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天永的头像

李天永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19
分享

通衢之道

1

千年时间堆砌,马帮穿行,四季和脚印丈量路魂。故道在松林里老去。

父亲童年的时候,县城有一座牌坊。

石质的门架,有两层楼那么高。名字雄势:亚魁坊。立于老十字街,形成横跨南北、东西通衢样式,由明万历辛卯科乡试第七名的举人黄嘉祚主导建造。建坊用的石料红沙石,石梁、石柱、石脊上插状似石盆的二棵铁树,树花雍容华丽。用石之巨、工艺之佳,与之相邻的地方非常罕见,算得上滇地标志性建筑。

连四道城门都取得响亮,巩华门、文明门、来远门和龙泉门。但都消失在时间的烟尘里。

南华,五十年代的地名,更远一点叫镇南,那是元代的事。再久些,称欠舍。

沿龙川江逆流而上,滇中土地上迁徙跋涉。孙家屯发掘出双耳陶器,这是在修建高速铁路之初发生的事,以此揭开距今4000多年前,南华先祖们的生活场景。那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华先民沿龙川江源头生息。还有后来用脚印踏出的滇洱古道。

一位西堡老人讲,很久很久以前,灵官桥至观音洞这一带,也就是龙川平坝,原来是一片海子,而南华旧时的古城是一艘船,分别由锁水塔、文峰塔、松山塔来稳固船身。三座塔相传是三姐妹,大姐锁水塔,二姐文峰塔,三姐松山塔,而土城之下是空的。听闻古城久攻不破,缘于三塔维系。

群山起伏,峡谷纵横,只有很少的平坝。龙川和沙桥占据交通的主干道,其余乡镇依次分布在南景公路沿线。

我翻阅历史书籍,始于四川成都的蜀身毒道,无论是南道,成都、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永仁、大姚、姚安、南华、祥云、大理、保山、腾冲等线路,从德宏出境;还是西道,成都、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南华、祥云、大理、保山、腾冲、古永、缅甸(掸国)、印度(身毒),都在如今的南华交汇、连接,合二为一,继而向滇西延伸。这条路被后人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参与着中华乃至亚欧文明的进程。不用怀疑,这里是路的眼睛,路的灵魂所在。

与任何一条贸易经济带一样,蜀身毒道也是由若干条道路网组成的,而蜀身毒道中著名的五尺道、灵关道以及博南道从不同地点出发翻越千山共同汇聚到被人们称为“九府通衢”“迤西咽喉”之地,此地处于滇西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就是中原入滇的重要通道,这里就是南华县。

龙川江,旧时称苴水。其实很多事,都是在这条河,河两侧的路,抑或古城里生发出来的。

就拿镇南城中文昌宫、广福寺大殿来说,除开元代建筑,能打动梁思成和林徽因,并为此付出心力的,一定是灵巧的构思和高超的建筑智慧。古建筑已远去,叹息声起。应了那句话,路是岁月的根脉,古建筑是人类的乡愁。据陈志国介绍,清朝晚期,日本建筑史学家伊东忠泰在其清国风土调查中,将亚魁坊作为西行路上的重要见闻载入了其著作。这是我们迄今为止,能够看到的亚魁坊遗留下来的手绘图稿。我曾在纪家村“笠园”巷子里,看到从亚魁坊上支离出,用红沙石凿制的石鼓,旁侧号称小型“西南联大”的“湘鄂联中”旧校址,房屋、水井遗迹尚存,但破损严重。

2

人类历史的拓展,总出乎意料。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返回,向皇帝汇报。中国商人和货物已经先他一步到达了中亚。在今阿富汗北部的大夏,张骞在市场上看到了来自千里之外的四川特产邛竹杖和蜀布。在与商家交谈后,张骞得知在滇越国常有蜀商来往贸易,滇越又与今天称为印度的身毒相去不远,这些中国货物远销大夏必定是经陆路到达的。

汉武帝对张骞发现滇越商道的汇报极为重视,他意识到与西北诸国往来的可能性和与那些地区通商的潜在价值。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从西南到大夏的官道,由官方参与商业贸易,扩大疆土。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命其以成都、宜宾为据点,分头打通前往印度的道路,无奈西南边陲部落林立、百国共处,西汉王朝多次与云南各部族谈判甚至发动战事,历经十余年,也只仅仅打通了从成都到洱海地区的道路。尽管官方使者始终未能超过云南大理至保山一代,但是通过云南各部族及印度作为中介,最终还是打通了与万里之外大夏间的贸易。

