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环
在樱花盛开的季节来到东京,似乎就已经注定了一份小小的幸运。一个多月来,跟随好友参加过《花之眼》诗集出版活动;在东京歌剧院听过香港中乐团的演出;参观过美术展,一场是埼玉县立近代美术馆举办的“扇面画的世界”,一场是日中文化会馆美术馆举办的“相约 原点”中日艺术家迎春交流展;看过忍野八海的清泉,欣赏过百变富士山的美丽身影,几乎每周都被视听盛宴所犒劳。在音乐声里,在影和像的调和中,在设计作品呈现的空间美学中,被春天的气息萦绕着,已经可以感受到中日文化交流散发出来的魅力。
东京阁的活动,于我,既是新颖的形式,也是宝贵的平台和大开眼界的机会。这是小型拍卖会现场,艺术家有备而来,带上自己的作品,参与现场拍卖。起价不高,但是有趣。拍卖本身是个博弈的过程,竞价时,买家凭得是对作品的喜爱程度和判断的准确程度,当然也是对心理素质的一种考验。
什么作品能入了谁的眼,全在缘分。绘画也好,书法也罢,艺术的妙处源于个体自我表达与他者解读,双向奔赴才能韵味无穷。当艺术家遇到知音,或者来宾遇到了自己喜爱的艺术家,虽不能士为知己者死,心底的喜悦自然无法掩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选修课程中也有书法教育。首先需要在米字格中反复练习“永”字,然而慧根不足如我者,一学期下来,不但基本技能没有提高,更辜负了母校美育的良苦用心,自然也达不到修身养性的目的。通过比较,发现书法课不如体育课更有吸引力,便果断放下毛笔,选择健美操和排球。现在想来,与书法艺术擦肩而过就在那个时期。随着年岁渐长,性子慢下来,又有兴趣开始重新审视书法艺术的光芒。从象形文字起,一笔一画里潜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标签。书法作品透露着个人的气场和审美。比如,晚宴上日本书法家中山心路选择王翰的《凉州词》,对盛唐豪迈气象的热爱可见一斑。再比如,幕田魁心先生对“楽”字的拆解与展示,也足以说明日本书法家对汉字和中国文化的体悟。吴敏老师的小楷,兼具阴柔与阳刚之美,浑然天成,恰到好处,若不是现场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幅作品出自一个如此瘦弱的女性之手。近距离欣赏书法作品,就像追随一套舞蹈动作,横撇竖捺钩都要在半空中比划两下才能过瘾,感叹它为何这般圆润,却又这般舒展。
对了,跟着好友蹭吃蹭喝的这个周末,它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春之宴——艺术家和企业家的恳亲会”。热气腾腾的场面,真的像一场大型家庭聚会。掌声和笑声不断,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艺术背景在觥筹交错中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
语言是一道屏障,饭桌上大家都说日语或者说上海话的时候,我尴尬地发现,周围的笑脸全部变成了背景。于是,滴酒不沾的人,盯着通透的53度红星二锅头,心下释然,这也算是我找到的一个最纯粹的中国元素。
【作者简介】王小环,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访学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