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代散文》的头像

《当代散文》

内刊会员

散文
202204/07
分享

美翎祭

文/犁米

冬天,太阳腿短,鸡叫三遍的时候,天上的星星还在眨着眼睛俯瞰着苍茫大地。黎明前,在一片高呼小叫的鸡叫声中,红彤彤的太阳才如破壳的雏鸡,从村东边的山岭上,钻出它那光芒万射的金色脑袋来……

(一)

“鸡、鸡、你别怪,你是阳间一盘菜。”自进了腊月后,每天早晨,当母亲走到窗台下、那个用三块大薄石板扣成的鸡窝前,在搬动挡板的同时,嘴里一边又一边地叨念着为鸡编造的“安魂曲”,鸡窝门开,那只身体矫健、膀大腰圆的大红公鸡,伸出旗帜般的鸡冠后,缩缩身子、拢拢高耸的双腿,一下就弹跳出来。

只见它,呼扇了几下双翅后,挺了挺胸、伸长脖颈,喔喔喔……一声鸣叫从腹腔中喷薄而出。随后,一只只芦花母鸡,在雄鸡地引吭高叫中,雍容华贵地钻出鸡窝,聚集在雄鸡羽翼的四周。

大红雄鸡逡巡一圈,然后,大将军般的带着它那群后宫佳丽,威风凛凛、趾高气昂地向大门外一哄而去……门外的场院地上,一群女孩子正在兴高采烈地踢毽子,直腿踢、曲腿踢、转身后挑,那毽子上下翻飞,无论是正侧踢,还是旋转身子侧身踢,就好比脚内侧的鞋沿上,装上了磁铁一般,飞出去的毽子划出一道弧线后,又稳稳地落在脚窝处。

毽垫大部分是用两个“开元通宝”铜钱摞在一起后,用麻匹或鸡毛穿过方孔,用老粗布将毽垫、连同麻匹或鸡毛裹牢扎紧,因鸡毛本身就带有黑红、暗黄的颜色,无需修饰加工或彩绘。麻匹做成的毽子,则需要用洋红颜料染成红色的,上下翻飞时就像一只红色的蝴蝶在跳舞。

一个毽子,踢两半,打花鼓,绕花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侧撩、披挂、外口、内盘,那美翎毽仿佛有了筋骨,听着号令、踩着鼓点在上下跳舞……参赛踢毽子的女孩们,华山论剑,使出浑身解数,将那美翎毽、麻匹毽踢出一百个花样来!那接招的,也不甘示弱,内侧踢,外侧拐,脚面绷,脚掌蹬,脚趾挑,脚跟磕,也同样踢出一百个花样来,只把人看得眼花缭乱,一时难分伯仲。

喔喔喔……不知什么时候,大红公鸡已经站在场院边、那座高高的麦穰垛尖上,面朝东方,在晨阳地映照下,锯齿边沿的鸡冠,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夺目耀眼;尖喙下颌、眼睛正下方,两块鲜红的蹼肉,就像微风中飘忽不定的深红色窗帘,在脑袋的两边不停地摇摆。

大公鸡背部的羽毛,红中略带黄色,脖颈与胸脯的连接处,套着一圈黑红的项环,蓬松高翘的黑色尾羽,透着阴森森的烤蓝色,呈弯月形下垂着,腹部层层叠摞的羽毛就像排列有序、覆盖屋面的筒瓦,一层一层、紧紧地贴附在衣钵上。

冬天里,大公鸡满身蜡质的金色羽毛,折射着暖人的光芒。它披挂上阵,八面玲珑,麦穰垛顶俨然成了它的教武场,俾睨天下、傲视群雄。喔喔喔……“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这是明朝放牛娃、要饭出身的皇帝朱元璋作的一首诗,老朱虽然小学没毕业,但称帝后也同样吟诗作对,脑瓜活泛而又灵光。也正因如此,朱元璋成年后,便跟着郭子兴走南闯北,战略思想和军事思想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后来,郭子兴发现了这一点,便将义女许配给了朱元璋当媳妇。

