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代散文》的头像

《当代散文》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06/19
分享

蝉之咏叹

文/博华

炎炎夏日,窗外热浪滚滚;树上声声蝉鸣,此起彼伏。鸣蝉用单调的声音,谱成了夏日的一曲永恒的咏叹调。尤其是在日头高照,热气灼人的时候,这声音更是不绝于耳,不免让人心生厌烦,一下子对这个小生灵增加了几份厌烦的情绪。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蝉的印象不但有了改变,还彻底喜欢上了这种小生灵。大千世界,自然万物,都有其生存法则,蝉也不例外。一次我于无意间曾读到一篇描写蝉的散文,其中写道:“知道吗?它等了十七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一只幼虫,在泥土之中,经过漫长的十七年等待,才变成了蝉。成了蝉,也就意味着生命进入高潮。高潮过后,便是生命的结束。蝉的生命,属于夏天。

短暂的夏天一结束,蝉的生命也就结束了。蝉,其生命虽然短暂,却要用自己的歌声,去证明自己的存在,去抒发属于自己生命的意义。读罢此文,我从内心深处对蝉多了几份敬意。从此,我对蝉的印象有了些许好感,也不再因声声蝉鸣而懊恼,在炎炎夏日里,能包容一只只蝉的鸣叫!并在蝉鸣声声中度过一个个生机无限,活力四射的夏天。

彻底让我喜欢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曾经看过齐白石大师画的一幅画,名字叫《红荷鸣蝉》,整个画面是泼墨写意,唯独那只蝉却极尽工笔手法,描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看到这幅画,我的目光一下子就被那只蝉吸引了,虽然它在整个画面中,位置不算突出,也不是太大,但它却是整幅画的点睛之笔,是整个画面的灵魂。通过这幅画我明白一个道理,唯有心中的真爱,才能用返璞归真的艺术笔法去表现大千世界的灵动。

这不小小的一个昆虫,经过艺术家的匠心描绘,立刻顾盼生辉,让人心中荡起艺术的审美情思,并由此生发对眼前世界的无限爱意。由此可见,齐白石大师是一个等量齐观,博爱众生的艺术家。许多人们司空见惯的花鸟鱼虫,经过他的丹青妙手,便成了艺术品,激发了人们对自然万物的一腔爱的情怀。

受了齐白石大师画作的艺术感染,我对蝉不由得心生爱意。夏日蝉鸣声声,已经成了夏日的一个标志。在我的生活经验里甚至已经形成了“无蝉不成夏”的概念。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的生活理念与我的这种观念相左。

夏天骄阳似火,高温酷热让不少人一下子少了听蝉的情趣,多了无聊的空闲,躲在室内一边摇着扇子,或品着茶水,一边抱怨着蝉鸣的噪声。自己读了一点有关蝉的文字,并看了白石大师有关禅的画作,喜欢上了蝉,对蝉自然有了好感,并时不时偶来兴致,还要主动去寻一份蝉趣来怡情。

在我看来,蝉是夏天的一部分,蝉更是生命世界的一部分。蝉声响亮而高远,古往今来,那鸣唱,曾使情感丰富而细腻的文人墨客们写下了诸多优美动人的诗句辞章。诸如,“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大人摇蒲扇/小儿捉蜻蜒/树上鸣蝉自在鸣/随你听不听/ 闲聊天下事/自在又轻松/铺好蓑衣躺下来/仰天数星星”……细细品味这些灵动美妙的文字,便会读出蝉的品性高洁,蝉所象征的生命吟唱、生命抗争以及复活与永生。厌倦遐思,你又怎会对蝉不心生一份崇敬和怜爱呢?

随着年龄的渐长,人生阅历的丰富,人世间的峰回路转,曾经为了生计,锱铢必较;为了一己之私,钩心斗角……爱的恨的,苦的甜的,酸的辣的,尝了无尽滋味,眸然回首,才发现,自己那颗久被世俗困顿的心早已被岁月的风雨洗礼得光光滑滑,没了棱角,明明白白。

夏日坐在树荫下,一阵清风吹来,树荫摇曳。忽然,树上阵阵蝉鸣响起,声声入耳,惊了夏日的静,也惊了我的心!此时的我,虽无寻蝉的意念,更多的却是闭目养神,倾耳细听。蝉鸣声声,蝉鸣悠悠,蝉鸣寂寂,蝉鸣有韵,蝉鸣有心。伴着蝉鸣声声,回溯生命的过往,点点滴滴,在心头漾起一份情感的涟漪,人生的一切,有意义的,无意义的,都在情感的浪花里,化作一份本真而又达观的人生态度。在蝉鸣中,内心竟也变得心无旁骛,慢慢听出了一份禅意。

于是在心思澄澈的心境中,再看眼前的世界,人生经历中的酸甜苦辣,就像一盏淡茶,味道不再那么强烈刺激了,但却让心灵渐趋平复,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悦纳自己的一切人生遭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