这便是历史上的南方丝绸之路,因当时印度名为“身毒”,这条路也被后人称为蜀身毒道。

南华沙桥是龙川江的源头,这个彝人祖先的居所,因“路”而生。五尺古道、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滇缅公路……这些编织文明与历史的经络血脉,无一不为南华县所牵绊。

滇中高原西部和云南“山”字形构造的脊柱部分,是南华的体态。又有龙川江、礼社江二水环流。明朝镇南知州尹为宪用砖和石料建设城池,镇南州城就建造成了船的形状。登高鸟瞰,南华城形似一艘稳航东行的帆船。

历史上的事,攸关南华,交待一下。在我们翻宋蒙(元)战争史时发现,早在700多年以前,一支蒙古军队在忽必烈的率领之下,从六盘山出发,万里奔袭,迂回到南宋的背后,途经南华,灭掉了大理国,大理最终成为元朝的属地,随即在南华境设欠舍千户所。

欠舍是唐代南华的称谓。公元794年,春节刚过,大唐西川节度使韦皋,得到密报,就派遣节度巡官催佐时先期到达大理城,在点苍山的一个神祠里与异牟寻会盟。金秋十月,以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袁滋前往南诏,副使成都少君庞颀,判官催佐时,宣尉使文珍,判官刘幽岩陪同。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向西而行。十九日至楚雄。二十一日过南华境,当地的大小首领百余人,还有上千人的老百姓,在道路两侧送上美酒,列队而拜。同时,祥云方向,云南节度使派来五十人的马队,到南华亲迎特使。二十六日抵达大理城。二十七日,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袁滋一行代表唐王朝为异牟寻举行盛大的册封典礼,赐南诏异牟寻金印银窠,镌刻“贞元册南诏印”。

南华的千年往事,往近处说:有杨升庵用垂柳染绿的苴力铺;有蜿蜒盘旋的抗战血线滇缅公路;有贺龙女儿留下最小红军的凤山传奇;有千张肉、臭豆腐和酸菜鱼组成的沙桥三绝。往远处说:濮夷故国,欠舍旧疆,内分四界,外列三乡。为姚安之屏障,实威楚之关梁。有“九府通衢”的美誉。

“九府”,有两种说法。一为大理国时期的九府,连通大理国时期的善阐府、威楚府、统矢府、会川府、建昌府、腾越府、谋统府、永昌府,以及大理府。一为明代时期的滇西九府,大理府、鹤庆府、蒙化府、丽江府、永宁府、北胜府、永昌府、顺宁府、孟定御夷府。我把两种说法罗列,并不是两种都同意。我倾向于明代的“九府”,源自战乱动荡时期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南华是滇西咽喉,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锁钥之称。公元1285年,元朝在这里设置镇南州,镇南之名才正式出现。1954年镇南县改为南华县。我曾在当地的《楚雄日报》发过一篇《镇南之名释义》。镇:古代的镇最早为军事据点,在边境驻兵戍守称为镇。南:指方向。镇南意取“南中一重镇也”应该是没有任何疑问的。这是官方旧志里对镇南的唯一解释。应当指出,后来出现对镇南的另一种解说,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更名的原因。

3

父亲时常往来天申堂与双甸河之间,天申堂瓦黑井是父亲教书之地,而双甸河代家村是父亲的老家,我的祖父祖母居住在那里。滇缅公路,父亲用脚丈量了二十八年。

沙桥,街子两头的青石板路面及沿街铺台,父亲回家常年歇脚之处。

清晨的沙桥镇,人们净水泼街,忙碌着一些彝族人特有的行为,气氛浓郁。

凤山下的沙桥镇, 因彝族最为重要的节日火把节将至,引来了众多外来游人。面对这些外来者,沙桥这个彝人世代衍息的村落不是今天才学会与之建立关系,这一切,是千年的记忆。

沙桥这个地方一直被称为沙桥驿,自古便是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驿站。

沙桥集镇驻地名为凤山,民国年间称为凤山镇,有“飞凤饮泉呈嘉瑞”之美誉。也是道教的一个节日,民间一直流传凤凰救民的传说,每年农历2月12日赶“火醮会”(又称朝凤会),是沙桥人民最隆重的盛会,那天四方八邻的人们都尽聚沙桥,以祈求新的一年众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沙桥镇,火把节来临的氛围浓厚。与火为伴,随火而舞。