事实证明,郭子兴没走眼,后来的朱元璋成了明朝开国之君。既然能当上皇帝,绝对有超人之处,朱元璋前期几乎很少接触国学,只是登基后在刘伯温的建议下,开始了补课之旅。有一次,朱元璋和群臣早朝时,听到远处鸡,顿时诗兴大发,起身望着鸡鸣之处说道:“雄鸡报晓,大吉大利,朕想到一首古诗,诸位请听”旋即,吟了一首古诗,诗名为《早朝赋雄雉》“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听到前两句的时候,朝堂上下文武百官,忍俊不禁,这两句打油诗,可以说简单的连小学生都不如,在场的大臣个个憋住笑,有的左顾右盼,有的东张西望,就怕笑出声惹皇帝不高兴。

当时的画面可谓滑稽至极。但,朱元璋并没有因此而受影响,自顾自地说完了下半句“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这两句一出,底下一反常态,纷纷赞扬这“好诗”“妙不可言”。仔细一看就能发现这些大臣是真得服气,毕竟是开国之君,这后两句大气磅礴,气势恢宏,不是一般人能想得到的。从此两句诗中,感受到了朱元璋的王霸之气。朱元璋虽然出身草莽,但却依靠自己的努力与智慧,一跃成了千古一帝。

“看,那只大公鸡真好看。”正在比赛踢毽子的女孩们,听到其中一位女孩的喊声后,一下都停了下来,顺着女孩的手指,目不转睛地看着麦穰垛顶上的大公鸡,通体发红的大公鸡,雕塑般迎着太阳站立着,不停地引颈高吭,喔喔喔……

“我要尾巴上的稳向翎!”

“我要翅膀上的飞翔翎!”

“我要胸脯上的装饰翎!”

“我要肚子底下的护肤翎,让爷爷勒风箱!”

女孩们叽叽嚓嚓,在大公鸡还未赴刀汤之前,已经占定、瓜分大公鸡身上的美翎了。场院中,一群打尕的孩子,剪刀包袱锤后,进入了激烈的对抗中。那枣木削成的木尕,两头尖尖的,落在平面上,无论从哪头敲砸它,就如二踢脚一样,它就会带着哨音飞起来。不知是哪个调皮孩子有意而为之,还是凑巧,尖头的木尕,如同一枚锋利的箭镞,携着一股冷风,不偏不倚落在大公鸡的脊背上。受到打击与惊吓的大公鸡,嗷喔一声,展开它那美丽的翎羽,扑啦啦……收腹缩骨,腾空而起,滑翔到一家人的屋脊上,睁着一双愤怒的红眼睛,怒视着场院中,那个恶作剧的小男孩……

(二)

“鸡、鸡、你别怪,你是阳间一盘菜!”父亲学着母亲的腔调,拿捏着嗓子,虎视眈眈地盯着半圆形的鸡窝口。也许,那只大红公鸡,已经预感到今天将是它赶赴刑场的终结日。听着父亲的声声慢,俨然不被父亲的变腔调所打动,迟迟不肯钻出鸡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面对父亲的阴谋诡计,大公鸡反而使出一招“反间计”将一只瘦弱的小母鸡推出了鸡窝外,反应敏捷的父亲,用张开虎口的手掌,一下将小母鸡嗯在了地上。看到浑身哆嗦、哀嚎不断的小鸡,父亲气不打一处来,二话没说,扬手就将小母鸡扔到了院墙外边去了。

此时,气急败坏的父亲,找了一根小拇指粗细、两米开外的钢筋,在钢筋的一端,弯成一个U型的弯钩,双膝跪在鸡窝的门前,用手电筒照亮鸡窝的空间,把大公鸡逼仄到鸡窝的一角。猛然间,父亲勾住了大公鸡、那布满铁青色鳞甲的脚趾,U型的铁钩套在大公鸡脚杆后面“尖刺”与“距趾”之间,尽管大公鸡使出平时格斗用的弹腿、侧击,但始终无法挣脱铁钩的羁绊,反而被拖拽到了鸡窝的门口……父亲用力地掐住大公鸡脖枕,用双脚踩住它的双腿,以防大公鸡用锋利的脚趾和腿杆后的“尖刺”蹬伤到自己。

只见父亲用手轻轻地拔去大公鸡嗉囊以上的绒毛,然后,用左手捏准大公鸡的喉管,将闪着寒光的刀刃在公鸡的脖颈上,左右推拉几下,随后,一股鲜红的血浆,随着大公鸡咕咕咕地哀鸣,呼噜呼噜地喷涌而出。青花瓷盆里等候多时的姜丝、葱花等佐料,浸了热鸡血后,散发出了让人馋涎欲滴的醇芳。浓烈腥香的气息,一会儿,便升腾弥漫了整个小院。

