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凌云
两个半小时,余秋雨先生没喝一口水,讲桌 上的一瓶矿泉水压根就没被打开过 ;也没在讲稿 上读一个字,他原本就没带讲稿。他只是不紧不慢、 娓娓道来。他穿一身黑衣裤,还是那个“余秋雨 式的”发型,只是脸上有了明显的色斑,这是衰 老的表现。
他上讲台时,抬头看看台上的背景板, 落座后,作为主持人的当地最高级别领导开始介 绍他,他还是扭头两次看看背景板,这背景有什 么令他意外和惊讶的地方?我不知道,我只觉得 这背景做得一般,无论色彩或图案。当然,这些 对于我们并不重要,对于余秋雨也应该不重要。
我曾经听过余秋雨先生的讲课,若干年前温 州一家大企业组织过一个活动,我应邀参加,其 中有余秋雨的一堂课,在市人民大会堂举行。听 课后,我随记了一段感想,挂到一个网站上,自 己没留底稿,只记得文中有这样的文字 : “行者无疆”的余秋雨先生,大部分岁月都是 在路途与异乡度过的,他的生命与世界上的许多 城市糅合在一起,只要翻看他的散文集,都有着 对太多城市的深刻记忆。
这次听了他的演讲,才 知道他对温州这座江南小城,同样也有精致的感 受,谈起对温州的最初印象,他颇有情调。他说, 第一次是上世纪 80 年代来温州,温州的道路不是 很宽,出租车较少,老城区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是三轮车,当时温州师范学院的院长雇了 10 多辆 三轮车接待客人,他坐第一辆,后面还有许多教 授学者,大伙一起坐三轮车去开会,一起坐三轮 车去饭店吃饭。
当时他的预感是,在这些窄小的 街道胡同里的温州人是会走出去的,能够创造丰 富的生活,温州这个城市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城市, “一个城市的生命力犹如人的生命力,是无法掩盖 的。” 而这一次讲课,余秋雨讲的第一个问题 :什 么是文化?余秋雨说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 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这个定义,他在《何 谓文化》一书中进行了详细阐述,我几年前通读 过这本书,与读文科的儿子进行激烈讨论,我把 讨论内容写在微博里,写了一个星期。 余秋雨讲完第一个问题,说:“看大家的表情, 还是能听得进去的。好,那我讲第二个问题,中 国文化的几个关键点。”
余秋雨讲着,我开始记笔 记 :1、文化的成熟门槛,在 4200 年前。2、文化 成熟期的三个标准,文字,城镇式居住,冶炼金属。 3、中国列四大文明古国之老四,但喜欢做“第一” 的朋友也不要难过,四大文明古国能活到今天的, 唯有中国。这让我们骄傲了,就像百岁老太太, 我们有理由追究其生命和长寿的秘密。4、智慧的 加固和流传,应该依靠行政的力量,中国进入了 一个帝国时代。大文明要有大帝国。5、公元前五 世纪,孔子等一批人类最智慧的人一起出现在地 球上。 余秋雨说 :“有一次去山东讲课,一县委书记 说,余老师,我的前任是孔子。虽然相差几百届, 我还是肃然起敬。”而后,他从西汉以及司马迁说 到现代以及鲁迅,这一系列事件与观点,我已在 他的《中国文脉》一书中进行了阅读,《中国文脉》 共有 425 页,是对中国几千年文化最高等级的梳 理和审美体现。因此,我未作记录。
余秋雨说 :我们时常听到有些地方以“人杰 地灵”来标榜自己,我接下来想说一句可能你们 也不爱听的话,一个地方在某一个时期出现几个 名人,比如温州,在宋朝就出现了一些进士,这并不是宋朝以来温州人变聪明了,也不是因为“人 杰地灵”,而是因为文明的中心在那个时代向我们 这边转移了。文化的问题,绝不能搞地方主义。
