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帆
从冯鹤峻老祖作为我们故乡冯家的老祖一代算起来,现在已是拥有几百口人的大家族,繁衍到第二十世后人。
我的先人叔尼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碑文:“据冯氏世居后樊母村传闻元季避难于海东明初宪瑜边海东民於兹我冯氏祖率属西归尚记先茔地址因符土重封即村西北隅祖林也。”
解读墓碑上的碑文,“冯氏世居后樊母村。”故乡相传始建于秦汉时期,因被封为武阳侯的汉朝大将樊哙的母亲在此居住,取名樊母村。这说明我的世代老祖原居住在樊母村,是樊母村的村民。“元季避难于海东”,元朝时因连年战乱,老祖先人避难于海东,这里说的“海东”,则是指现在的连云港云台山。
云台山古称郁州山,唐宋时称苍梧山。吴承恩在西游记里称云台山属东海傲来国。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诗曰:“明日不沉归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宋苏轼有诗:“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云台山原来就是黄海中的一列岛屿。据《云台山志》载:“云台山以南在海中;海东,指连云港云台山沿海一带半岛或岛屿。”
“明初宪瑜边海东民於兹我冯氏祖率属西归”。明朝初年,福建沿海就活动着为数众多的海盗。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曾经给中国带来巨大财富的海外贸易充满恐惧,因此,他不但禁绝了海外贸易,甚至禁止渔民下海捕鱼,把海岛上的居民悉数内迁,“以三日为限,后者死。”于是元朝时因避难躲迁到海岛上的冯家先人,又举家内迁。
迁回哪里去?“尚记先茔地址因符土重封即村西北隅祖林也。”冯鹤峻老祖举家又迁回到后樊母村,清朝时当时的族长将樊母村更名为坊坞村,后樊母村现在称为后坊坞村。
冯家的家训是“宽厚德隆耕读传家”。这8个字的家训是写在第一次修编的家族谱上的。
我见多了名门望族的家训,训的条数比较多,内容很广泛,会有很多光宗耀祖光照门庭的状元榜眼探花宰相巡抚来佐证家训的英明;我也曾设想我冯家的家训至少也写在厚厚的族谱上,其实这是我个人的梦想。
我看到的家训写在一张已经褪色的红纸上,这张纸是我们冯家第一次修编族谱时的成果,时间已近百年,主修人就是清朝时冯家唯一的秀才冯大兴。
“宽厚德隆,耕读传家”的家训代代传承。遵循这个家训,在过去生活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冯家的长子长女长孙都有机会去读书。到我记事的时候,冯家世代为农,以耕为业,贫穷也成为冯家世代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后,划分成分时,冯家后人连富农的成分也没有,清一色的贫农。
读书的家风还是让冯家的后人在祖坟上插了旗杆冒了青烟。
冯家的第十二世先人冯大兴是清朝时的秀才。他是当时全村唯一的秀才,尽管他没能再进一步,但也办了私塾,开门纳贤,招录弟子。
冯家的第十八世后人则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有多人跨进高等学府或以文扬名。我的大伯冯涛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全村走出去的第一人,大学毕业后先是分配到省府济南工作,此后的几十年,青岛、大连、沈阳、北京,岗位不断变换,官越做越大,但无论走到哪里,不忘家训,勤奋敬业,好评如潮。
十八世后人中作为闯关东的后代冯连旗,初始学历不高,十六岁参军,从军三十六年,从一名普通士兵干到了中共沈阳市委常委、沈阳警备区政委,转业后曾任沈阳市市长助理、人社局局长,一个农民的子弟,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来的呢?
冯连旗大伯回故乡寻根问祖时对我们这些冯家的小辈给予谆谆教导:“我们冯家世代传承的是好好为人,好好学习,好好工作,耕读传家是我们的家训,我虽然成长在文革时期,初中毕业就到了工厂,此后有机会到了部队这所大学校,我拼命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用手中的笔不断写出了崭新的人生。”他始终笔耕不辍,无论是在部队还是转业到地方直至现在退休在家,始终勤奋耕耘,在部队时先后出版了《政治领导艺术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艺术》等8部作品专著,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等正式出版;转业以后,又出版了《民生工作新论》等多部有影响的专著。
寻根问祖,家风家训在游子的心中萦绕,无论老祖从哪里来,600多年的造化沿袭,让今天冯家的后人拥有如此甜美的笑容。无论是耕作在肥沃的土地上,还是行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无论是富足还是贫苦,人们一直牢记先人的训诲,追逐圣贤的脚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