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天永的头像

李天永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20
分享

崇宗认祖闹大年

“不知土主是何神,雨露村头岁祀新;笑煞痴狂众男女,会场百戏沸如尘”。这是清朝著名军旅作家黄大琮一首描写雨露白族灯会盛况的诗。

这乡戏有些年头了,但还如此兴盛不减。每年吸引无数的摄客与民俗专家前往考察。

雨露,在正月里点灯。而这灯会,雨露白族人称“神灯”。罗文、果乐、力戈和雨露 4 个灯班正月初八祭拜土主,至今还保留着跪迎高亲和接姑奶奶习俗。这是一种祖先崇拜,正所谓崇祖认宗闹大年。

白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朴实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不断追求进步的民族。千百年来,白族人民在勤劳、勇敢、奋斗过程中积累了具有本民族鲜明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代保留传承下来。南华县雨露白族乡有个民间节日,那就是久负盛名的雨露白族正月灯会。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又名“土主诞辰庆典传统灯会”。相传正月初八是当地白族同胞信奉的土主诞辰纪念日,有考证认为雨露村土主诞生于元朝初年,即 1271 年。光绪《镇南州志略》记载:“土主会,每年正月初八,南界雨露村建土主会,杂陈百戏,商货云集,士女往观。”在土主诞辰庆典中,形成了罗文、果乐、力戈和雨露 4 个灯班,而且延续近三百多年的历史,成为当地白族传统民俗传承的重要部分。有史料记载,土主庙会盛况一直延续到 1965 年,那时的罗文、果乐、力戈和雨露 4 个灯班,每年都在庙会上舞狮子、耍大刀和表演棍棒,演唱白族传统古装灯戏。原来雨露地区有五丛,每丛都有一个灯班,共五灯班。其中头丛,也叫下半丛的灯班,解放前,与别的灯班发生争吵,赌气把灯班解散了,因此,现只四个灯班。剧目有《封猴挂印》《圆场》《打花鼓》《竹林君子》《瞎子闹店》《丁浪浪讨亲》《皮匠点灯》(用白语演唱)《拐干妹》《补瓷缸》等剧目 20多个,伴奏乐器有锣鼓、二胡、三弦等。或许是受封建思想影响,抑或有其他习俗,雨露的“灯会”演出阵容中,没有女人参加,戏里的女角都由男人装扮,用假嗓说唱。也许是缺乏记录曲谱的人才和传统,也许与白族有语言无文字一样,其演唱剧目和内容,多只有口耳相传的腔调和临场排演创作的唱词。

雨露白族正月灯会承载着雨露历史文化和白族文化,是中华祭祀歌舞戏曲文化。旧时在沙桥、藏当都有流传,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雨露白族正月灯会逐步赋予了祭祀文化、礼仪文化、孝道文化、歌舞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等内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反映了一个时代和一个地区人民的文化特征,随着“推陈出新”方针的贯彻,礼俗渐改,传统剧目在保持原框架基础上,亦对部分情节、唱词,对白作取舍充实。雨露白族正月灯会赋予了白族文化与各民族间的文化大融合,对促进民族和睦,传承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实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南华县雨露白族乡地处南华县东南部,东接楚雄市紫溪镇,南连楚雄市新村镇,西与龙川镇毗邻、西南与楚雄市中山镇、大过口乡接壤,北与龙川镇交界。是楚雄彝族自治州 4 个民族乡中唯一的白族乡。作为一个典型的民族聚居乡,各民族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积累和创造了优美动听的白族调,深刻含蓄的民间叙事调、节庆日观灯会、彝族跳脚舞等丰富多彩、风情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境内还有被列为县保护名录的向天坟、赵家石桥、果乐杨家祠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年南华,天地氤氲,文化灿烂。外来文化与当地世居民族文化互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云南高原的“红土文化”。南华在旧时有三大灯班。但现今原有的沙桥灯班、藏当灯班已不复存在。唯有雨露白族正月灯会还在发扬光大。