眼见鸡血流量减少,父亲用左手提起大公鸡的双腿,鸡屁股朝天,控沥净腹腔中角角落落的残血后,一下将大公鸡扔在院子的中央。那大公鸡,一个鹞子翻身就站立起来,直勾勾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院中一棵老槐树。它是在回忆自己的过往,其势其态,又与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刀下的《思想者》画面人物不同。

罗丹刀下的“思想者”右手弯曲,手背托着下巴磕,他是在思考人世间所经历的情欲、恐惧、痛苦、理想、希望、幻灭和死亡等情感内涵。

鸡在思考,有多少由它繁衍的子嗣,生息落户在谁家?祈祷子孙后代们,勿做笼鸡,做了笼鸡,饮食无忧,但是,早晚要赴汤蹈火,菜板分尸。它自信骨棒结实,飞檐走壁,不像吃人工饲料、六十天就能长大成鸡、同宗同族的兄弟姐妹们。它没有大肚腩、没有脂肪肝。但是,让它想不通的是,无论怎么用力,飞的再高也是落在地面,没飞到悬崖峭壁上。

它梦想有一天,能羽化成鹰,展翅翱翔,能与太阳作伴、与星星聊天、与月亮谈情、与对手搏击,与暴风雨博弈。理想很丰满,鸡算不如天算,死去元知万事空,灵魂实现梦想,来生不再托生一只鸡……

思想通了,也就看淡人世间中的喜怒悲欢,那就用绝美的舞姿,作最后地谢幕:金鸡独立、鲤鱼打挺、沉肩坠肘、空胸拔背、翻腹溜臀、白鹤亮翅、抱头推山、野马分鬃、玉女穿梭、青龙探爪、狮子抱球、白猿献果、怀中抱月、虎坐鹰翻、五趾抓地。猛然间,大公鸡的一条腿,如方天画戟,斜刺里直直地踹向空中,前脚趾、后蹬爪、为搏击专生的“尖刺”在痉挛与颤动中,慢慢地静止下来。

氤氲的雾气,从低矮的饭棚中袅袅升起……母亲一手推拉着风箱的木柄,一手不住地向炉灶里填送着豆秸、棉柴等燃烧物。一锅清水,闻鸡起舞,敞开胸怀突突突地笑着……

“盘鸡要趁热!”父亲双手沾满了发黑的鸡血,站在院中,朝着饭棚高声喊道,“水温八十度,盘出神仙鸡,把水端出来……”于是,母亲端着一个盛着热水的土黄陶盆,颤巍巍地放在大公鸡的跟前。父亲一边向鸡身上撩着热水,一边哧啦哧啦地撕扯着鸡毛。紧密、丰满的美羽,在父亲布满老茧的铁掌下,如同镰刀下的麦子,一片一片的被拔光、褪净。

为盘出有神韵、有卧姿、有喜态而不是有厉色的“供鸡”来,父亲先是用力均匀地将肥硕的鸡大腿,轻轻地扭向后边,再将小腿翻转,把鸡爪嵌在大腿根部的上方;两条翅膀从嗉囊上边的切口中穿过后、再从鸡嘴中拉出,如飞机的翅膀,翅尖向左右两边伸直摆平。

最后一道工序,用刀在肛门处,环切一小口,从此将五脏六腑掏空。公鸡灵魂虽然出窍,但它以光洁、坦然、艺术造型的美姿,将与故去的祖宗们,一起盘坐在春节的供桌上,接受着家人、父老乡亲们地膜拜。

红的、黑的、黄的;黑中泛蓝、黄中透黑、黑红黄杂间的羽毛,扯满了一提篮。正当母亲提起篮子,欲将其倒到大门外边的泥水沟里时,一群在大门内,觊觎已久的小女孩,见母亲要去倒鸡毛,争先恐后地冲进院子里,不顾羽毛上的血渍和水渍,你一把、她一抱地全部抢走了。她们要将这些带着公鸡灵魂的美翎,制造心仪已久的鸡毛毽,让“美翎毽”在她们的脚下换种活法,于上下翻飞中,活出自己的风采来!

