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代散文》的头像

《当代散文》

内刊会员

散文
202109/30
分享

去东平,寻找大宋朝的残砖断瓦

文/曾棠

带着一种对信念的虔诚,我们一路向东,驶过波涛滚滚的黄河,驶出国泰民丰的鲁西,驶向三十六员天罡七十二座地煞打造的那个国度,来寻找北宋王朝残留下来的哪怕是一点点的遗迹。

北宋王朝本是一座根基牢固的帝国大厦,它富丽堂皇,巍峨挺拔,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浓重的一笔;它面积辽阔,威震四方,是四邻小国俯首称臣年年进贡的中央集权统治中心。然而,到了公元1120年,也就是徽宗宣和年间,这座威震四方的帝国大厦开始摇摇欲坠起来。

车子在四月的细雨里颠簸前行。

望一眼窗外,变幻出一些浑然不同的画面:灯红酒绿的都市繁荣似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享受着封建社会的歌舞升平;民不聊生的乡野草屋岌岌,衣不蔽体的贫苦百姓,憧憬着对美好的祈盼而背井离乡;尔虞我诈的皇宫大殿上,金光明丽,一派威严;烟雨濛濛的八百里梁山水泊,战旗如云,杀声震天。一座树木葳蕤挺拔的山野,蠢蠢欲动地遥望着中原腹地的汴梁城。树随风动,透过浓浓的绿荫,隐约闪现出一座气派豪华的厅堂来。大殿前面的空地上,一柄旗杆直插云端,头顶上是一面杏黄色的旗子在高空里飒飒作响。

“替天行道”几个大字,渐渐地占领了我的意识……

这次前往东平,是为了一个朋友的诗歌而来。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游东平湖,观水泊寨,借着朋友震撼人心的诗歌意境,来探寻九百年前北宋王朝帝国大厦坍塌的社会根源。

可是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的春雨,从夜里开始,就一直下个不停,一路上更是时紧时缓。当车子停靠在烟波浩渺的东平湖边时,那雨下得是越发地密起来,还夹带着风。远处的湖面上雨雾朦胧,脚下的码头边微浪拍岸,这样的天气是不易下湖的。一行人只好略带遗憾地去游览位于半山腰的昆山风景区。

沿一段坡路来到景区的入口处,正对面是仿造的祝朝奉家的议事大厅,门楣上“祝家庄”三个大字,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每一个进入景区的人。据介绍,1998版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有很多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议事厅门外的左边,有一座丈余高的石基,上面栩栩如生地站立着七人雕像。七个人表情各一,但个个都在怒视着人世间的风雨。一行人纷纷猜测,建东说这个是刘唐,东升说哪个是林冲……导游过来说:这就是智取生辰纲的七位好汉。

仰望着风雨中傲然挺立的七位英雄,我的眼前浮现出一道横垣数十里的土岭,草木凋零,一派荒萧;岭下的田野里烈日炎炎,禾苗焦枯。

整个画面都是一种荒无人烟的色调。

雨似乎小了一些。

观光车载着我们,从议事厅右侧进入景区,沿着人工打造的山道盘旋而上。我一边听着女司机兼导游喋喋不休地介绍,一边欣赏山道两边春雨洗绿树的优美景色。不知不觉间,车子停在了一段仿古城墙的垛口处。脚下是一道陡峭的悬崖深不见底,让人心悸;驻足远眺,东平湖上烟波浩渺,一片朦胧。

冷风正在轻轻拂去历史的沧桑,透过时浓时淡的雨雾,大宋朝正迈着四方鹅步,一摇三晃,一步一步地走向它命中注定的归宿……

突然,由远而近,响过来一阵豪爽中夹带着雄浑、粗放里夹裹着野蛮的歌声:


爷爷生在天地间,不怕朝廷不怕官,

水泊撒下罗天网,乌龟王八罩里边……


随了歌声,眼前的雨雾渐渐被撕开一道缝隙,三个生性粗野的汉子驾着一叶小舟,箭射一般冲出烟雨濛濛的湖面,冲出历史厚重的大宋王朝,朝着我们迎面驶来。

有一句话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回想赵宋王朝的兴衰,这句话是多么地入血入骨啊!

雨不知何时停了。

雨后清新的凉风里,树叶在哗啦啦作响。只见一座古色古香的农家院落,孤零零地蹲在一片翠绿的林子中间。小院的门楣上,“宋家老宅”几个字,令我好生纳闷:这难道是及时雨宋江的家?不对,宋家庄不是在郓城县吗?啥时候搬迁到这东平湖来了呢?

轻轻推开虚掩的院门,一行人沿着曲径幽通的小路,走进草屋内。就看见墙角里偎依着一位年逾七旬的老翁,披一件古董似的黑棉布夹袄,老态龙钟般一动不动。不知道他是在表演行为艺术呢?还是沉浸于九百年前的时光里,等待着他的黑三郎归来!

其实,那个时候,宋江刚刚在梁山上扯起“替天行道”的大旗,距他接受招安回家的路,还早呢?

从眼前这个昏昏欲睡的老翁身上,我似乎听见了支撑着北宋王朝国家大厦的檩梁,正在发出一阵欲将断裂的声响。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此次前来东平湖研讨诗歌,与北宋王朝的消亡有什么关联呢?其实,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有几个人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能给出中肯的评价呢?只有后来者,才能对所谓的历史做出客观、公正的认知。

包括对诗歌。

当然,这次来东平,我起初并没有意识到,文学对于一个朝代一个社会能起到什么作用。当站在烟波浩渺的东平湖畔时,我一下子醒悟过来:如果没有那部旷世奇作《水浒传》,谁会知道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又有谁会知道,这东平湖其实就是水泊梁山的八百里屏障——蓼儿洼呢?

此时,当我站在一座名叫昆山的小山包上,感受着时断时续的春雨,思绪穿越到九百年前那个风雨飘摇的腐朽王朝时,才理解了文学的意义。

本来,大宋朝在太祖太宗的勤勉治理下,国家繁荣昌盛,人们安居乐业,赢得了周围番邦小国的尊崇膜拜。可是,出了个对政治不感冒的赵佶,整日沉醉于他所营造的一种圈子里,不理朝政,信奉奸佞,排挤忠良,那些掌权的重臣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贪污腐败,拉帮结派,营结私党,造成了国家大厦百孔千疮、摇摇欲坠。

应该说,北宋王朝走从昌盛走向衰败的起点,就在我此时的脚下。北宋末年的梁山泊农民大起义,摇撼了朝廷早已虚空了的根基。此时,对中原大地垂涎已久的外寇趁机而入,国家无力抵抗,最终导致了一个王朝的泯灭!

而此时的我,多想捡拾一片九百年前的残砖断瓦!可是,不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