雨露白族乡有雨露、罗文、力戈、果乐四个灯班。为当地村众崇拜“土主”以酬神还愿为旨而举办。创始无考。据清光绪(镇南州志)载:迄今,历代相沿,从未间断,已百余年。灯班有独特活动程式及礼俗,原始宗教及古典色彩甚浓。各村均于 每年正月初二日“引灯”,又名“接灯神”。届时,会首聚灯众于庙,沐浴斋戒,设案焚香膜拜“祭狮”,磋商筹办。正月初八日庙 会期间,各灯班按陈规,鸣炮 8 响后,杂耍领先,(舞刀、枪棍等)狮子继后,在高擎书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等字样之“升斗灯”、“宫灯”的前导下,在鼓乐中边唱边舞,鱼贯进入会场——雨露村大庙。在万头攒动人群中,各 灯班择地分场,灯舞交错,昼夜表演,意为“土主祝寿”。其盛况为县境庙会之冠。初九日起,于村户巡演,十二日烧灯收场。活动期间,须将三十个传统剧目上演无余。演出剧目有《拉花》(开场戏)《官老爷巡四方》《正月接姑娘》(又名四姐妹)《阿山拔萝卜》《小玉兰退婚》《假报喜》《师徒补缸》《祝四郎砍柴》(又名竹林捡子)《打酒流》《裁缝匠》《大王操兵》(又名大鼻子老将)《丁浪浪》《莲花落》《拐干妹》《瞎子闹店》《哑巴和尚》(哑剧)《打本》《唐二下京》《汪贡爷求子》《刘剑讨一大一小》《跑红马》《毛把总》《山东猴子服河南人牵》《大理调》《皮匠点灯》等,全用白语演唱。民国末期,引入省外民间文艺——采莲船、鹬蚌舞。相传,各灯班历有严禁妇女参演。民国末期,妇女渐可参加,但为旧规所限,仍不允作演员登场,只能经主事者应允,沐浴净身后,方可担任场务、化妆、执灯等差使。1949 年后,随反封建斗争之深入及“推陈出新”方针的贯彻,礼俗渐改,传统剧目在保持原框架基础上,亦对部分情节、唱词,对白作取舍充实,但仍不引进外来剧目。如灯班表演的节目《封猴卦印》中两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小猴是吉祥的小精灵,小猴子在正月初八会上可以任意拿吃商人的东西,商人很高兴,在表演时动作可以非常随意地来崇拜土主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耍棒锤》中生旦以祭拜土主神位的庄严仪式来开场,通过不同方位耍棒锤,引旦分别同生旦先后以不同的方位表演,生旦耍棒锤,引旦煽扇子,甩手绢。就这样默契地同台表演拉开演唱的序幕。《团场小调》是灯班表演的前奏,封猴卦印和耍棒锤是灯班中的开场节目,后就是固定的打岔,引灯人领着上述两个节目中的猴子、耍棒锤的生旦和煽扇子的引旦,他们从不同方位相互对应表演,之后就是众人一起唱起团场小调,灯班的表演活动开始。《白族武艺兵器表演》表现白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千百年来,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生存过程中练就了各种武艺技能。从最原始的拳术开头到耙,从剑到镰甲,再到现在的耍大刀。它体现了各个时期社会发展进步历程。《群狮闹新春》伴着节奏分明的锣鼓声,小狮子纷纷出场,是剧情高涨的时候。活泼可爱的小狮子动作敏捷,表情丰富,他们摇头摆尾,小眼睛还眨呀眨的。他们有时跳,有时爬,有时相互嬉戏等等。在小狮子闹完之前,他们还会庄重、恭敬地迎出白族人民的吉祥物大狮子。《舞狮》中大狮子耍起来,祈福三村四姓、五丛百姓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大狮子出场开始左瞧瞧右看看,它向人们左摇右摆地表示最热烈的欢迎!狮子头上有定乾坤的八卦一道,引狮人、狮子头,狮子尾和赶狮人,开始以“五步梅花加四门”大气地尽情耍了起来,在不同的方位耍过后,狮子最后回到祭拜土主神位的正八位前,由主持灯班活动的灯主来贺狮, “狮子耍得喜洋洋,来到三村四姓耍一场,自从今天狮子耍过后,保佑我们三村四姓永平安 !”;正月初八灯会的货词为:“狮子耍得喜洋洋,来到五丛大庙耍一场,自从今天狮子耍过后,保佑我们五丛永平安 !”。