(三)

除夕的上午,此起彼落的鞭炮声,从大街小巷中响起。空气中弥漫着熏鼻的硫磺味,半空中,杂乱纷飞的纸灰就像春天寻芳的灰蝴蝶,不认家门的到处游荡。大街上,俩一伙、仨一团的小屁孩,手持点燃的粗香,不时地燃放着拆零的杂色鞭炮……一锅底,二锅盖,三酒盅,四牙筷,五钉锤,六烧卖,七兰花,八把抓,九上脸,十打花……家门外的场院里,一群女孩则在欢呼雀跃地踢毽子。昨天她们脚下的毽子,有鸡毛的、有麻匹的、有布条的,可谓是百花齐放。今天,一改常态,统一换成了黄红黑蓝、杂色相间的鸡毛美翎毽。

这些带着大公鸡DEA基因的彩色花毽,不时地从女孩的脚下弹起,借着飞跃的瞬间,还不忘偷偷地窥视我家供桌上,白中透黄、卧坐在大瓷盘里那只裸鸡。在写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对联、家堂轴子下面的供桌上,从中间向两边分开,分别摆放着我的高祖,曾祖、大伯等故去的族人。

供桌上有糕果、饼干、桃酥、蜜饯等。每位祖先的牌位前,供奉着茶杯、酒杯、整鸡、整鱼、肉丸子、豆腐、芹菜等茶酒菜肴。茶是热茶、酒是烈酒,除整鸡、整鱼以外,其它蔬菜都是熟的,肉菜上边都放了一点青菜,称之为“财”头。

初一,家家户户拜大年。此刻,人不分男女老幼,姓不分张王李赵,互相给列祖列祖磕头拜年,这已是沿袭几千年来的传统习惯。顶礼膜拜之后,关注度最高的要数那只盘鸡,大家评头论足,议论纷纷,说什么,谁谁家盘的鸡,拧头别耳的不成形状;谁谁家盘的鸡,头尾不成一条线;谁谁家盘的鸡,因用力过大,把鸡大腿给别断了,凤爪没有嵌扣在腰背上,只好用红线将鸡大腿捆在鸡腰上。如果族人地下有灵,看到供奉的残鸡后,估计鼻子也会气歪了。

对于父亲和母亲合作加工成型的整鸡,父老乡亲们啧啧称赞:裸褪、净身后的大公鸡,锯齿形的鸡冠,状如一束火炬。一百八十度的弧颈,自然舒适,不带半点生拉硬扯的痕迹。嘴衔双翅,如吞咽食物,看不出半点刀凿之痕,充分彰显流畅、和谐之美。两腿翻转作抱扶状,如漂浮在蓝色湖面上、静止休憩的白天鹅,幸福而又安逸……

我老家那里,春节、中元节要请家堂的,顾名思义,就是将故去的族人请回家中,与后世人一起过节。供奉整鸡整鱼,是让“回家”过节的故人吃上鸡鱼,也是图个口彩,大吉大利、年年有余之意。至于活在另一个世界的族人是否能吃上鸡鱼,那谁也不知道。心到神知,只要良心对得起列宗列祖就足以了。

(四)

呱嗒呱嗒……风箱地呼吸声,将我从热被窝中吵醒。

每年冬季,庄稼收完、粮食归仓后,生产队总是要进行一些采石垒堰、修渠护坡的农活。村居山中,开山劈石少不了铁钎、钢锤这些硬家伙。尤其是铁钎,使过一段时间后,钎头秃了要淬火打磨。

父亲与邻居朱大爷、瑞连哥,不但是村里有名的石匠,更是半路出家的“铁匠”劈山凿石的活,队长一般不安排他们参加,他们主要任务就是把钢钎、铁钎的“钎尖”淬好火、锋利、不崩头就行。三人分工明确,父亲与朱大爷管淬火磨尖,就如开船的大副、二副,瑞连哥技术嫩,掌不了舵,暂时拉风箱、填炭烧炉子。拉风箱烧火也是技术活,火候中不中、熟不熟全在他的手上。火旺、火弱都不行,只有恰到好处,淬出来的钢钎、铁钎,才会不崩头、不秃头,钎头锋利,凿石如砍木。

