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代散文》的头像

《当代散文》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8/19
分享

二十二棵杨槐树

文/犁米

2004年刚来济南时,租居在二七新村,每天早晚两次坐公交到地处经七纬二的单位上班,匆匆忙忙,风雨兼程,无论上班的途中、还是下班回宿舍的路上,对于眼前一晃而过的景物,似是而非,若要问我沿途有哪些显眼的景观,只知大概,却不知道细节,未留下特别深的印象。据说,睡不着觉时,在心里反复地数羊有很好的催眠效果,上下班的途中,坐在公交车上,有时感到无聊,睡觉又怕睡过了头,心里不数羊,便有意无意地数窗外一闪而过的绿化树。一棵、二棵、三棵……数着数着,突然,嘎的一声刹车,将储存在大脑记忆库中的树木棵数,如一边倒的多米诺骨牌全部打乱了。就这样数来数去,从英雄山路的赤霞广场数到天桥南站牌为止,马路两边到底有多少棵绿化树?直到单位搬迁至英雄山脚下的四里村,也从未数清楚。

单位迁址后,宿舍离单位两站路的距离,步行也就10分钟。早晨从英雄山路东侧人行道去上班,下午顺马路西侧回居住宿舍,优哉游哉,闲庭信步,不像原来那样急匆匆地去挤公交车了。有时间、也有心情,放缓脚步欣赏起路途中的风景来……马路上,手拎时令蔬菜、赶早市归家的市民;站牌下,引颈远眺、焦急等待公交车的上班族;广场上,抬腿撩剑、轻舒猿腰,随着音乐缓缓起舞的健身老者,街巷市井、嘈杂喧闹、袅绕缤纷、至繁至简,城市的灵魂,人间的烟火,入眼过滤,皆是动漫风景。

墩实叶茂、司空见惯的法桐,久而久之,便给人造成视觉观赏上的疲劳,万绿丛中一点红,才能吸引行人的目光。出济南战役纪念馆西门右拐、沿英雄山路北行,便看到人行匝道中,有一排树皮皲裂、老态龙钟的洋槐树,有的树皮腐朽,灰白色的木质向外袒露着,犹如一个壮汉在受到委屈、遭到谴责,百口难辩,情急之下,一把撕去外衣,拍着胸口、触摸着心跳,证明自己的清白。老槐树枝干如铁,既无垂柳长发飘逸、玉树临风般的柔姿,也没有法桐树那枝干疏朗、丰满俊逸的墩厚形象。身居闹市,不卑不亢,无欲则刚,一年四季活出了自己的模样。

春天,它们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待那些妖冶艳俗的迎春、杏花、桃花谢幕之后,它们才满血复活,奉献一树洁白的繁花,为行人送出阵阵的槐香;夏天,不与法桐争功,虽然没有法桐树佛手般的叶掌,为人送去一片绿荫,但是,它们不婆娑溢滥,望空而生,用长满槐针、充满阳刚之气的枝丫,承接风暴雷电地击搓,让树下之树免受霹雳神火的烤灼;秋天,一串串卵形金黄色的槐叶,如同缀满元宝的圣诞树,平安吉祥,枝枝丫丫都透着富贵之气;冬天,白雪皑皑,铁黑绷直、干瘦嶙峋的槐枝,为单调枯燥的天空增添了艺术感,犹如一幅浓、淡、干、湿、长、短、宽、狭、轻、重、疏、密、集多种绘画技巧于一体的水墨画,变化多端、张力满满,悬挂天地之间,装扮着城市的门楣。

记得第一次数此排洋槐树时是25棵,第二次数时是23棵,为获取准确的数字,在路人迷惑不解的眼光中,第三次从第一棵树数起,并用手摸一下,作为数过之后的记号。当数到第17棵时,一棵似槐非槐夹杂在其中,经仔细辨认,原是一棵披着槐树马甲的黑槐树滥竽充数,蒙蔽了我的眼光,将它算入了树木的数字中。

洋槐树又称作为刺槐,原产于北美洲地区。据记载,它是18世纪40年代时传入我国的,距离现在不足300年。但是,从那棵一搂多粗的老槐树腰身来看,树龄起码也有七十年的时间了。如果倒推70年,正好是济南战役结束之后。解放济南期间,四里山上下的树木被日伪和国民党兵砍伐得一干二净,修建了宿舍和防御工事,致使原本郁郁葱葱的山岭,变成了不见树木和绿色的荒山。1956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倡议后,济南人民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现在看到山上苍松翠柏成林,山下各种树木郁郁葱葱,满眼青翠,这都是解放初期绿化种植后的结果。

当初,政府在建设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塔、英雄山广场时,可见这些槐树就已经栽植于此了。当然,也不排除在修建英雄山广场或者是英雄山路时,这些洋槐树是从其他地方移植来的。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是移植的话,为什么是22棵,而不是32棵?为什么单在一边栽植,而不是两边同时栽植?看来,既然保留这些洋槐树就有保留的目的和意义,没必要探根寻源和纠结不下。

英雄山也叫四里山,其距离老济南内城的南门大约有四华里,故得其名。同时,它还叫赤霞山。每年秋天一到,满山的黄栌树由青变黄、由黄变红,直至红霞满山,美其名曰赤霞山。

1968年10月,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塔”竣工。自此之后,四里山便正式更名为英雄山。同时更名的还有英雄山路、原英雄山人民公社、英雄山大队和英雄山小学。1970年之后,“老济南”人开始习惯称呼四里山为英雄山。

赤霞岭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打卡地,闲人居士向往的世外桃源。清初诗人王苹,晚年回归故里济南后,便住在赤霞岭的庄园里,过着与世无争、桃李春风般的诗意生活。他在《秋居赤霞山庄感咏》中写道:

柴门寂寂夕阳横,满地蓼花野水明。

黄叶下时牛背晚,青山缺处酒人行。

因循丙舍身将隐,料理丁年志未成。

搔首西风终濩落,不知何日始躬耕。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我赤霞山庄的柴门已经许久没人推动了,夕阳的余晖横撒在门上,照着地上盛开的蓼花,也照亮了庄园外的水渠;黄叶凋零,看着归来的牛背,始觉天色已晚,远处青山层峦叠嶂,山间里有人背着酒赶路;人老了,找处能容身的居所,然后慢慢老去,做一些年轻时未完成的事情;在西风里用手摸摸头,终感自身的无用,哎,不知道明年什么时候再下地干活。

每天无论晨昏,庭前有花草可观,竹林阴蔽,室内有清琴可调,有美酒可饮,闲适之情与山中之景、饮酒之乐结合融合。向来孤独、不太合群的王苹,虽然在赤霞岭的山庄中,感到了暂时的悠然与清闲。但是,也让他深深地感到了即将老去的孤独与无奈。

修建于1998年9月的赤霞广场,竖立着毛泽东主席全身石刻塑像。塑像高12.26米,是赤霞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赤霞广场北临便是占地11000平方米的留春园,园西则那排南北向的22棵洋槐树是它的藩篱和卫士,园内花木丰富,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沿着弯弯的石子路,走到幽静处建有一处荷花池,每到夏季,池内荷花竞相开放。夜晚,微风徐徐,荷香阵阵,漫步于荷花池边,让人仿佛进入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中,所描写的意境。荷花池边,岳母刺字的雕塑下,在洋槐树冠的遮蔽中,三五棋友,设马布相,谈楚论汉,胸有成竹,退守自如,杀得不亦说乎。

英雄山下,英雄赞歌绵延不绝。槐树有情,伴英灵与天不老,在人间万古长青,其威武不屈的身姿,令人肃然起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