南华县雨露地区一年一度的正月初八灯会,相传是白族人民为奉拜自己的本主(土主)而兴起的。每年这天,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雨露“土主”庙里,观赏当地白族人民演唱的传统古装灯戏,赶会者多达万人。说起雨露白族灯会的来由,还得从白族信仰的土主说起:土主,传说是土著民族的本主。古代,奴隶主为了统治和压迫奴隶,虚幻造神,才到处建盖土主庙,从此,土主就成为本民族崇拜的偶像。雨露白族地区的这种土主庙,有上百个村落共建的,也有几个村或一个村建盖的小土主庙,几乎到处都有。雨露五丛(当时将灯会所属之村,几个自然村或一个村划为一丛,共划做五丛)人民共建的雨露土主大庙,这庙规模较大,有正殿、中殿、前殿、厢房,还建有戏台,并塑有大量的泥人、泥马和画有各种彩像。正殿土主像前,还设有签筒,装有上、中、下三种出“神签”若干支,庙内藏有签书,供求签者卜问吉凶祸福。凡家中有灾难或外出远走,就要到庙里杀鸡、宰羊供奉,摇签求问是否有解和顺利平安,所以,土主庙,既是白族群众求神祭祀的主要场所,又是南界各族人民赶会者看白戏饱眼福而得到娱乐的地方。雨露白族灯会,历史悠久。据光绪《镇南州志》载:“土主会,每年正月初八,南界雨露村建土主会,杂陈百戏,正月初八祭土主,商货云集,士女往观。”各村灯班服装布料,大部份是黑、红、白、黄等几种颜色,式样多半是大面襟和大袖口衣。戏中凡是主角,均系男扮女装。有的角色身穿胸前钉有“亲兵”、“护兵”字样的园形黄布片。他们挥舞“春秋刀(宋代叫偃月刀),甩链夹棒等,同时还要化妆土主和山神老爷出场,头戴乌纱帽,画着花脸谱。灯会演唱的节目,反映的内容,大多是婚姻、生活习俗等,还有械斗的场面。从灯会各灯班所穿着的服装,扮演的角色、使用的兵器、演唱的内容等推断:表明雨露灯会,约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沿袭至今。据当地老艺人讲述:旧时,土主老爷曾生有三子,老大爱做斋,老二爱观灯,老三爱跳神,因此,过去,每年正月初八会上,就有这三种活动接连进行:正月初七晚上,会首们就要到这个土主庙里做斋念经,并且吃油炸豆腐及素菜淡饭;第二天,即正月初八,集市上玩一天的灯;晚上,又要跳一夜的神。多少年来,正月初八灯会,不断演化发展,为白族和其他民族人众一年一度的盛大集会和最欢乐的节日。节日来临,天刚朦朦亮,人们就收拾打扮,穿红戴绿,汇集到雨露村对面山顶上的土主庙里,整个庙院周围,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年年如此。中午,雨露、罗文、果乐、力戈等五个灯班,敲锣打鼓,放着鞭炮,分别进入会场,并在台上表演精彩灯舞:有狮子跳高桌,舞大刀,甩链夹棒,敲棒锤;演唱的传说花灯剧目,有《打花鼓》《官老爷巡四方》《师徒补缸》《打酒流》等,其中的《皮匠点灯》《大理调》全用白语演唱。灯会上,各灯班非得将自己所有的节目演唱完,方可收场。如果留下几个节目不演,老年人传说:那就表明对土主不虔诚。灯会上,除国家设有临时贸易栈外,还有来自附近祥云、楚雄、姚安县的一部份货郎担,在那里摆摊设点。因此,雨露灯会,几百年来,一直是南华县白族及其他各民族人民群众文化活动和商业贸易的盛大集会。但此庙在“文革”扫“四旧”中被拆毁;灯会活动,历十六年被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华县委、政府,贯彻民族政策,支持健康有益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1979 年,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灯会,重新得到恢复,但会址已不在原土主庙所在地,而是聚集在雨露村进行。近几年来,随着白族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的提高。灯会上,群众文化活动及商业贸易的丰富多采,逐年节节兴旺。同时,雨露灯班至今还保留着跪迎高亲和接姑奶奶习俗,即雨露灯头和主持人在上一年的腊月十四日到楚雄东华接姑奶奶(逢双年雨露灯班队员去接)十八日回雨露,东华单年正月初七来雨露,十一日回东华,声势浩大而隆重。主要有以下艺术特点:一是这种民间自发组织的传演唱完,方可收场。如果留下几个节目不演,老年人传说:那就表明对土主不虔诚。灯会上,除国家设有临时贸易栈外,还有来自附近祥云、楚雄、姚安县的一部份货郎担,在那里摆摊设点。因此,雨露灯会,几百年来,一直是南华县白族及其他各民族人民群众文化活动和商业贸易的盛大集会。但此庙在“文革”扫“四旧”中被拆毁;灯会活动,历十六年被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华县委、政府,贯彻民族政策,支持健康有益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1979 年,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灯会,重新得到恢复,但会址已不在原土主庙所在地,而是聚集在雨露村进行。近几年来,随着白族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的提高。灯会上,群众文化活动及商业贸易的丰富多采,逐年节节兴旺。同时,雨露灯班至今还保留着跪迎高亲和接姑奶奶习俗,即雨露灯头和主持人在上一年的腊月十四日到楚雄东华接姑奶奶(逢双年雨露灯班队员去接)十八日回雨露,东华单年正月初七来雨露,十一日回东华,声势浩大而隆重。主要有以下艺术特点:一是这种民间自发组织的传统活动,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使民族民间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高涨了当地老百姓的文化热情。二是南华县雨露乡白族正月传统灯会传承人能够完全掌握传统灯会的表演技艺。三是南华县雨露乡正月传统灯会目前掌握群体在 200 人以上,并且年龄跨度为老、中、青三代,具有传承的科学而合理的体系。四是因其信仰和生活习性,此地白族还延续着正月唱灯的习惯,项目得以活态传承保护下去。

