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到书店闲逛,发现书店的书架顶端插满了假书。这假书就是用塑料作材料,通过加工做成书的样子,专门用来装饰用的。
心想,这书店专门是卖书的场所,怎么会用假书来代替真书呢?真是第一次所见。
环视周围,我找了些许理由,为店主作一开脱。
一是店面太大,书要装满成本太高。却也如是,此店足有四五百平方米,要装满各类品种新书需要大量资金,而现在的书又比较贵。加上店主又摊大求全,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哲学、美术、书法、少儿等一应具全,与综合性的新华书店差不多。这对于一个个体书店来讲,是有些难度的。我看了一下架上的书,大部分架子还没有插满,大都松散的摆放着数本书而已。
二是本不为卖书,书本身就是一个附产品。现在的书店不纯粹卖书,这是一种经营方式创新,同时也是实体书店无奈之举,我赞赏如中国书店、上海古籍书店、天津古籍书店,这样一些仍保持书店本性的纯粹性书店,除了书别无杂物。但是,书店经营一些别的产品,作为书店运行补充,最终让实体书店存活并发展起来,我更是赞赏他们为文化而贡献的精神。比如很多民营书店经营起儿童玩具、工艺美术品、茶座、饮品、小吃等。此店也是如此,用了大量空间来作书店的附加值经营。或者说,他们经营的主体不是书,而是别种经营,只不过错用书店的文气罢了。
三是没有经营书店的底气,而是试探性的发展。此店所在位置属于重庆城市次核心,虽是新开的传统街区,但终因市场还在培育,如果一次性投入太大,会不会发展得起来,真还是后话。再加上实体书店在网络书店的冲击下本没有回暖,仍在文化热情者的一厢情愿中支撑。此店的店主可能是一个文化人,或者是一群众文化爱好者,否则也不会如此笃行。我看了一下来往的顾客,也没有多少人买着书回去,好在有不少孩子,那些不怎么读书的家长为孩子们买了不少的书。儿童书区的人流到也相对大些。
这样的分析开脱了不少我对此店的不满,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用假书来填充书店,代替真书。在读书人看来,却也有辱斯文的歉疑。如果真要开书店,或者多一些别的经营,道也不妨。实事求是,合理布置,科学经营,该是很好的事。
但是,对于假书我总是讨厌的。第一次见到假书,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其中有个展厅装饰了成千上万的假书,以示这个世界多么文明,当时看了挺震撼的,一是他的创意,二是他的规模。后来,再见假书,大多在有规模的茶楼、中国传统式的酒店或者餐厅,在某个大户人家的客厅也见过假书。我理解,中国人是讲文化的,似乎只要有点文化,你就会提高一些地位。茶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有档次有规模的茶楼如果没有几本书,那怎么还算有文化呢,所以,便生出了要用几本假书来装饰的创意。却也如是,在茶楼的显要位置放几本假书,确实也增加了些许文气,人一走进这茶楼就有一种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空间的感觉,客人舒心,生意也会更加红火。只不过,如果不要这些假书,不要这些印着外文的假书,而放置一点真书,甚至一点线装真书,会是怎么样呢。如果茶客真的兴趣了,翻翻这书,吸收点文化,岂不比空无文字的假书,空壳斯文的假书好么?
中国传统式的酒店也是这样,中式风格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其色彩,其雕刻,其布局,让人心生静意。再搁置几本真书,或者不要厚、不要多、不要长文大著,让客人心闲的时候,或者等待朋友的时候翻阅一下,散散心,调调情,有何不可。而非要用让人生厌的假书,既不能带来愉悦,又不能带来知识,何必多次一举呢。
再有,某些大户人家,本身没有文化,用假书装着有文化,更是自讽自己。自古以来,大户人家都是有文化的,都是靠着读书发家的。俗话说,天下万般事,唯有读书高。这是古人的追求,也是成家立业的基本。但是,现在社会却不一样,多元发展,不读书、少读书仍可以成“大事”,至少可以发家,或者成为大户人家。但是,一旦他们真的成了大户人家,却想起真还是要有点文化才对,故此,便有了假书在他们客厅林立的存在。如此斯文者,岂不悲乎!
假书还让我生厌,是他更胜于盗版书。二十多年前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盗版书,我们这些穷读书的千防万防就怕买到盗版书。钱本来就挣之不易,如果倾心于一本书,结果买了一本盗版书,其情可想而知。对于读书人来讲,买书不仅要讲内容,更要讲版本,如果封面印着某某权威出版社的名字,并且很信誉这个出版社,结果买来一看是盗版,不仅有失初衷,更有被骗的感觉。读书人是心底干净的,一个骗字可曾了得。一次,我在一个旧书推,买了一本余秋雨的《行者无疆》。心想,这是一本旧书,而且是别人读过的旧书,上面还划了一些道道,有一些眉批,应该不会是盗版的吧。但是,回家细看,扉页上却写作如许的字:我讨厌盗版书,结果还是买了一本盗版本,把它卖了算了。下面还落有书主的名字。真是让我啼笑皆非。
假书与盗版书最大的区别,至少盗版书还有一些文字,最多不过版权问题、错漏问题、印刷质量问题,但不至于如假书,假得大腹便便,空无一字。
盗版书欺文,而假书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