风箱外壳是楸木的,腹中的抽风板则是用桐木做成的,抽风板四边用鸡毛勒成。选择鸡毛也是有科学性的,翅翎太硬,推拉吃力不说,呼出的风会把炭火吹飞、吹灭。腹毛太软,推拉轻松,风力不筋道,吹出的风如同打出的棉花拳,软绵绵的,淬火后的钎尖遇石缩头、变软。只有用雄鸡背部的脊羽,掺杂着翅中的软羽勒出的抽风板,吹出的火焰才合适,才能打造出一流的钢钎、铁钎来。

为这,瑞连哥没少挨父亲和朱大爷的训斥与怒骂……

七五年,村里要在一道山沟之间,建设一座跨沟水渠。山里不缺石头,就地取材,渠身、渠垛全部用石块垒砌。第一批淬火打磨的钢钎、铁钎送上工地后,没用多长时间,就全退回来了。钢铁钎断头的断头,缺豁的缺豁,惨不忍睹。看到这现状,父亲和朱大爷一直认为,火大淬火时间长。于是,老兄弟俩嘱咐瑞连哥,火在掌中,一推一拉,不急不躁,用力要均匀。

摸索经验后,爷三个叮叮当当又干了起来。烈火中,炉中的钢铁钎逐渐的变红、变白、发亮。随后,呲着火星的钎子横在砧子上,你砸一锤,我还你一锤,节奏有序,铿锵有力。成型后,父亲快速地用铁钳子夹住钎子,往水桶里一沾,哧拉一声,一股蒸汽由桶而生。随后,淬火后的钎子被竖放在一座方形的石盘上,盘中盛着一层浅浅的清水,刚好漫过钢铁钎的钎头,水养钎头,以此来增强钎尖的硬性与韧性。

钢铁钎淬火修复完毕,再次被送到建设工地上。没成想,该批钢铁钎比上次还惨,有的钢钎卷头、有的钢钎打弯、有的钢钎挫成了麻花样。队长暴跳如雷地指着三人的鼻子骂道:“你们还会不会干活,就拿这样的技术来糊弄人?以后再干这种活,我用铁锨拍扁你们的脑袋。”

队长离身远走后,父亲和朱大爷又把怒火移嫁到瑞连哥身上:“你是吃屎长大的吗,怎么不长记性?跟你说了六十遍了,送火要均匀,咋就是不往脑子里记呢?”

“我就是按照你们教给我的拉箱套路做的,火苗的大小、强弱。你俩眼也不瞎,又不是看不见,崩钎事就全赖在我身上吗?”瑞连哥委屈的吧嗒吧嗒直掉泪。

正当他们一筹莫展之时,大街上传来了“勒风箱喽……勒风箱!”听到风箱匠人的吆喝声,朱大爷将烟袋锅子在鞋帮上磕了两磕,烟荷包往烟袋杆上缠了两圈,一拍脑袋说,“等着,让那勒风箱的匠人来给咱号号脉。”

风箱匠人被朱大爷请到家里后,不慌不忙地放下工具挑子,端详了一会风箱,随后抽出风箱顶部的盖板,右手伸进风箱里面,捋了捋风板上面的鸡毛说道:“这鸡毛老了,里面的灵魂已经死掉。灵魂死了,鸡毛失去了光泽,也就没有活力了,要重新勒了。”说着,他很熟练地将抽风板拆卸下来。然后,从挑筐里拽出一条破麻袋来。解开封口,只见里面花花绿绿的鸡毛,装了满满一袋。只见他,随手抓出两把长短不一的鸡毛后,蹲在地上,将手中的鸡毛梳理整齐,在抽风板的垫缝上,按部就班地勒了起来。

“美羽生好风、好风生硬火、硬火生好钢、好钢造好钎。”风箱匠人自言自语地说,“鸡毛有了生命力,风箱就有了活力。试试吧,以后无论锻造什么工具,都不会差到哪里去的!”风箱匠人收取了维修费后,开水没喝一碗,担起工具挑子朝大门外走去了。

勒风箱喽……勒风箱……

(五)