“雨露白族正月灯会”作为一种雨露白族祭祀歌舞戏曲文化,延续近三百多年的历史,成为当地白族传统民俗传承的重要部分。杨正荣,男,白族,74 岁,南华县雨露白族乡雨露村委会上何小组,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州级传承人。雨露白族正月灯会的传承主要有靠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也有记录式传唱。杨发鱼,男,白族,62 岁,南华县雨露白族乡后甸村委会果乐小组,南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发春——杨工烈——杨名耀——杨毓芬——杨庭材——杨海生——杨维——杨正荣。

文革时期,受“破四旧”的影响,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受到禁止。“雨露白族正月灯会”作为一种雨露白族祭祀歌舞戏曲文化,延续近三百多年的历史,成为当地白族传统民俗传承的重要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及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对演出要求较高,技艺较难把握,现在只有五十岁以上的杨正荣、杨发鱼等少数灯头(灯会主持人)操持。目前,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州级传承人及县级传承人各一名,传承的后备力量薄弱。现在的年轻人多喜欢外出打工,无心思静下来练习表演,故雨露白族正月灯会的传承面临断档的危险,如不加以保护,历史悠久的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将濒临消亡。

雨露白族正月灯会是祖祖辈辈的雨露白族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最原始的祭祀歌舞。它或粗犷热烈,或悠远苍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雨露白族正月灯会承载着雨露历史文化和白族文化,是中华祭祀歌舞戏曲文化。旧时在沙桥、藏当都有流传,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雨露白族正月灯会逐步赋予了祭祀文化、礼仪文化、孝道文化、歌舞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等内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反映了一个时代和一个地区人民的文化特征,随着“推陈出新”方针的贯彻,礼俗渐改,传统剧目在保持原框架基础上,亦对部分情节、唱词,对白作取舍充实。雨露白族正月灯会赋予了白族文化与各民族间的文化大融合,对促进民族和睦,传承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实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此项目的保护、开发、利用,必将促进民间艺术的繁荣,促进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传正月初八是当地白族同胞信奉的土主诞辰纪念日,有考证认为雨露村土主诞生于元朝初年,即 1271 年。光绪《镇南州志略》记载:“土主会,每年正月初八,南界雨露村建土主会,杂陈百戏,商货云集,士女往观。”在土主诞辰庆典中,形成了罗文、果乐、力戈和雨露 4 个灯班,而且延续近三百多年的历史,成为当地白族传统民俗传承的重要部分。

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赋予了祭祀文化、礼仪文化、孝道文化、歌舞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等内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反映了一个时代和一个地区人民的文化特征,随着“推陈出新”方针的贯彻,礼俗渐改,传统剧目在保持原框架基础上,亦对部分情节、唱词,对白作取舍充实。雨露白族正月灯会赋予了白族文化与各民族间的文化大融合,对促进民族和睦,传承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实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对促进民族和睦,传承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实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剧目多,程序复杂,不仅有唱词,伴奏乐器有锣鼓、二胡、三弦等,所需人物众多,融入多元文化元素,内涵悠远,经广大白族群众的不断传唱,再经音乐人的修改,最终被立在文艺舞台上,而成为南华县雨露白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具有很好的传承基础。近年“雨露白族正月灯会”作为民间戏曲登上舞台,曾多次赴州参加会演,博得好评。此项目的保护、开发、利用,必将促进民间艺术的繁荣,促进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原载云南人民出版社《文化楚雄·南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