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羽的头像

一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4/13
分享

感受世外桃源

凡是读过《桃花源记》的人大都向往桃花源,因为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又“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好一派和谐景象!

借助外出学习之机,得以一睹世外桃源,尽管此“桃源”非彼“桃源”。

汽车从千年瓷都——景德镇往东开去,在海拔七、八百米的山腰间盘旋。饱受颠簸,正半睡半醒之间,耳边忽然传来了“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虽然没有乐曲伴奏,但清脆悦耳的歌声就像清醒剂,把朦朦胧胧的游客唤醒。睁开眼一看,顿觉眼睛一亮:连绵起伏的群山,峰恋叠翠,密匝匝、绿油油的树叶青苍欲滴,轻风拂过,绿浪起伏,涛声阵阵;蜿蜒的盘山公路边,溪水淙淙,清澈见底,青翠的山峰、律动的树枝和婆娑的树叶倒映在水底,更显得婀娜多姿,媚态万千。导游告诉我们,这就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小小竹排江中游”的实景。

原来我们已经进入了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有当今世外桃源之称的婺源境内了。沿着婺源至黄山屯溪的公路北行,只见公路两旁山峦起伏,公路一侧山坡呈畦脊状排列,象潮汕地区种甘薯整成的畦,上面种满婺源名产——绿茶。畦底基宽不出百米,“畦”与“畦”之间形成自然的小坑,坑底被当地人整成梯田,种上农作物。正值油菜花盛开季节,间有黄橙橙的油菜花,与一畦畦的绿茶相映称,也是饶有兴趣的一景。

结团出行最大的弊端可能要数人在旅途,身不由已了。由着导游说东道西,任其领着走南闯北,这必然使你没有多少自由的空间。偶尔给你几十分钟“自由”,也往往顾得此景失彼景,因为旅行社是靠压缩旅程、压缩景点、压缩时间赚钱的,可以称是一种别样的“压缩机”。不过,这也难怪,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生存、为了效益,不得不使尽浑身解数,各显神通,更何况导游自有绝妙招数。我们在慨叹黄花看不足时,她许诺带我们到一处遍地黄花的好去处。汽车在大约距婺源县城紫阳镇9公里处向右一拐,进入了一个叫“李坑”的村庄。村的出入口并不宽,左右两边都是绿树遮盖的山坡,左边设置小停车场和购票通廊。从通廊进去,是一个宽阔的山坳,两侧山坡呈“倒八字型”迅速叉开,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沃野平畴间,满眼是绿,绿的山、绿的树、绿的田野、绿的溪流,连山脚那边的小径也都是绿的。天空浓云密布,下着毛毛雨。虽然没有风,空气却显得格外清新,比都市里种满植物的公园的清晨更清新。此时最好的事儿莫过于做几个深呼吸,湿润的氧气直入肺腑、沁人心脾,顿觉精神十倍。现代推介绿色旅游景点有“天然氧吧”的说法,我想这里不就是“天然氧吧”吗?

因为有雨,又在山坳,雾气很重,能见度很低。雾气在不断地升腾,加厚了云层,加大了云块。偶然一阵微风,云挟着雾,雾裹着云,扑面而来。眼前的风景,一会时清晰一点,一会儿朦胧一点。清晰时,青山如黛,绿草如茵;朦胧时,古树如花,新柳依依,山、水、田、树,浑然一体,绿男红女穿行在烟雾笼罩的小径上,俨然电影或电视剧里的仙境。真是世外桃源!

我不知道丽日蓝天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伟岸俊秀,只知道李健吾笔下的雨中泰山令人神往;我不知晴空万里时的李坑是怎样的风姿绰约,只知道雨雾中的李坑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把我们每个“钉子”紧紧地吸住了。这,也许是天道酬勤!上苍眷顾着我们,“选择”这最佳的时刻才把中国最美的乡村送到我们眼前。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因为迷恋眼前的景色,忙于拍照,掉队是自然的事。等到导游的喉咙快要发烧的时候,我们几个“痴狂者”再也无暇顾及什么北宋中书舍人李侃捐建的“中书桥”,更无心细观那把守李坑村第二重水口的“文昌阁”和“关帝庙”了。匆匆走过“李坑”牌坊,赶上导游及同伴,迎面而来的便是广袤的油菜花地了。整齐划一的油菜花在雨与雾交织而成的“网”下望不到边缘。隐约间,青山为托,这真是一幅难得的天然画图!几个“花痴”摹仿毛泽东主席的《咏梅》,拍了一张“咏黄花”,同样起到“她在丛中笑”的效果。较有艺术细胞的小黄大概学过摄影 ,很懂得取景,也恰巧有同伴带着红伞,拍下一张《黄花·红伞·丽人》。这万黄丛中一点红的巧妙配合,虽然是应景之作,却是匠心独到。小黄这张照片让我更肯定我以前的观点:赏景必须用心,不要仅仅用眼。用心赏景景如画,用眼看景景无奇。摄影如此,写文章也如此,生活更是如此,善于欣赏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其实,说到欣赏,李坑人的眼界是很高的。这可以从几个方面得到证实:累世的官宦,辈出的学者名人,传载经史的著述等,都可略见一斑。最为关键的,恐怕以前被人忽略的一点是,崇信“风水”,而且,历史上李坑曾出了几位风水大师。“风水、风水,藏风、得水”,这是风水学的入门常识。李坑群山环抱,一门出入,可真是藏得住风;全村沿着“丫”型溪流依山傍水建筑,而且自村中心至村口共设了三道水口,是名符其实的“得水”。在风水大师看来,水是主财的,守住一溪福水,便保住一方财气。李坑人对水的考究可说是周密细致的,除了分别由山神、菩萨、祖宗保护的三道水口外,还在外水口至内水口之间的河溪上筑起了“五碣”,架起了“五桥”,建起了“五碓”,以达到堵、拦住财气不使外泄的目的。

