叫鲁大的 中年人交流着,又闻有人扑通一声倒地。这人就 是鲁大的父亲。见状,这位老人马上将葫芦里的 药水滴入病人口中。顷刻,就听病人肚里叽里咕 噜作响,然后长嘘了一口气坐了起来。之后,老 人又取出条篮中药物,叫大家熬了几锅药汤。村 民一人一碗喝药,个个觉得症状大减。老人家再 开药方,要他们互传乡里服用。说罢,老人起身 向村民告别。大家纷纷解囊答谢,老人执意拒收。 问医者尊姓大名,一句“我姓华,家住亳州”之后, 老人便拂袖而去。
老人的药方阻止了这场瘟疫蔓延,百姓感激 涕零。后来,村民筹集钱财委托鲁大的父亲前往 亳州答谢。鲁老汉来到亳州到处打听,却都不知 有此名医。鲁老汉听说亳州城里的华祖庵供奉着 一位神医,便前去打探究竟。鲁老汉抬头向大殿 张望大吃一惊,这神台上的塑像正是到曹州行医 的华大夫。于是,回到乡里再筹银两在亳州重修 华祖庵。
修建华佗庵说法颇多,也有人认为是曹操后 悔杀死华佗所建。相传,曹冲称象故事中的曹冲 忽染重病无能人医治死亡。幡然醒悟的曹操心想, 是自己杀了心爱的儿子,决定修建华佗庵昭示错 杀名医之悔。 亳州人杰地灵,蔚蓝色的天空飘着洁白的云 朵,深深地吸引着游客。初冬的亳州凉凤飕飕, 稀疏的游人又被“华陀庵”里的故事感动迟迟不 愿离去。
在游人簇拥下,大家移步上了尽显沧桑 的“洗药池”旁,再听华佗“尝药丧子”的故事。 曼陀罗先于谁人发现,众说纷纭。当地人说, 华佗的妻子上山采集草药时,尝到一种植物顿感 舌尖发麻,一会功夫全身麻木。华佗让妻子领着 自己上山辨认,寻遍沟沟壑壑终于找到具有麻醉 作用的曼陀罗。 华佗庵里,几乎是在召开“尝药”研讨会, 也有人讲起另外的版本 : 一日,一个朋友从泰山归来与华佗闲聊,说 是自己爬泰山时口渴难耐,摘食了一种草果子, 哪知吃后浑身麻木,迷迷糊糊沉睡到半夜时分。 华佗高兴至极,将这种草果子颜色、样子一一记 在了心里,第二天便起身去泰山寻找。他年仅 8 岁的儿子沸儿非要伴随父亲左右,华佗只好答应。
按照朋友描述,华佗很快在山上找到了这种果实。 华佗拿起一个对儿子说 :“沸儿,我想试试这药的 效力,要是醒不过来,你就请人把我抬山下去……” 懂事的沸儿回答说 :“你是大夫,要是这药有毒, 你还能救我,让我试吧。”华佗听儿子说得句句在 理,就把草果子递给了沸儿。 一个吃下去了,沸儿感觉如何。又吃下一个,华佗问有何反应,沸儿还是摇头。儿子一边吃, 父亲一边问,一连十几个果子下肚。华佗泄气了, 怀疑朋友戏说。沸儿不停地吃,吃着吃着腿一软 倒在地上。华佗抱着沸儿下山住在客店,买了许 多小吃等儿子醒来犒赏。哪知道,沸儿吃了过量 的草果中毒,永远地长眠于泰山脚下。见此情景, 救活无数人的华佗泪如雨下。 致沸儿中毒的草果,与华佗妻子发现的是同 一种植物。 沸儿用幼小的生命换来了麻醉良药,华佗悲 伤之余略显欣慰。
回来后,他用曼陀罗和其他几 味草药配成了麻药,人服后即使针刺刀剜也不觉 疼痛。每当为病人手术,华佗都会想起自己唯一 的儿子,便给麻药取名为“沸儿汤”。这就是医书 上记载的“麻沸散”,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于全身麻 醉的药物。
听着介绍,人们无不投去悲伤和敬仰的目光。 一些爱琢磨的游客深思着,认定华佗无后正是“麻 沸散”所致。 给华佗建庙,既是人们对华佗哀思,又能慰 藉人们的心灵。华祖庵总占地 1.3 万平方米,是 传统的“三厢两厅正堂屋”结构,以挑檐式建筑 为主,配有大殿、东配殿、西配殿、五禽戏台、 碑廊等建筑。而最引人注目当属是与人们健康息 息相关的五禽戏台。 似虎,伏地前撑后蹬,伸腰仰头 ;像猿,身 体倒悬,竖腿勾脚;若鸟,张臂摆腿,左右伸展…… 公园里、广场上,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姑娘小伙, 比划着华佗创建的五禽戏。他们操练得如痴如醉, 欲求有个强壮的身子骨。
一位晨练的老奶奶说, 华佗为人类设计了治未病的五禽戏,后人怎能不 珍惜呐。 五禽戏的编排蕴藏着中天地间的哲理,华佗 根据古代导引、吐纳之术,按照五行相生顺序, 依次将虎、鹿、熊、猿、鸟与人体脏腑脾、肺、肾、肝、 心对应,方显天人合一之道。五禽戏作为动静兼备、 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的仿生功法,可防病、治病, 成为中医界广泛认可的祛病健身手段,被列为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的五 禽戏健身法作为健身气功推广。
千百年来,五禽戏造福于华夏子孙,为后人 称道。在华佗庵里的墙壁上,悬挂着五禽戏的历 史发展图解。可惜的是,华佗纪念馆这天没有安 排五禽戏表演,我与其他游客一样未能大饱眼福 感到遗憾。 华佗中医药博物馆也值得一览。华佗纪念馆 内建有华佗中医药博物馆,二馆合二为一足见华 佗对中国医学的影响。博物馆是一座两层仿古建 筑,介绍了中国自神农氏以来中医药发展的历程, 展示了众多古代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李 时珍、孙思邈、葛洪、叶天士、朱震亨、钱乙、 皇普谧十大中国古代名医依次排列。
各个展厅里, 展示出中医药样本以及炮制方法和工具。 华佗影响源远流长,亳州早在明清时期就成 为全国四大药都之一,清末更是药商云集,药栈 林立,药号巨头密布,居全国四大药都之首。
如今, 亳州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有“中 国药材第一市”之称。 亳州也盛产中草药,其中亳菊、亳丹皮有了“国 字号”地理标志。有诗为证 :“小黄城外芍药花, 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 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