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代散文》的头像

《当代散文》

内刊会员

散文
202109/29
分享

乡愁里的打夯

文/侯凌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盖房打地基,需要请夯头(或硪头)、打夯的人用石柱夯实基础的。记得每年秋收过后,村里修房盖屋的多起来。于是,看夯石起落,听夯歌阵阵,那“拉起来,夯着!”、“嗨呀,喂呀”的夯歌飘荡在村庄的上空,让人感受到力与歌的交织是多么的美妙,在视觉和心灵上给人一种强烈的感染力,留下难以割舍的情愫,也成就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

那时候,农村盖房子可不是小事,庄稼人俗话说,“和谁不谋,劝人盖屋”,说明盖房不易,要耗费庄稼人很多精力和时间的。盖房搭屋不仅仅是户主的大事,也是村里的大事,可以说一家盖房,半个村子人帮忙支持。

以前的农村,那时没有打夯机,农村建房打地基,都是用圆柱体石料夯实的。彪形的汉子把石夯立起来,石夯两侧绑着两根一长一短的木棍,长的木棍是硪头〈夯头)扶持的夯把,用绳索把木棍、夯杆与石夯捆绑结实,夯的底部四周栓系上麻绳辫,石夯也就做成了。扶持夯把的人,村上人叫“夯头”或“硪头”。打夯时,夯头喊着打夯的号子(也叫硪号〉:“拉起来!”,七八个彪形汉子一齐向上拉举夯柱,一边齐声应和着:“夯着!”,随着“嗨呀、喂呀”的号子声,夯柱在半空中一起一落,一排排密实地夯打着地基。

在故乡,表哥是俺村响当当的“硪头”,夯歌号子熟烂于心,喊起号子来声音高亢宏亮,喊出的夯歌号子极富穿透力和感染力:八月里呀嘛,荞麦花呀,铃铛相衬一溜莲花。有敬德,防白袍,跨海征东呀,咳咳依吆啊!九月里呀嘛,菊花开呀,严霜打死一溜莲花,有吕布戏貂蝉,天配姻缘呀,咳咳依嘛吆啊……除了手中的夯,他们没有伴奏,但把那简单的节奏、通俗的唱词,喊成了意蕴悠长的号子。为了使打夯人缓解疲劳、动作协调一致,产生了一种喊号子的娱乐形式,随着夯柱起落和加快,号子声也逐渐加快了节奏,真是:气势磅礴,雄壮有力,有时时而深沉稳健,时而铿锵雷动,打夯与夯歌组成了奇妙的力与歌之美,让人体味到视觉与听觉的享受。在那物质匮乏、娱乐项目极少的年代,无聊的孩童们蹦跳着跑到打夯的地方凑热闹,往往会遭到大人们的喝斥和驱赶。

“打夯”是一项群体活动,一般9个人左右,扶持夯把的硪头负责拽顶绳,两个人分别在前后拽拉,目地是使夯柱前后方向引领。中间六个人拽着六条绳子,是打夯的主力,硪头都是心明眼亮的人,夯要举得高,落得稳,砸得实,全靠硪头掌握,不能有半点疏忽,不然的话,夯柱一旦走偏会伤到人的。由于打夯的人多,步调一致尤为重要。所以,硪头是总指挥,手里要一提一放,不能抓得太死,使得都是巧劲儿。领唱夯歌,是夯头的“拿手戏”,本人要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嗓音宏亮,是整个打夯队伍的灵魂。他的作用在于协调动作,活跃气氛,一人喊众人应,喊有喊腔,应有应词。夯歌灵活多变,妙趣横生,也有现编现唱的夯歌。夯头领:“同志们呐,加把劲呀!”众人回应:“加把劲呀!哟嗬嗨!”夯头领:“角角棱棱要打到呀!”众人回应:“要打到呀,哟嗬嗨嗨!”夯头领:“小心砸你的脚呀!”众人:“知道了呀,哟嗬嗨嗨!”夯头领:“高高地抬呀,稳稳地放啊!”众人:“稳稳地放啊,哟嗬嗨嗨!”夯歌一般诙谐幽默,风趣动人,整齐而雄浑有力。伴随着夯歌,人们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夯起夯落,把枯燥无味的重体力劳动,变成了身心愉悦的快乐活动。

建房盖屋一般选择在春天或秋后,那年代兴生产队,社员挣工分看得重,不肯打缺工,缺工年终会扣口粮的。所以,有时为不耽误生产劳动,往往利用夜间打夯,基础旁立一根木杆,木杆上端栓系上一盏防风的“马灯”或嘎石灯。请来打夯的村民挑灯“夜战”,也是赶建房进度常有的事。仲秋时节,一轮明月升起东方,银白色月光洒满大地,村庄里传出阵阵嘹亮的夯歌声,打破了寂静的夜空,铿锵有力的号子声传得很远很远。振奋人心的夯歌,为艰苦岁月下的村民注入了战胜苦难日子的勇气和力量,夯歌里充满了对未来新生活的希望和期盼。

表哥是个憨厚而热心的人。他为人实在,乐于助人。村里谁家盖房打地基,每次都是随叫随到,从不摆架子,从不误事,在村上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上世纪1975年秋后,旧城黄河段修大堤,城关公社选派了14个打夯队,都是从各大队选拔的精兵强将。硪工们个个虎背熊腰,打起夯来生龙活虎,干劲冲天。14个打夯队开展起了夺红旗竟赛,堤坝上红旗招展,号子声此起彼伏,声震云天!七十多公斤重的石夯,一个比一个抛得高,夯头高声引领,硪工强音迎合,一个比一个喊得响亮。经过一番激烈的“大比武”,结果,表哥带领的打夯队夺取了第一名。当时,还受到城关公社的表彰呢!

光阴飞逝,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汽夯、电夯逐渐成为打地基的主力。石夯,作为乡愁的一部分被冷落到某个角落。优美动听的夯歌渐渐淡出了乡亲们的视线,消失在了家乡的月夜里,那个你帮我我帮你的乡亲帮工时代早已一去不复。

乡愁里的夯歌,似故乡的亲切呼唤,如同熟悉的乡音。夯歌作为一件广为流传、广为应用、助推民族建筑史并给无数百姓带来享受的民间艺术精品,应该让后人去追忆和留恋,并期待其成为一门艺术,一抹风景,一缕乡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