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代散文》的头像

《当代散文》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10/09
分享

岳麓山的年轮

文/李希龙

麓山南来,湘江北去。

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海拔300.8米的岳麓山是漫长历史时期长沙城市空间的视觉仰望中心(城市天际线)。如果从天心阁的角度画一条轴线,穿过橘子洲,轴线的另一端就是岳麓山的清风峡峡谷。山中的绝大多数建筑,如岳麓书院、麓山寺、爱晚亭、清风泉、白鹤泉、黄兴墓,都分布在这条山谷之中,与城市的视觉中心相呼应,成为一条从古至今都蔚为壮观的视觉廊道。

岳麓山是南岳衡山72峰之一,南北朝时的《南岳记》提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岳麓山由此得名。岳麓山是儒、释、道文化并存发展的名山,有着深厚的湖湘文化内涵,也留下了众多历史古迹与传奇故事。

1920年,语言学大师赵元任拍下了一张珍贵的长沙全景图。图中仅有300.8米高的岳麓山巍然屹立于城市上空。在河东的城中,抬头皆可见岳麓山。整座城市都笼罩在岳麓山的庇护之下。城市与山的关系一目了然。因此成为长沙几千年来最适合营建精神场所的地理空间。

书院是文化的根脉,树木是城市的年轮。

南方城市,湿润多雨,植被丰富。对于树,人们充满感情。据资料统计,长沙市的古树名木,在地域分布上,以岳麓区的古树名木最多,长沙半城的古树名木挤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河西,当地有“半城古树聚河西,树树春色透芬芳”的美誉。在树株种类上,长沙树种株数最多是的是香樟,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长沙市将香樟确定为长沙市树,有其悠久的植物历史地理背景;居第二位的是枫香,岳麓山古枫香群落,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株数最多的古枫香群落。每届深秋,岳麓红枫,层林尽染,闻名全国,有其雄厚的自然实力背景。古香樟、古枫香群落,构成岳麓的主体景观。寂寞的风掠过岳麓山间,古樟和枫林簌簌有声,合奏出一部雄浑的天籁之音。

早秋的长沙终于迎来些许凉意。沿着曲折的山路独行,到达古麓山寺附近。未进入山寺,先看到两株几人不能合抱的大树,矗立在山寺门外。这两棵古树,管护责任单位均为湖南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麓山景区管理处。一棵是苍劲朴茂的樟树,古树名木保护牌清楚地标记着古树的名称、编号、拉丁文学名、科属,树龄“726年”,保护级别“国家一级”,认养人为“回向一切众生”;另一棵是挺拔秀美的枫香树,古树名木保护牌同样清楚地标记着古树的名称、编号、拉丁文学名、科属,树龄“146年”,保护级别“国家三级”,认养人为“杨军全家”。

麓山寺,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为竺法崇所建;自此湖南始有佛寺,山门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印证了悠久的历史文脉传承。麓山寺从晋至唐四百多年间,高僧大德辈出,至中唐时期达到鼎盛。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称:“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麓山寺碑》即刻于此际。这一处寺院,就承载了唐代两个顶级书法大家的碑刻印痕。一处是远古的观音阁,佛堂门楣上的“观音阁”三个字险峻峭拔,为初唐书法家欧阳询手迹。观音阁前的两株罗汉松,相传为六朝遗物,距今1700多年,是我国现存古罗汉松中的“老寿星”之一。清乾隆时其一为风雨所摧,另一则安然挺拔。后为僧人补植。张九镒有诗载其事,诗云:“翻云覆雨插云霄,百尺森然独锯尊。

