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代散文》的头像

《当代散文》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09/11
分享

海阳大秧歌

文/王春华

我的好友常发抖音,其中有一大部分是他们扭海阳大秧歌的视频。因为她从年轻时就酷爱扭秧歌,如今担任海阳市城北善道公益秧歌队扇子队的队长。

刚才翻到她的视频,又被惊艳到了。昨晚排练时除了常规的表演之外,一对父女的表演特别吸睛。他们表演的是货郎和翠花,只见场地中央,一对父女在对扭。父亲“货郎”挑担,两头各挑着一个红色的方箱,扁担也是红色的,扁担肩还缀有红花,显得喜气洋洋,他手里拿一把蓝色带白毛边的扇子,在合适的时候打开呼应;女青年“翠花”黑衣白裤,英姿飒爽,右手持粉扇,左手举黄绸,扭得舞姿妖娆,洒脱靓丽,随着音乐节奏,两人配合默契,上下翻飞,看起来精彩纷呈。虽然寒风呼啸,可他们穿着短袖衫,一个个扭得热气腾腾。路边锻炼的路人纷纷被吸引过来,成了忠实的观众。我本来认为是父亲教的女儿,好友告诉我,弄反了,是女儿教的父亲。差一点没闹个大乌龙。

公益中心的秧歌队是纯公益性质的,他们把自己每一场演出的收入都拿来做公益。他们的行为赋予了大秧歌更美更善的色彩。

海阳大秧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属于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民间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海阳秧歌据《海阳县志》记载有560年的历史,它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

海阳大秧歌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多种民间记忆的综合表演,是一种自娱性艺术形式。给我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的春节大年初三,全市各镇秧歌队齐聚招虎山汇演,我们也闻讯上山,只见观赏的人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我找到一个高处往下看,乐大夫威风八面,小伙子龙腾虎跃,大姑娘小媳妇浓妆艳抹,花枝招展,各个代表队的风格不一,各有特点,看得我眼花缭乱。那天的秧歌汇演从早上持续到中午。可见代表队的参与热情有多高。

每年的祭海活动,必有秧歌表演。在正月十三这天,场地在虎头湾琵琶岛影视基地。那时的祭海在乐大夫的指挥下,鼓点铿锵,多了一份庄严的仪式感。

海阳秧歌源于汉,创于明,兴于大嵩卫城(今凤城),即清朝中期雍正十三年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海阳旧县城凤城,依山傍水,海运方便,是当时海阳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势必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说明秧歌当时已成为庆贺节日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

海阳秧歌表演形式独特,其内容十分丰富,表现打鱼狩猎、农田耕作、大夫行医、货郎卖货、箍漏锔缸、艺人卖艺,还有扮演戏剧佳话、民间故事,粉墨浓妆,锣鼓伴奏,列成长队,踏拍欢舞,串街走巷。表演形式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主要表现欢乐和激昂的情绪(大地开花、大走阵)等;小场子是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箍漏与王大娘,货郎与翠花等)质朴优美,耍逗有致,情趣盎然,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海阳大秧歌队伍结构严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其次是乐队,随后是舞队。舞队有各类角色几十人。秧歌队常用阵式有“二龙吐须”、“八卦斗”、“龙摆尾”、“龙盘尾”、“二龙绞柱”、“三鱼争头”、“众星捧月”等。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性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

乐大夫是舞队的指挥,反穿皮袄,左手抱伞,右手执甩子,是秧歌队的灵魂人物。2018年年底,我观看了由海阳籍导演李京刚参与制作的院线电影,那是在海阳百货大楼影院放映厅首映,里面的主角就是一名乐大夫,他最终因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以胜利者的姿态“活着去了天堂”。荣幸的是,电影放映后,我也沾朋友的光,跟年轻有为的李导演一起拍照留影,保留至今。

2015年,以海阳大秧歌为切入点的热血抗战传奇剧《大秧歌》正式播出,全剧79集,该剧由郭靖宇、柏杉执导,杨志刚、杨紫、王奎荣、刘芊含领衔主演。当时相当热播,相信不少人看过。

海阳大秧歌被多个舞蹈学院列为民间舞蹈必修课程。这些年来,屡次参加多项比赛均获得大奖,逐步走向全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2006年5月,海阳大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11月,海阳大秧歌获评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

星辰总在闪耀,血脉代代相传,海阳大秧歌让人如此眷恋。乡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出璀璨的价值,代代发扬光大,辈辈传承不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