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代散文》的头像

《当代散文》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09/25
分享

中山路上的烟火

文/藏润龙

“一二一,上街里,买铅笔,买书包,到了学校考第一。”这是儿时我耳熟能详的一句顺口溜。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山路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在当时被誉为青岛的商业中心。近水楼台先得月。住在中山路附近,中山路是我和小伙伴们常常玩耍的地方。天主教堂,甚至黄岛路三角地附近的大茅房,都留下了我们童年的欢声笑语。

当时,青岛有钱的人经常光顾中山路,有句顺口溜这样形容:“身穿谦祥益,头顶盛锡福,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吃饭春和楼,看病宏仁堂”,这也着实反映出当时中山路在青岛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在儿时我的心里,中山路就是人间烟火。

中山路上有古籍书店、外文书店和新华书店。在鲁海先生的《青岛老街故事》中这样写道,“中山路、胶州路口,原曾有一座国货公司,1938年日本人建了银丁百货店四层大楼,是青岛也是当时华北最大的综合型百货大楼,抗战胜利后改为国货公司。其旁边曾是两家日本商店,抗战胜利后被抢占为正中书局和中国文化服务公司,解放后两店打通成为新华书店,曾是青岛吸引读者最多的书店,后在扩建国货公司时迁址。”

古籍书店,离环球商店不远。虽然只有两个小房间,却是武侠小说最多、最全的书店。古龙、金庸、梁羽生的小说在这里都能买到。我在小学和中学看的武侠小说几乎都是在这里买的,原先在搬家时还有满满的一大啤酒箱子武侠小说,但后来都不知道去哪了。中山路的环球商店是文具最全的商店,如果在这里还买不到合适的文具,在其他商店就很难买到了。当年我考上了重点中学,父亲花了十多元钱给我买了一支英雄牌钢笔。

环球商店的边上有一个院子,院子里有一个修笔的老爷爷,我的钢笔坏了常常到这里修。我还依稀记得那个老爷爷带着老花镜,用缠着胶布的手指把笔杆拆开,小心翼翼用钳子把破损的吸墨管拆下来,再换上一个新的,然后用胶粘牢了,钢笔又获得了新生。有一次去修钢笔,笔修完了,口袋里的三毛钱却不知道掉哪去了。我尴尬地立在那里,无奈之下只能跟修笔爷爷说出了实情,希望下次给他。老爷爷从他的烟袋包里摸出烟斗,用黝黑的手指在烟斗窝里搓上了些烟沫,轻轻地划一根火柴点着,而后重重地吸了几口。几声干咳后,慈祥地对我说,“孩子,好好学习,钱不用给了,回家吧”。

过了一段时间,我去给修笔爷爷还钱,但是他和他的摊位都不在。听别人说,他好多天都没有出摊了。没有还修笔爷爷三毛钱,是我心里一直的痛。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因为多种因素的叠加,中山路渐渐萧条了。除了几个老字号还在支撑着,大多数的商家都搬到了东部、台东和李村。五年前的周末,我和家人曾一起来过中山路,即便是周末,街上的行人门可罗雀。父母情不自禁发出了叹息,似乎是在为往昔的中山路鸣不平。

时过境迁,市南区政府对中山路进行了改造。百盛楼上的3D裸眼大屏,广兴里等里院修缮后再次焕发了生机,中山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色小吃花样繁多,中山路上车水马龙,人气爆棚,成为了网红打卡地,我又看到了往昔中山路上的人间烟火。中山路从繁华到萧条,现在又变得充满了活力,焕发了第二春。更让我自豪的是,水务集团也参与到中山路改造中。

凉风习习,暑热已褪去了大半。我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在靠椅上,记忆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四十多年前,不知不觉中竟酣然入睡。我出生在这个地方,这里是我的根,有我的魂,儿时和小伙伴们在中山路玩耍的场景不断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甚至还闻到了四方路上烤肉的香味。尽管中山路上里院众多,名字我们也记不全,但是我们在这里捉迷藏从来不会迷路。畅游在中山路上,蓝天白云、无忧无虑,我们的心如云朵般轻盈。

鸽哨声划破了寂静的天空,我也醒了。揉揉朦胧的双眼,该回家了。儿时,妈妈此时已经做好了香喷喷的手擀面,正在路口呼唤我回家吃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