共说六朝留古迹,已非双树立僧门。虎芩堂护虬髯影,鹤共泉空蜕骨痕。倚石坐看偏缺一,眼前灰劫竞谁论。”这两棵古松,“虬枝交错、呼风唤雨”,大者如师兄苍古奇崛,颇似晋室遗老,经历严霜烈日,犹存旺盛生机;小者如师弟风雅俊秀,好像明清少年,尚志大树参天,依然傲视苍穹。另一处是久负盛名的麓山寺碑。古麓山寺名传后世,还要感谢中唐书法家李北海以及那一方麓山寺碑。《麓山寺碑》亦称《岳麓寺碑》,李邕撰文并书,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立。《麓山寺碑》是李邕行楷书的代表作。内容叙述自晋太始年间建麓山寺至唐开元立碑时,寺的兴废修葺和历届禅师宣扬佛法的经过,还描写了岳麓风光。李邕一生书写过的众多碑铭,以麓山寺碑最为精美,该碑笔力凝重雄健,结体纵横相宜,笔法刚柔并施,章法参差错落,行云流水,气势纵横,如五岳之不可撼。因其文采、书法、雕刻都极美,又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称《北海三绝碑》。

出麓山寺向东南一路穿行,经过半山亭,进入清风峡。清风峡系爱晚亭至麓山寺的谷地。这里风景清幽,满谷古枫紫翠,云烟载目,暑热天气,于林中漫步,清风徐至,涤荡心扉。岳麓山古枫香多数生长在爱晚亭附近的清风峡至半山亭,蒋翊武墓直达麓山寺以下的山地褶皱带中。漫步在古树荫棚里,仿佛在树洞中穿行,大有登泰山至中天门后坡“快活三里”的佳妙圣境。南宋岳麓书院主教张栻有《清风峡》诗:“扶疏古木矗危梯,开始如今几摄提。

还有石桥容客坐,仰看兰若与云齐。风生阴壑方鸣籁,日烈尘寰正望霓。从此上山君努力,瘦藤今日得同携。”石濑为清风峡中一处景观。此处因山泉自上泻流而来,飞泉触石,铮铮有声,故名。《岳麓书院志》载:石濑,即流水戏到山石而形成的激流。原出《楚辞、九章、湘君》:“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宋张南轩有《石濑》诗:“流泉自清泻,触石长短鸣。穷年竹根底,和我读书声。”可见,岳麓山,天然就是读书研学的佳境妙处。

走百数步,至清风泉。清风泉水流淙淙,甘冽如醴。峰回路转,山溪中赫然显现长沙会战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指挥所旧址。旧址始建于1941年,是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为抗击日本侵略军而设立的临时指挥机关驻地。1941年12月,日本侵略军发动了第三次进犯长沙的战争。12月30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便于就近指挥督战,将指挥部从长沙城内的二里牌迁至岳麓山,并在此设立临时指挥所,取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重大胜利。巍然岳麓山,响鼓岭长沙会战纪念碑,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第四军抗敌阵亡将士公墓,印证着湖湘志士同仇敌忾、抵御外辱、英勇战斗、流血牺牲的凛然风骨。湘江的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岳麓山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又何尝不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呢?

从清风泉,到达爱晚亭,中间经过“放鹤亭”。放鹤亭清秀苍古,内置有“二南石刻”。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岳麓书院学监程颂万修葺爱晚亭完工时,专刻南宋岳麓书院山长张栻(号南轩)《清风峡诗》和清代湖南学政钱沣(号南园)《九日岳麓山诗》于亭内方石上,并题铭。“二南”是指南宋岳麓书院主教张南轩(张栻)和清乾隆湖南学政钱南园(钱沣)。碑文中的“罗鸿卢”,即爱晚亭的修建者罗典。乾隆年间,罗典主讲岳麓书院,暇日在此栽花驯鹤,颐养性情,故清末岳麓书院学监程颂万特书“放鹤”。

夕阳拂照下的爱晚亭,游人如织。爱晚亭位于岳麓山东侧清风峡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据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更名爱晚亭。爱晚亭八柱重檐,顶部覆盖绿色琉璃瓦,攒尖宝顶,内柱为红色木柱,外柱为花岗石方柱,天花彩绘藻井,蔚为壮观。1913年至1918年间,毛泽东在长沙省立第一师范求学,常与同学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常在此聚会、读书、探讨革命真理,携游爱晚亭。该亭抗日战争时期被毁,1952年,爱晚亭重建,时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题写“爱晚亭”三字,并制成红底鎏金匾额。1956年,爱晚亭再修,上刻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诗句。亭正面石柱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山径”“峡云”,呼应“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切合山形地貌。“晚红”“深翠”应时绘色,熠熠生辉。“舒”“滴”生动传神,境界全出。“白鹤双归”衬托爱晚亭及周围环境的幽雅,描绘人鹤相期的祥和景象。爱晚亭的特色植物是红枫,红枫的叶型优美,颜色鲜艳,枝序整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树形美观。适逢岳麓山的秋季,纷纷落落的红枫点缀在墨绿的岳麓山山,颇有一种独特的风味。同时,枫叶的红火,也表达了书院对学子仕途的憧憬之情。

