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戏曲理论家、戏剧作家和美食家李渔,对于饮食颇有心得,用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24字可概括。他在《闲情偶寄》的《饮馔部─蕈》中写道:“蕈之为物也,无根无蒂,忽然而生,盖山川草木之气,结而成形者也,然有形而无体。凡物有体者必有渣滓,既无渣滓,是无体也。无体之物,犹未离乎气也。食此物者,犹吸山川草木之气,未有无益于人者也。”“此物素食固佳,伴以少许荤食尤佳,盖蕈之清香有限,而汁之鲜味无穷。”这即兴而发的灵性文字,将野生菌这一美食书写得淋漓尽致,有一种想品尝而又飘飘欲仙的感觉。吃野生菌,吃的就是山川草木的灵气。将野生菌比作味蕾上的童话、舌尖上的盛宴是再恰当不过了。
从初夏日至仲秋,抑或更长的时间里,几声响雷起,几阵雨水过,南华的座座青山经雨水一滋润,在茂密纷披的绿色植被的缝隙间,在爬满绿茸茸玉质光的大地肌肤上,长出树状、伞状、花状、喇叭状、彩云状的野生菌。
还有这些饱吸了山川草木灵气的菌子,都有一个优美的名字,鸡枞菌、干巴菌、牛肝菌、鸡油菌、青头菌、块菌、红菇、白参、羊肚菌、虎掌菌、奶浆菌、见手青、大红菌、黄菌、木耳、九月菇等等,听听这名儿,鲜、香、嫩、滑,极富韵味,给人一尝为快的诱惑。
明代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充任经筵讲官的杨慎,即杨升庵在途经南华时,是这样形容鸡枞的:“鸡以形言枞者,飞而敛足之貌。”明代提学张佳印过南华英武关时,曾即兴赋诗一首:“晓渡英武关,石径云中立。山鸠高村鸣,雷雨转呼吸。平畴响流泉,紫芝行可拾。兹亡况恒肠,欢声动蓑笠。”这首题为《英武关雨行》的诗,生动地记述了菌季时南华到处伸手可得的野生菌和盈满了生机、欢乐的山坡、田野。清朝福建籍著名军旅作家黄大琮在宣统元春正月在镇南(今南华)写下了《镇南杂咏》:“鸡枞上市共尝鲜,芳烈何如两种菌。食谱试评风味美,栗窝虎掌尽山珍。”光绪年间,来镇南(今南华)龙川书院讲学近三年的姚州举人甘仲贤,曾在诗中盛赞南华的野生菌美食。《鸡和十咏》:“设馔鸡和地,骈罗野味丰。撑肠容虎掌,果腹爱鸡枞。栗蕈香堪采,荷囊豆亦充。山蔬多且旨,底事说秋嵩。”
随着把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融为一体,打造出引人注目“生态美食城”、“野生菌王国”等新型产业文化。南华的野生菌不仅成为可口的美食,还赋予了长久生命力的文化符号。南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探索出了独特的野生菌烹饪方法,积淀了健康向上的野生菌文化和独具特色美食文化。南华因此被第五届世界菌根食用菌大会、中国食用菌协会和中国烹饪协会分别授予“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野生菌美食县”荣誉称号。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菌子飘香时 山珍美味别错过。
在野生菌王国南华品菌,这是在童话的王国里,享受一次国王菌的盛宴,你没有拒绝的理由。
原载《云南日报》(花潮)201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