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代散文》的头像

《当代散文》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09/04
分享

笑看春月与春风

  文/刘贵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朝文坛泰斗杨慎的这首《临江仙》,以其豪迈悲壮的基调,高远宏阔的意境及深邃的人生哲理,震荡了历史,惊艳了岁月。词作借历史兴亡抒发了个人对人生的感悟,那江渚之上的白发渔樵意即词人,在被贬黜孤苦之时喜逢老友,遂把酒言欢,任惊涛骇浪,是非成败,都付笑谈中。词人高洁的情操、淡看荣辱得失的旷达心胸,令人感佩动容。

杨慎,明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他性格耿介,对荒嬉无度的正德皇帝常直言正谏。后正德崩,嘉靖帝继位。杨慎因其出众的才学任经筵讲官,但后来却因其忠直的风骨为嘉靖所不容。在“大礼议”之争时,作为儒家文化的卓越传承人,杨慎悍然扛起了“护礼”的大旗。他召集二百多名朝官,慷慨陈词:“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就在今日!”可以想象,二百多名官员跪在宫门前哭谏的场面。但是,他们哭谏时有多悲壮,结局就有多惨烈。嘉靖没有唐太宋、宋仁宗的宽仁和贤明,所以他们便没有魏征、包拯的好运。犯颜哭谏的结果是,恼羞成怒的嘉靖动用了最折辱读书人的“廷杖”之刑。一时间,宫门外血肉横飞,当场杖毙十六人。可怜杨慎这位被誉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状元郎,竟先后被廷杖两次,几近丧命。后大难不死的杨慎被贬至云南边陲三十五年,直至离世也未获准返朝。

了解了杨慎的遭遇后再读他的《临江仙》,会有多种滋味涌上心头,敬仰,义愤,心痛,心疼......

杨慎的人生经历及风骨,让我不由把他与另一位大文豪苏东坡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性情与才情,何其相像。他们都出生于天府之国四川,灵秀的山川赋予他们盖世的才华、刚正的性格和旷达的胸襟。他们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他们忧国忧民,同怀济世报国、造福苍生之志。然而,无情的现实却给了他们致命地打击。

宋神宗元丰二年,一向关心民生疾苦,反对激进变法的苏轼遭政敌百般构陷,被投入御史台狱。御史台一众宵小之辈对苏轼严刑拷打,昼夜逼供,强加给苏轼“四大罪状”,请求神宗处死苏轼,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由于各方面的营救和舆论压力,宋神宗最后宽赦了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他的后半生几乎一直辗转颠簸在贬谪路上。好在苏轼性情豁达,慢慢调整心态,把政治失意、满腔抱负无处施展之痛苦深埋心底,把突遭无妄之灾,备尝世态炎凉的愤懑之情抛之脑后。在黄州时,为解生计困顿的窘况,苏轼开始了躬耕东坡的生活,“东坡居士〞的名号便由此而来。劳动之余,他或深入百姓中间,或寄情山水,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家喻户晓的名作。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气势奔放,境界壮阔,尽显词人虽壮志难酬,但不甘沉沦的豪放气魄,故成为千古名篇,至今传诵不衰。

试想当年,苏轼站在滔滔江水前高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他不会想到,四百年后,又一满腹才情的白发迁客,背井离乡,面对奔涌的江水发出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气壮山河之绝唱。才学盖世,经历相仿,那么二位才子在诵词抒怀时的心境恐怕也极相似吧?当杨慎伫立江渚,望着东逝的江水,发出此番慨叹时,他应该会遐思神游,与东坡居士来一番时空对话、心灵碰撞吧?

每次诵读杨慎的《临江仙》,我都会心潮澎湃,意郁难平。嘉靖帝作为一国之君,不为江山惜人才,只为一己私欲,竟把一治国安邦之能臣抛置南荒几十年,实属大明之不幸。杨慎被流放滇南三十五年间,朝廷曾有六次大赦,但每次杨慎都被嘉靖踢出赦免名单,足见嘉靖皇帝对他记恨厌弃之深。遇到如此心胸之帝王也真乃杨慎之大不幸。但是,杨慎在看清了嘉靖帝的心思后反而释然了。既然不能施展政治抱负,何不用终生所学教化民众,普惠众生?于是,杨慎开始到各地游历、讲学,或实地考察,或流连胜迹,或编纂史志,焕发出了高度的生活激情和创作热情。滇南期间,杨慎以其丰厚的文华积淀,评古论今,著书立说。史料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杨慎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与人格魅力,征服了云南各界人士,成为了云南的文坛领袖,他为云南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

“失之东隅,收之桑隅”,杨慎政坛失意,却在文化领域再次大放异彩,也终是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在经历了宦海大起大落后的杨慎,活得越来越通透,故而才有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大彻大悟。

无论是 “惯看秋月春风”的杨慎,还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他们功名前的淡泊与洒脱,他们困苦中的乐观与豁达,曾激励、慰藉过多少在逆境中挣扎、失意的灵魂。千百年来,他们笑对人生、胸怀天下的精神令人景仰。他们大浪中不屈的操守、人性中闪耀的光辉似灯塔使风雨中的迷失者看到了前行的方向,他们是后人心中永不熄灭的光。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许多多值得缅怀、歌咏的仁人志士与英雄豪杰,他们始终坚守初心,一生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正如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都是国之柱石,是华夏民族不屈的脊梁,他们将永载史册,万古流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