爱晚亭的南面,就是闻名遐迩的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悬挂着“千年学府”牌匾的头门,是许多年轻人的拍照打卡点。几年前的秋雨中,总书记正是站在这里,鼓励广大青年学子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岳麓书院大门牌匾两旁,悬挂着雄视天下的一副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岳麓书院其古代传统的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岳麓书院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踏着石板路,在满院苍翠中漫步,穿过赫曦台走过两道门,就是朱张会讲的讲堂。讲堂檐前,白底黑字的“实事求是”牌匾非常醒目。堂前左右对称,栽植着两棵古树,一棵是皂角树,一棵是枫香树,夕阳的余晖穿过重重叶层,将树木的影子斑驳地洒在地面,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赏议。我查看了古树名木的铭牌,清楚地标注着这两棵古树的树龄:“126年”。或许,这是岳麓书院仅存的两位年龄最长的学生,像程门立雪的杨时和游酢一样,静静侍立在讲堂门前,听老师讲读那些关于理学道学的精深要义。总书记曾细细打量过这棵皂角树,询问它的名字,并详细介绍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的来龙去脉。

岳麓书院靠近西门处,一棵820余岁“高龄”的香樟树,在游客的驻足和目光中,随风轻轻摆动着绿叶。据记载,这棵树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1194年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知州,来到岳麓书院后亲手所种,也称“朱子樟”。在高约40米,树干粗约需4个成年人合围的古樟树下,游客显得十分矮小。清同治《岳麓书院续修志》载:“紫阳樟在监院后,相传为朱子所植,盘郁青葱,俞古愈茂,远望之犹蔚然而深秀也。”相传朱熹种下岳麓书院的这棵香樟树,和岳麓书院掌教张栻有关。张栻是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1166年主教岳麓书院,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并称“东南三贤”。朱熹曾两次来到岳麓书院讲学,一次是乾道三年的朱张会讲,一次是绍熙五年的更建书院。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时年37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从福建来到长沙,与张栻在岳麓书院讲学论道,这次会讲两月有余,“四方学者毕至,饮池水立涸”,留下了千古佳话,史称“朱张会讲”;开创了中国书院历史上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后世千年。朱张会讲之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均沿用书院旧址。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今天的岳麓书院不仅是湖南大学的文史哲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湖南省旅游胜地,更是整个长沙市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名片。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感受湖湘文化魅力,滋养道德情操,走好人生道路。

万物有灵,穿越光影。岳麓书院在“朱子樟”的注视下蓬勃发展,已成为海内外著名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中心。走出岳麓书院,不远处,是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和湖南大学幼儿园。820余岁的古樟相伴,蓁蓁学子阅读声和孩童咿呀欢笑在千年学府门前萦绕。

植物生生灭灭,江河川流不息。六朝松、香樟树静静屹立,将湖湘文化历史刻画成厚重的年轮。古树名木犹如睿智的老者,看风云际会,观时代巨变。如今,它已成为一座精神地标,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守护着时代的记忆,与我们的城市和谐共处,见证着城市向上生长的力量。

秋光正好,微风从悠远的湘江深处吹来,使人神清气爽。夕阳西下,岳麓书院廊檐下,爱晚亭边、橘子洲头,游客逸兴遄飞,流连忘返。你听,风中那枝叶摇曳的声音,它正在将新时代岳麓故事细细道来。

作者简介:李希龙,济南市莱芜区人,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地方文化史研究,先后在《莱芜日报》、《莱芜文学》、《莱芜文史》等刊物发表散文作品5万余字。2009年获评广州城市形象表述词征文大赛二等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