温州人要有宏观的思维,浙江人、山东人也一样。 讲到明清时代,余秋雨的声音便低沉了 :“这 是出问题的朝代,在战略上出了问题,文化格局 也搞错了,最大问题是文字狱和禁海,还以为敌 人是从长城以外而来,熟悉游牧,不熟悉海洋征 战经验,当被迫面对海洋时,海洋已被武装,我 们实在疏忽了海洋及海洋文化。”这几年,我正在 牵头做温州海洋文化研究的课题,我认同余秋雨 的观点。
余秋雨讲得第三个问题,是对他刚刚走过的 温州永嘉县提几点建议。他肯定和赞美了永嘉的 古村落和楠溪江,他几乎走遍了全世界,却说永 嘉的古村落还是少有的完整,将成为中国魅力古 村落示范性的贡献。他说 :“永嘉的丽水街在告诉 我们,人是应该怎么过日子的,丽水街的命脉在 于水。同时,楠溪江风景区有审美的垃圾,比如 风格不一的农民自建房和三十年前的一批建筑。
绿油油的玻璃和亮晶晶的不锈钢,低俗到了丑陋。 寻找可爱的话题,重振永嘉山河,关键在人,深 层次的建设,还需在投资上下工夫。”他还说:“楠 溪江是古的,是美的,也是现代的,文化必须是 可观的。” 最后,余秋雨再次回忆起自己在威尼斯的某 个雨夜,他的旅馆订在一个小岛上,他坐着渡船 去小岛已是晚上,饥寒交迫中遇到温州人开的餐 馆时的那种激动和温暖。
他在市人民大会堂的那 次讲课上说过此事,也写在《行者无疆》的第 33 页里 : 登岸后凉雨如注,我又没有伞,只得躲在屋 檐下。后来看到屋檐与屋檐之间可走出一条路来, 便挨在墙壁慢慢向前,遇到没屋檐的地方抱头跑 几步。此刻我不想立即找旅馆,而是想找一家餐馆, 肚子实在很饿,而在这样的深更半夜,旅馆肯定 不会供应饮食。但环视雨幕,不见灯光人影,只 听海潮轰鸣。 不知挨到哪家屋檐,抬头一看,远处分明有 一盏红灯。立即飞奔而去,一脚进门,见到的竟 然是两个中国女孩,果然是一家中国餐厅! 何方华夏儿女,把餐厅开到这小小的海岛上, 半夜也不关门?我喘了一口气,开始便问。回答是: 浙江温州乐清。
这么一个小故事,他不只一次地使用它,也 可看出其内心的感触乃至震撼。所以他说 :“在中 国人中最敢于做这种不远万里的事情的,大多是 温州人。温州的活力挥洒到了那么遥远的地方, 而且挥洒到无孔不入的地步,让人敬佩”。 对于许多事物,余秋雨先生总是用审美的眼 光与态度来对待。胡同里的小三轮,小海岛上的 一盏红灯,均唤起他的思索,深寓在他的目光中, 让他又有许多联想,说出理趣很深的道理。这两 次的温州之行,他看到了更多温州与温州人的原 色,内心有异样地见解。不过,他注重引介域外 的经验,确立思想,并不奢谈深奥的主义与立言。 他想得最多的是生态文化,这是一种陌生而熟悉 的文化。
他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意大利 me dici 家族的审美品位、达 • 芬奇的艺术环境来佐证。 其实,生态文化非常重要,却被书面文化长久地 漠视了。他认为温州人,尤其是一些优秀的企业 家已开始关注起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关注着人们 的衣、食、住、行,关注着人类的生存方式。 经济大潮的汹涌澎湃,确实为社会发展冲开 了一条希望的航道。
江南城市温州的经济发展与 文化发展没有产生矛盾,且相依存相发展,这是 温州人的眼光和智慧。然而,温州人与温州的文 化应该更有出息,奉献得是美丽的花、甘甜的果、 精神的尊严和整体的富裕。
这是我听了余秋雨先生两次在温州的讲课后 的一点感触,我知道这样的世界与生存,许多记 忆都会易逝,于是今天我利用文字的优势,记录 下余秋雨先生对于温州最美好的期许,供日后回 味与见证。
《当代散文》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