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天永的头像

李天永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13
分享

行走的阳麦

以前我从五顶山归来的时候,走的是南景公路,要跨过礼社江。中途稍显宽敞处停车,远远眺望,一道道宁静黄熟的麦子和村镇,挂在山的半腰。

南华山区多,小麦种植广泛,旧时,小麦成为主食。在漫长的沧桑岁月中,人们根据不同的生活需求,制作出了多种风味独特的麦面食品。

在吃的法则里,依了乡土气息,留在骨子里的灵魂,形成的风味重于一切。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乡愁。

阳麦粑粑外形美观,大小匀称。表皮金黄,柔软又有筋道。是用生长在高寒冷凉地区的小麦,磨成面粉后加工制作而成。做麦粑粑时,我喜欢面里什么都不放,满嘴都是泥土的味道。

这里,让大家听一个阳麦粑粑的传说故事。众所周知,一年里有二十四个节气。在这二十四个节气中有一个叫做霜降节。这个美丽而凄惨的传说正由于此。从前有一家人,婆婆和媳妇常年在家。在霜降节这天,她们就说今天是“双犟”,这是方言,指双方要发生争执,看我们两个谁更犟。婆媳俩约定,如果这天下雨的话就是婆婆赢了,这样就可以吃麦粑粑;如果不下雨的话则媳妇赢,这样媳妇就可以穿花鞋子。在山区山高路陡,少雨干旱,只能种植玉米、小麦、苦荞,没有大米。为了来年小麦有个好收成,婆婆就每天祈求老天爷下大雨,让老百姓有一点粮食吃,而媳妇则不希望下雨,这样她就可以穿花鞋,打扮得漂漂亮亮,有没有吃的她不在乎。婆婆为了当地的老百姓能吃上饱饭,天天跪在房子旁边的一棵龙树下,求老天爷下雨,媳妇认为那是婆婆存心想破坏她的好事,也去庙里烧香拜佛,希望老天不要下雨。天神下凡查情,得知婆婆的善心便下起了雨。而媳妇因为愿望破灭就心生歹念毒死了婆婆。媳妇的恶行遭到了天谴,老天爷为婆婆主持公道,从此每年的霜降节都会下雨,小麦大丰收了,人们也吃上了麦粑粑。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婆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南华县山区就有了吃阳麦粑粑的习俗。

州级非遗传承人马光明边揉面边与我搭话。阳麦种植海拔在一千四百至一千八百米之间,生长期比其他麦种长二十天左右,每亩产量约两百公斤,每年三月份成熟,生长期半年,主要分布在红河源头礼社江两岸,以五顶山产量最多,阳麦种植两千亩左右。打麦子,淘洗麦子,磨面,出面率七成。

用温水把发面(上次留下经过发酵的小面团)化开成浆,利用传统工艺用面发酵,一般揉面的水量适中,初揉水和面充分融合就可以。面团在盒里发酵,冬天六小时,夏天四小时,上面盖一层纱布,保持卫生。二次和面需加小苏打,适量的水,反复搓揉,达到面不沾手,干湿适中,以十公斤为标准,大约搓揉五十分钟即可。在案板上撒上少许阳麦面粉,防止沾手和沾板,然后把面团均匀揪成小团,摆放在面板上称醒面,接着便用手掌均匀地按成饼状大约一公分厚,直径在三十公分或十五公分两种规格。用平底锅柴火加热,让锅达一定温度,再放上粑粑,火候要掌握好,温度不宜过高,火候均匀,烘烤五分钟即可翻面,再接着烘烤四分钟,直到表面金黄,然后把粑粑用手竖直用双手滚动粑粑,烘烤弧面,速度不宜太快,直至焦黄。形体似月,麦香四溢。

拿上等阳麦面和面,加上传统发面发酵。经过发酵,再加小苏打水,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属原生态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还可以根据你想做的大小以及馅心的品种来决定阳麦粑粑的种类,可以烤、蒸、油炸等。口味则根据馅心的不同而不一样,主要用胡麻、苏子、花生、豆米、豆沙等。阳麦粑粑形似一轮明月,寓意家庭团结和睦。掰开纯天然的阳麦粑粑,一股麦子和泥土的清香飘出来,咬一口,唇齿生香,满嘴都是大地的味道。

阳麦粑粑是楚雄州的特色传统美食,曾经是当地各族群众的主要食物,如今,逢年过节都少不了阳麦粑粑。阳麦粑粑作坊五顶山平日有四家。街子天增加到七至八家;红土坡一家。

马光明的家在鱼坝塘,做阳麦粑粑是母亲传给他的。为沿续这一技法,马光明传给李忠华,李忠华传给马琼华,马琼华又传给马光明两个在外工作返乡的女儿。

《行走的麦香》以电视纪录片的形式,走进中央二台后,又走回楚雄、南华电视台。很多人眼睛里泛光,随后又湿润了。

任何技艺与人的付出是密不可分的,难学费事不说,还得借助经年的积累。年轻人闯荡在外,习惯于快餐文化,要亲自抽身下厨去做吃的,端上桌连自己都不想吃。也难怪,机制的食品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生活。

在南华,循古法,记乡愁,阳麦粑粑是首选。用手掰开粑粑,中间加点腐乳抑或豆瓣酱,满嘴炊烟的味道。

原载于2024年05月10日《民族时报》(山茶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