贴着沙桥镇中心的楚大高速,是今天人们从内地前往滇西、滇西北、滇西南的陆路主要干线,还有楚大高速旁边的高速铁路,直指祖国西南大门。这些现代化的交通道路均不例外地沿着当时的迤西古道的走向修建。

这条路,人们已经走了2200年。

苴力铺得记上一笔:此地旧时出售午膳,是一丁字路口,东西通衢,北走姚安。杨慎当年驻足此地打尖,咏柳成诗,成就了一段佳话。

沙桥镇苴力铺,现存的古驿道从村间一直蜿蜒到山腰,人踩马踏的痕迹清晰可见。古驿道用青石铺成,驿道正中一线石块较大,两边略小,中间一线的石块被踏出许多凹槽,最深处可达15 厘米,这便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英武关了。

英武关是目前世界上地势最高、最险的古道之一,古代文人用苴水萦洄、险岭擎天来描述这里。

英武关古驿道是南华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古道,这条古驿道由楚雄吕合驿经仙人谷哨入境,过高峰哨至州前铺,经灵官桥、水盘铺、镇南关至沙桥驿,出沙桥驿后经新铺、苴力铺、英武关到达天申堂,再出洋记冲进入祥云普淜驿,全程140多里。

旧时,南华境内有主要驿道10条,累计长1410里,驿道桥49 座。驿道以东西为大路,南北诸路次之。这些古道雄关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

楚大高速上,至今仍有许多服务区选址在古道的桥驿之上。坐落在南华县龙川江上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灵官桥自古便是古道上重要的交通设施。龙川江水浩浩荡荡,东去千载,江上古柳不见,烟波浩渺亦不可寻。

如今,算得上有点年代的,就剩明代三孔石拱桥了。后来的人,极力恢复,平桥烟柳的景致慢慢重现。

灵官桥上四百多年的日出日落聆听着南方丝绸之路上回荡悠扬的马铃,直到怒江上的炮火打破这平静。

抗日战争武汉会战后,日本被迫在中国战场停止战略攻势,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对外扩张战略重点逐步由北进改为南进,夺取缅甸、法属印度支那等地,切断美、英等国援华国际通道,威胁中国正面抗日战场的中心。

从那一刻起,这条古道化身为滇缅公路,在炮火中魏然屹立。

从一张暗黄的照片中,在滇缅公路天子庙坡顶,三棵松树制成的木料,栽入地下,竖起两面路标,立于雄岭龙箐梁子滇缅公路外侧,下面站着两位露出上半身的美国军人。在路牌上可以清晰看到四行字。大字一行,小字三行:天子庙顶,本路最高点,海拔2600公尺,270公里。从中传递出很多信息,昆明到此的里程,滇缅公路海拔最高点在此,此坡是滇缅公路四大名坡之一。滇缅公路始建于1924年,1935年修通至南华县。南华县境内东起牛凤龙,西至苴力武丫口,全长61公里。南华县参与修建滇缅公路全县累计投入工日615万个,有437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天子庙故事不仅仅是公路中的神话,也留存了许多美军飞虎队的遗迹。

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承载着中华大地连接国际的延续。这张淡黄的照片中显示的天子庙顶,南端是父亲教书的瓦黑井;北端是母亲的老家阿咪期苴。透露一个小秘密码,母亲是父亲的学子。给父亲写下这样的诗句:“年少苦读承师路,岁出桃李满园春;彝家恋情传佳话,儿孙昌达颂耄耋”。同样,也为母亲留下:“天生端庄怀贤良,相夫教子育儿女;亲善勤俭持家业,后世乐赞铭佳人”。

六十年代初,因了天子庙顶海拔高,滇缅公路,也就是320国道改道,这段滇缅公路原样保存了下来。旧时,要坐车,那是一种奢望。偶尔会遇上马车,会从父亲教书的地方瓦黑井拉一车土豆,运到父亲的老家双甸河,用几公斤土豆换一公斤大米。这样,便有机会全程坐上马车。我跟着父亲经历过这样的事。半道,在灵官桥附近,还捡到过一只路中间爬行的乌龟。后来,在上天子庙坡时,水桶里的乌龟无缘无故消失了。