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概都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有个放羊的孩子叫海娃,他是村里的儿童团团长。有一天,他正在山上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忽然看到给八路军当交通员的父亲,急急忙忙地跑上山来,拿出一封信,要海娃马上给前线打击日本鬼子的八路军送去。奇怪的是,这封信上粘着三根鸡毛。海娃一看就明白了,这是一封十万火急的鸡毛信。前往战斗前沿的路上,遇到了扫荡的鬼子兵。海娃人小胆大,与小鬼子斗智斗勇。为了不让鬼子发现鸡毛信,他心机一动,将鸡毛信拴在绵羊的尾巴里面。最终,安全的把鸡毛信送到了八路军叔叔的手中。

故事当然是虚构的,但是,发生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期间,确实有过十万火急的鸡毛信。安徽芜湖申报分馆一名叫茂权的人,写了一封信,从芜湖寄给黟县一名叫王立培的人。茂权只在信封的封口处,贴上了一根白色的鸡毛,并在信封的背面写了一句话“如再不理,即传票仍由黟县转,勿谓言之而不预也。”从此可以看出,其内容是“如果再不回信,那么,传票依旧由黟县转交过去,不要说我此前没有和你说过。”显然这是一封官司信函,主题词中,显示“传票”二字,是对收信人王立培发出的最后“通牒”。至于这封鸡毛信所说的传票背后有什么官司,可能只有发信人茂权与王立培两人才知道了。

据说,这封官司鸡毛信在八十年代初,身价已达到30万元。在五角钱一斤猪肉的年代,30万元算得上巨款了。

通过度娘得知,鸡毛信源于“羽檄”“羽檄”就是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速递。《汉书·高帝纪下》:“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檄者,即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疾也。

记得八十年代初,有部名叫《林则徐》的彩色电影。演得是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奋力抗英,取得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胜利。由于林则徐断灭了英国人的“财路”“绝其贸易”“烧其鸦片”,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使英军的进攻未能得逞。

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于当年的7月5日攻占定海,8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道光帝骨头缺钙、缺乏阳刚之气,一听到英国人攻打北京城,骨头都软了,就差给那些红胡子的英国佬下跪了。于是,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琦善是妥协派的骨干,当然不会错过这一陷害和打击林则徐的机会。他声称,英国所不满的只是林则徐一人,只要清廷惩治林则徐,所有问题都可解决。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连续降临到林则徐的头上。

至今,还记得电影中有这么个镜头:宣旨大臣手捧皇帝的圣谕,对跪在地上、洗耳恭听的林则徐,宣读革除官职的圣旨。待林则徐“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万岁”之后,一声“摘掉他的顶戴花翎”随从太监上前,将林则徐官帽上的“花翎”拔掉收走。

原来,清代“顶戴”分二种,像斗笠样的是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另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官分九品:一品官帽上顶红宝石,二品顶珊瑚,三品顶蓝宝石,四品顶青金石,五品顶水晶,六品顶砗磲,七品顶素金,八品顶阴纹缕花金,九品顶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上缀红缨顶珠。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

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鹖即野鸡,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一般武官的官帽插蓝翎,显示武士的英勇。花翎即由孔雀羽所做。无论是蓝翎还是花翎,它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纵使他有满心的抱负和爱国激情,无奈当朝皇帝昏聩颟顸、奸臣当道,难以逃脱拔去“花翎”、革职被免、罚贬流放边关的厄运。最后,抱憾病亡在回家的路上。

1894年,头顶“蓝翎”官帽的邓世昌,任致远号巡洋舰管带。管带也叫管带官,是清朝武官中的正二品官员。9月17日,邓世昌在黄海指挥“致远舰”与侵略我国海疆的倭寇,浴血奋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舰”多处受伤,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吾!”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舰”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甲午海战中,头戴“蓝翎”官帽,威武不屈、英勇战死的北洋水师武将,主要有提督丁汝昌(海军中将);总兵刘步蟾,林泰曾(海军少将);管带邓世昌,职务相当于中军副将记名总兵(按照西方标准应该算海军准将)战死后,被追授太子少保,为正二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落后就会挨打,就会被人任意宰割。忘战必危,居安思危,只有祖国强大,才能抵御一切外来之敌,才能保护我们的家园、子嗣不受侵害。

(六)

往事就是一把留住回忆的刻刀,经历过的、听说过的、阅读过的,总会在记忆的年华里低吟浅唱,即使隔着光阴的距离,也会在心底的桨声灯影里,时隐时现,恍惚迷离……恍如昨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