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天永的头像

李天永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01
分享

李根源亲书南华“郑和故里碑”

李根源一生经历非凡,地位显赫。他是楚雄的姑爷,是郑和故里碑、郑和庙的策划者与实施者。李根源在他《滇西兵要界务图注》写道:“明三保太监郑和,州人也。”同时,在镇南州(今南华县)东西城门连竖两块“郑和故里石碑”,一块“郑和故里摩崖”,并在灵官桥畔建“郑和庙”。

宣统三年农历闰六月初八,李根源及随从历时7个月完成的《滇西兵要界务图》126幅及《滇西兵要界务图注》3卷。这些注释以日记体出现,记录非常详细,已著篇成文,文章师承徐霞客《徐霞客游记》记述方式,实录地貌地质、村舍、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战略攻防,是否可驻军都有记载,重点突出军事布防。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宣统二年十二月,边地云南入冬。李根源奉云贵总督李经羲之命,沿迤西道前往片马交涉边防外交事务,同行的有督队官潘万成、队官辛丞贵、任宗熙、刘礼权、排长王秉钧、聂绅文、何文麟、土州代办景绍武、测绘生蔡勋、杨锡绶等人。一队人马从昆明碧鸡关出发,经老鸦关、炼象关,来到禄丰县城。

李根源有个习惯,身边时常带着各种书籍和石匠,一是核实看到的与史书记载是否相符;二是把一些即将从人们视野中消失的重大历史事件以石碑或摩崖的方式题刻于醒目位置。

此次边关之行,李根源就把《一统志》《云南通志》《永昌府志》《腾越州厅志》《徐霞客游记》《绥缅纪事》《滇行日録》《征缅纪闻》《云南勘界筹边记》等书籍带在身边。

李根源考察完禄丰县城,经广通县城、回登关,便来到楚雄府城。接着便到了镇南。

镇南即今天的南华。李根源随镇南地方官员从巩华门鱼贯而行。

来到镇南,李根源拜访了郭燮熙,围炉叙语,论时政品道艺,交谈甚欢。郭燮熙赠李根源一幅水墨梅花,李根源即兴赋诗一首《宿镇南赠郭理初先生》回赠:南关亭下驻征轮,即向风尘问故人。有道先生真有道,深情赠我一枝春。两人诗画互赠情谊被后人传为佳话。

李根源随后看望了自己的学生潘毓英。潘毓英是镇南州龙川镇中街人,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步兵科毕业。老师教育了学生,学生没有辜负老师的厚望。潘毓英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官至上校团长。

李根源在镇南巡察,走访调研后。做出了几项重大决定:一是撤换不称职的文武官员;二是考证确定了镇南是郑和故里,并写入自己编著的《滇西兵要界务图注》;三是将城西灵官桥旁明代建筑灵官殿毁去神像,重塑郑和像,将灵官殿更名为郑和庙;四是亲书镇南“郑和故里碑”,竖式立轴,以石碑及摩崖形式呈现出来。上款:大中华国四千六百九年十月;正中书:前明开拓南洋各岛之大冒险家三保太监郑和公故里;下款:陆军第二师长节制迤西各属文武官吏西防国民军总统官李根源立石。碑文为李根源亲书,石匠延工所刻。从最后落实的情况看,一二四条落实得非常到位:即时撤换了不称职的文武官员;郑和故里写入《滇西兵要界务图注》中;亲书的镇南“郑和故里碑”,两块石碑分别立于县城东西城门旁,摩崖立于县城西郊石门山石壁之上。唯有第三条做得半途而废,灵官殿神像毁去,在没有李根源亲自督促下,郑和像未立,对后人来说应该说是一桩未完成的憾事。

郭燮熙对李根源题“郑和故里碑”一事有唱和,写下《明三保太监郑和故里碑》:鸡和忽有郑公乡,新矗丰碑孔道旁。一代朱明迁百地,千秋青史拓南洋。马来群岛今谁属,逐鹿中原又几场。记得卓如曾立传,争墩岂待辨昆阳。李根源在南华立郑和故里碑一事郭燮熙是亲历者,作为地方史学家,他没有轻易去迎合,而是客观地记述了此事。但郭燮熙在《镇南县志》中收录了其子郭荫超《明三保太监郑和事略考》一文,说明他对郑和生于昆阳,后被南华郑姓收为养子的说法持肯定态度。

出了来远门,一干人沙桥打午尖。李根源随口就是一首《沙桥》:沙桥古驿乱山崦,小憩征车打午尖。嫩煮鱼羹餐豆饭,香生馋口梦回甜。把沙桥的美食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根源历时半年多,用脚步丈量熟悉的每一寸土地,让人心生诸多感慨。这一趟行程可谓艰难险阻。都说三十而立,此时的李根源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这与他的学识,与他的冒险精神有关。在云南,打通熟悉迤西道至关重要,战略意义非同寻常,这从滇西抗战中得到有力印证。而清政府只采用了下策。这对于深谋远虑和心怀抱负的李根源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但有一点是成功的。那就是《滇西兵要界务图》126幅及《滇西兵要界务图注》3卷最终成为解决中缅边界的有力证据。

在南华立郑和故里碑的前一年,即1910年12月,李根源刻成《明滇南五名臣遗集》《雷尚书残集》,编印《担当遗诗》。镌刻黔宁王沐英及嗣裔列传碑、傅忠壮公(宗龙)碑及故宅碑、孙清愍公传碑;后一年,即1912年,李根源建腾冲明贤崇极祠、刘邓二公祠、顺宁龚彝祠、楚雄杨畏之祠、禄丰王锡衮祠、博南山永国寺、大理大石庵三公祠、大理永昌先贤祠。同时,新创吴井傅友德、沐英、蓝玉三公祠成。

李根源有一首金石诗提到郑和:马哈只儿功最奇/晋王荒碣陷掸夷/摩挲永历窜皇字/王纽玺文空尔思。

诗中所言“马哈只”是郑和的父亲,其碑刻现存晋宁;次句中晋王指李定国,诗作时,李定国墓地陷于英手。诗人双手抚摸永历帝留下的数十通碑刻,面对永历帝的玉玺,复国复土之思,溢于言表。

谁能穿越明朝,拨开迷雾一般的沧桑,还原郑和少年从滇中彝乡南华到南京这段凄厉屈辱的历史,让人感受到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的心灵路程。唯有李根源其人。

                      原载2017年6月4日《云南日报》(云之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