4

元朝末年,中原烽火连绵。边地云南暂时还远离战火。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帝号洪武。元朝最终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而此时的云南,元朝蒙古贵族梁王巴匝拉瓦尔密坐镇昆明,利用盘踞在中庆路(今昆明周围地区)、曲靖路等地的元军残余势力,誓死抵抗明军。滇阳侯马哈只米里金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为了保住自己的遗脉,滇阳侯将马和送走。镇南一带是中原王朝和西洱河地区各部族结合部,是中原王朝试图经营西洱河地区的前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一处时分理想的托孤之地。马哈只米里金秘密派遣心腹前往镇南进行打探。三保到镇南后,不能再叫马和,得改一改姓氏。关于姓氏,郑和的郑字,也有取镇南镇字的谐音,“遂袭其姓”,改名为郑和。

1382年,明朝建立之初,远在昆明一带却还在元朝的梁王控制之下,朱元樟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师30万大军南征云南,在滇池边与梁王大战,梁王一战即溃。为了彻底清除元朝余逆,明朝军队在战后掳掠了一批孩童,其中就有少年郑和。

郑和出生在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曾经跋涉万里,朝觐麦加,未曾想被掳20年后,郑和开始了自己那伟大的航行。

历时28年,七次远航,总航程七万多海里,到达了30多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其航程之远及船队规模之大,为历史罕见。

南华三块郑和故里碑,缘于梁启超和李根源的考证。1911 年,曾出任山西省省长、北洋政府代总理李根源在南华立“郑和故里碑”两块,摩崖石刻一块。“郑和故里摩崖”位于县城西石门山石壁上,幸存的一块石碑几经周折,现立于南华县鹦鹉山公园内。

公元1433年4月郑和逝于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卡特。

大海为每个人带来梦想,如同睡眠带来梦境,他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从此再未回到过龙川江畔。

在中国历史上与南丝绸之路与北丝绸之路并存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是在两千多年前开始了颠覆亚欧文明的行程,但直到一位南华人的船队起航,这条海道更显辉煌。

清康熙镇南州知州陈元准备下乡。早春二月,乍暧还寒,开始出发。这次下乡途中,他想寻一个人,一位身份特殊的太监。书中记名诸太监,应该是朱太监,留驻南华。陈元到了如今的红土坡玉屏庵,想拜访满头白发的朱太监,了解天宝年间的事,只可惜因朱太监外出没有见到。

翻阅夏正寅的哀牢彝雄人物传记,行军从瓦黑井、天子庙到英武关。说明天子庙处在瓦黑井与英武关之间。从姚安到南华,路程就一盏茶的功夫。姚安的旺族多,比如高奣映一族,李根源夫人徐保庄一族。

再讲一段人文历史。清顺治四年,崇祯皇帝的弟弟、桂王朱由榔在西南称帝,年号“永历”。这一年,高奣映出生,这位后来当上了滇中土司,成为一方名人。朱由榔与高奣映的相遇,缘于其父亲。高奣映的父亲被永历帝亲授太仆寺正卿,衔为四品。永历帝西逃,高奣映的父亲举家随往,高奣映的母亲身怀六甲。南华这一带的食宿,由高奣映的父亲打理。许是考虑到身后事,在抵腾越后又举家返回。后来,面容憔悴的永历帝被10余万清朝大军解押回昆明,在镇南沙桥雄岭古驿一侧小庙过夜,无眠的朱由榔,天亮之后,他将走完南明王朝最后的路程。同情永历的南华人民,后来就将这座小庙取名天子庙。

海拔二千六百有余米,驱车直上天子庙之坡;坡头旧有天子庙,不知所祀天子为伊何?或言疑是晚明永历帝,窜缅于此曾经过;后经缅人逮解清杀戮,明室从此无余波。这是郭沫若先生《天子庙坡》中的诗句。1961年9月,郭沫若远涉重洋,对印尼、缅甸进行友好访问归国时,顺道视察滇西,途经海拔 2600 多米的南华县天子庙坡。对此地旧有天子庙,相传明朝桂王朱由榔(永明王,年号永历)逃缅被逮解回国,途中露宿此地,后人于此建庙祀之,“天子庙坡”由此得名。郭沫若先生是个重史重文的性情中人,有感于名坡之险,便举笔抒怀,为后人留下难得的诗章。