中国人笃信风水学是源远流长的,可追溯到道教的鼻祖李耳。他可是最早的风水大师。但是,在中国文化史上,“风水”一词曾经是讳莫如深的,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恐怕也还不便那么无所顾忌地讨论这个话题。如果换一个名词,叫“环境学”,那就可以任你谈天说地、议东论西了,因为这是西方的时尚说法,而且从字眼上看,似乎现代了点。

李坑人的居住环境可谓世间绝无仅有。多少文人墨客在形容江南美景时总会想到、写到“小桥、流水、人家”。

发源于双峰尖山,在北面的龙山和南边的小孤山形成的山谷中,一条小溪由东向西,穿过李坑村,村民的房子林立在溪的两边。小溪架着许多小桥,大约40座。小桥虽然小(长不过5米,宽不过2米),却是千姿百态,风格各异。有建于明朝,历经250多年的石拱桥——通济桥,有由两条石板拼成的简易石桥,有“现代化”的混凝土桥,还有最为原始的独木小桥。桥下,溪流清如明镜,倒映着小溪两边的粉墙黛瓦、绿柳紫薇。这种景致,不知要让多少丹青妙手磨秃他心爱的狼毫、獾毫。溪流中,几层石碣把溪水分成若干个区间,一方面使水面相对平静,另方面又提高水位落差,形成几个人间小瀑布。水位高时,哗啦啦,引吭高歌;水位低时,铿锵锵 ,低吟浅唱。这声音,倘若聂耳、洗星海听过,不知又要写出多少惊世的绝唱 。通济桥边,紧挨着的茶楼依着小溪建筑,雕栏画栋,飞檐翘角。凭栏眺望,溪底舟筏红、黄相间,荡漾在宁静的水面上,男女青年荡舟嘻戏,激起涟漪阵阵。从他们写满喜悦的脸上可以看出,青年人心中的涟漪正与溪水的涟漪同步荡开。此时,把盏临风,感慨万千。这情景,倘若范仲淹看过,恐怕最脍炙人口的名句不会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了。

凡是旅游景点,都有当地人在做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生意,李坑也一样。与别处不同的有二点:其一,李坑人做生意都没有建造现代的商铺,而是利用自家临参观线路的古民居。这些古民居保留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翘首昂立的马头墙和栩栩如生的砖雕、石雕、木雕装饰,体现古徽州徽派建筑特色。在这样一个富于深厚文化底蕴的“商店”购买古玩、字画、木雕工艺品、龙尾砚等,真让人感到宾至如归。其二,都说“无商不奸”。一般的生意人都巴不得你买他们的东西,尤其是旅游点。有的甚至设“陷阱”,引你上“钩”,然后乘机宰你一顿 ,非要把你的荷包掏空。李坑人却不是这样,游客问这问那,他(她)一一答疑;游客看东览西;他(她)帮你解释;任你讨价还价,不管你买与不买,从没刁难的意思,而是和颜悦色,礼貌地说一声“欢迎下次光临”。

我虽然没有游遍名山大川,访遍古风胜迹的福份,但毕竟走过一些景点。在游过的所有景点中,像李坑这样民风淳朴,与游客为善的,还是没有见过。究其原因,应该与李坑的文化氛围直接关联。当地导游介绍,自宋代丁丑年(1037年)至清朝,李坑共出了19名文武进士(其中一名武状元)、各类官员53人,著述40部。不愧为“状元进士之地,奇人异士之乡”。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所谓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李坑村历史上的文功武绩,应是得益于这里的丽山秀水,得益于这江南独有的“小桥、流水、人家”。

翻开李坑的典籍,从牌坊、忠观阁、正义祠、文昌阁、关帝庙、观青阁、玉皇殿、淘金亭、申明亭等二十多处名胜古迹,可以追寻李坑人从宋朝到清朝从善崇儒的足迹,也可以从这些坊、阁、亭中感受到,生于“书乡”婺源的李坑人,受大理学家朱熹的影响和儒文化的熏陶,历来注重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只可惜二十多处古迹经历十年浩劫,所剩无几。所幸的是,在这里,以维护封建礼教和秩序、实施封建伦理道德教育,起警策作用,有扬善教化功能的“申明亭”被保存至今。但不知道李坑人在那浩劫岁月要付出多少心血才能把申明亭保存下来。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半天的李坑之行让我明白了婺源之所以能够赢得“中国最美的乡村”这一美誉的因由。尽管代表婺源之美的还有以气势恢宏的官宅著称的理坑、钟灵毓秀的江湾,还有被称为“清代庄园”的延村、思溪,但是导游似乎在吊人胃口,只作象征性、艺术化的介绍,我们只能从“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等诗句中去玩味,去想象。正是这一原因,让我有更多的空间去回味李坑。仔细想来,李坑之美,从某一角度上绝对有资格代表婺源之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