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代散文》的头像

《当代散文》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07/10
分享

看海不是海

一位亲戚老人多年前说过,抚养小孩和赡养老人都很辛苦,但区别在于前者会越来越轻松,而后者却是越来越困难。

——题记

文/宋会强

大约六七年前,父亲90岁左右的样子,哥哥开车领着去了一趟日照,父亲第一次见到大海,还吃了一顿海鲜。听说此事,父亲在我家居住后,我问起父亲看到大海的感受,他却说“大海不就和水库差不多……”

父亲的话,让我想起了人生三重境界的形象比喻: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其中的深刻内涵值得咂摸。父亲的“看海不是海”显然没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层次与高度,而是受文化程度、知识水平、个人阅历等限制,在高龄阶段对大海做出的错误认知。

海水是平的,站在海边视线所及有限,确实就像个大水库。老家是山区,在上世纪70时代靠着肩挑人抬小推车修建了多座小型水库,为后来农作物的浇灌提供了便利条件,至今这些水库仍在发挥作用。

父亲没上过学,最多认识自己的名字,这还是生产队时代分粮食时有纸条写着户主的名字,是这个时候逼出来的。听完上述父亲的这句话,我沉默了,能对这个年龄的父亲解释清楚大海与水库的区别吗?

这使我想起了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首档喜剧传承类综艺节目“金牌喜剧班”,其中一个小品叫《回家记》,讲述了儿子在外打拼三年未回家,年迈父亲险些被骗,骗子误打误撞,被现场抓包,道出了独居老人的孤独,呼吁大家常回家陪伴家人。感人的是,儿子在外打拼三年,回到家父亲不认得了,儿子以为是假的,但事实是父亲真的不认人了,观后让人有着诸多感慨。

90岁以上谓之鲐背之年,意即老人背上生斑如鲐背之纹,为高寿特征,比喻年老的人气色衰退,皮肤消瘦,背如鲐鱼。

上世纪超过90岁的老人,在一个村里屈指可数甚至没有。有数字为证,《库山乡志》(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记载,1971年全公社人口28091人,93岁以上仅有2人。1990年全乡90岁以上仅有1人。我查了手中的几本乡镇志,情况大致相近。正所谓“林中常见千年树,世上难寻百岁人。”

刚进入本世纪的某一年,我的二姑奶奶时值90多岁,妻子好奇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到底是个什么精神状态,本村里倒是有三两位超过90岁的老人,但这个年龄的老人又不出门,登门看望也不方便。于是在正月初的日子里,父亲领着我们一家四口去10里外棋山镇的某村里,看望了二姑奶奶。二姑奶奶精神状态不错,还能认人,耳朵也不聋,在院子里拄着拐杖能简单活动,还问起村里几位和她同龄人的后代情况。几年后,二姑奶奶去世,享年95岁。

进入本世纪,超过90岁的老人明显增多。2018年农历正月初九,母校山东煤炭技师学院一位热心的兄长同学邀请了我们组里的8人到母校聚会,时间短暂,在一起的时间仅仅几个小时,但我们的相互自我介绍,了解了大多数同学的或父或母或是父母均都健在,都在90岁上下。今年正月里走亲访友,也是遇到了几位家里有这个年龄段的老人。耳闻目睹,所闻所见,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家里的老人,超过90岁的也不在少数。在我居住的小区内,我知道就有好几位的父母在这个年龄段上。

正如我们常常羡慕有人在事业上的成功,而忽略了成功光环背后常人难以付出的劳动、艰苦的努力、经历的艰难一样,长寿老人的秘诀除了遗传、生理、饮食、心态等主要因素外,儿女所经历陪护的点点滴滴也是外人所不知的。正如老家村里一位陪护百岁老母亲、自己也是步入老年人行列的女性所言,陪护百岁老人的艰难是外人无法想象的,需要足够的爱心、耐心与恒心。

老人生活习惯上的各种不良行为,也是几十年养成的,再怎么指导劝说,也不可能有大的改变,大小便失禁,也是老年人正常生理现象,打也好,骂也罢,冷静对待欣然接受也好,大声呵斥横加指责也罢,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陪护父亲的十多年里,我们兄弟姐妹也存在着各人家庭大事小事上时间的摩擦。毕竟各家都有自己的小天地,需要充足的时间来维持,但兄弟姐妹之间轮流陪护老人需要亲情来维系,并不像单位里的交接班制度等条条杠杠那样一板一眼。

正像2019年3月热播电视连续剧《都挺好》里一样,“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这部电视连续剧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反响,不仅仅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个生活的故事,更因为戏剧化的情节中浓缩了众多中国式家庭的缩影,有些故事情节或多或少地就在你、我、他的生活中,甚至刚刚发生过。电视剧的名字《都挺好》,就是掩盖了表面“都挺好”下的令人揪心的人和事,一个个难以解开的生活疙瘩。

在这样一个人与人之间关系渐渐淡漠的时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各人自扫门前雪,成为人们相互之间的常态,而每个子女由于性别、年龄、住址、经济条件甚至童年时期的经历的不同,而表现出对待老人不同的态度。

因为年龄的关系,多年来我看望过本家族或是亲戚多名高龄的长辈或是同辈,他们或是在医院,或是在家中,那消瘦的面容,憔悴的面容,无助的神态,一头犹如秋末冬初风刮枯草般没有一点油水的乱发,让人感到岁月的无奈,生命的脆弱。若是没有亲人在身旁,更令人感到晚年的凄凉!

如今社会上还存在着“厚少薄老”现象,也即宠爱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却冷淡了老人。20多年前,我出发到南方某省沿海城市住在一家星级酒店,就餐时一幅巨大的条幅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原来是主人在给自己5岁的孩子过生日,在这里举办家庭宴会。如今,这种现象在我们这里也是大行其道,愈演愈烈。有人对此很是反感,称之为“倒行孝”。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就是子女普遍重视物质方面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陪护,如今老人的吃穿都不是问题,几乎没有人会在乎老人的开支花销,老人的生活费用在每一个家庭都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数字,头疼的是对老人饮食起居、吃喝拉撒的照料。可能刚刚给老人换了衣裤,无奈的生理现象接着又尿了,于是洗、洗、洗,几乎就是每天陪护老人的必修课,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若是子女不上班还好,若有朝九晚五的忙碌与奔波,也确实够头疼的。

人生暮年,这是老人一生最后的阶段,就是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时光。陪伴父母的最后一程,是每个做儿女者应尽的义务,毕竟,最好的孝顺就是对父母晚年的陪伴。

当父母牙口不好,再美的点心、水果,恐怕也咂摸不出味道来;

当父母高龄之时,给再多的人民币,他(她)也买不来想要的商品;

当父母走了,却发现竟然没有留下晚年照片,没有留下一段有声有画的视频,而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拍照、录视频是多么的简单便捷;

……

孝敬父母的诗词、警句、顺口溜、民间故事,自古以来比比皆是,为人子女者也是熟记在心,甚至尽量付诸行动,但事实却是当父母走了,子女没有遗憾的少之又少,甚至压根儿就没有。当老人到了“看海不是海”的年龄时,再去做类似看大海的孝顺,就有些晚了,正确的做法显然是“看海是海”之时。当然,此文丝毫没有埋怨兄长之意,只是借此成文,表明对养老现象的看法而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