今天的灵官桥在雨后格外楚楚动人,行过桥上,抬首眺望征人远行,南华大地在晨曦中若隐若现。垂柳依依,水车轻启,若置身仙境。

1980 年,灵官桥停止汽车通行。古桥得以保护。

也许是南华人对路的痴迷,亦或是一种契合,通往山岭之外的世界对他们而言已经不满足于现状,龙川江这条滋润着南华的河流蜿蜒流淌,到底去向何方?只有经历过,才能触摸到。

南华县城旧时设全省除昆明外,唯一一所省立镇南师范,父亲就在这里读书。课余行走于东门“巩华门”、西门“来远门”。时常抚摸东西门楼旁侧李根源亲题的两块“前明开拓南洋各岛之大冒险家三保太监郑和公故里”石碑;也曾到灵官桥看“郑和庙”。这是李根源为南华留下的历史记忆。

5

距四川成都不过数十公里的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广场上,有一块“古代南方丝绸之路0公里”的石碑。这与南华有关联。在三星堆一号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齿货贝只产于印度洋深海水域,它们是如何来到古蜀人的手中?考古学家沿着南丝绸之路向西寻找,在四川凉山以及云南楚雄、大理、曲靖均发现有同样的出土海贝。

三星堆之所以震惊世界原因之一在于不知其从何而来,不知其是谁之创造。各种假说纷纭而至。其中在外来说中有一支十大对比的结论证明了三星堆文明是彝族先贤的创造。

发源于南华县天子庙坡东侧鱼肚拉蒲藻塘的龙川江,像每一条江河一样滋养着大地生灵并哺育着文明。龙川江源头,是彝族祖先的居所。

传说中,战国后期秦统一中原之前,彝族先人生活的地方在一场洪水过后寸草皆无。彝族先祖阿普笃慕命自己的六个儿子分别带领六支族人往不同的方向开始了漫长的迁徙。 史称“六祖分支”。

彝文献确有六祖分支的记载,原因可能更为复杂。

开奔勒笃表演前,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

南华县最高峰打卦山,山下有一个红土坡镇,依黑么村落坐落在山涧云端,宛若仙境。

农历二月八,正值彝族插花节,依黑么的族人无比庄重的舞起古老的彝族祭祀歌舞,“开奔勒笃。”“开奔”可直译为分支分寨;“勒笃”为起源、来历之意,“开奔勒笃”正是讲述六组分支的故事,一首六祖古歌。千年之后“开奔勒笃”这种祭祀歌舞在大部分彝族地区已经失传,只有依黑么族人们的记忆将我们带回到遥远的过去。

长路漫漫。又想起在父亲在我童年经常讲过的,那些烟火中散去的镇南老字号。这些名字起得非常有文化,非常雅。尤以饮食与中医为甚。商会如:江西会馆、四川会馆、旅省同乡会馆。餐饮如:荣丰园、品香园、古月春、鸿盛大饭店、粤商饭店、长江饭店、新苏饭馆、南园饭店、交通饭店、美园餐厅、粤香饭店、凤山饭店。住宿如:中印旅社、鸿顺旅社、复兴旅社、凤山旅馆。商号如:荣兴祥、恒盛祥、兴顺祥、何香圃、盛昌恒、焕新号、广云祥。园艺如:德轩别业、笠园(旧湘鄂联合中学遗址)。镇南月琴制作如:抱月斋。书店如:叶楚陶开的陶文书店。食品如:祥和酱园。药店如:延生药房、松鹤卢、段定安药房。诊所及中医馆如:张九峰开的“百龄堂”诊所、吴桐医开的“仁术堂”、夏文章开的中医馆“同济堂”,后改增寿堂、刘雅仙开的中医馆“雅仙医馆”、欧思谦开的中医馆“拔云堂”、欧思聪开的中医馆“遂生堂”、杨文焜开的中医馆“续命堂”、吴祝仕开的中医馆“辅合堂”、李万发开的中医馆“仁和堂”、许光宇开的中医馆“卫龄堂”、女中医许素兰开的“延生堂”、姚安人陈安国开的中医馆“德和堂”。这些名称仿佛岁月中凸起的汉字时隐时现,在历史长河中不停地流淌。

父亲长年在古道上行走,从少年走成老年。在父亲古稀之年,家人驱车沿父亲当年工作的地方,寻迹回望。父亲感叹,不像当年的样子啰。长龙入山,山间连桥,乡村长高,我像梦中人。

原载《金沙江文艺》2024年第2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