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天银的头像

李天银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07
分享

故乡鸭暖话今夕

                                                    李天银

走出国门,祖国就是故乡,在国内省就是故乡,在省内县就是故乡,在县内乡村就是故乡,从地域概念上说,村庄就是最小的故乡范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实故乡的概念存在着时间跨度与地理距离,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化,故乡的范围也在不断变化,从地理位置上说故乡的最小范围应该就是我们的出生地,而从时间概念上说故乡应该就是我们童年时代随父母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从文学表达的概念看乡镇就是我们故乡的基本范围,因为乡是我们最小的行政单位区划。我从出生到工作都在省内,我的故乡就是临泽县鸭暖镇。

我出生在临泽县鸭暖镇野沟湾村(现与原暖泉村合并称暖泉村),我在那里出生,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在那里上学生活了近二十年,现在参加工作离开那里已经四十年了,期间回去的时间并不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常在梦里回到故乡,童年少年时光就成了我梦里出现的最多场景。

虽然梦里经常回到故乡,拿起笔写一下故乡时,却不知道写点什么,对故乡的印象是那样清晰,而又是那里模糊,借助网络查了一下关于故乡鸭暖镇的资料,可以查到记载鸭暖的历史文献资料少之又少。

河西走廊虽然历史十分悠久,但由于地广人稀,且历史上除了汉民族统治,还有月氏、匈奴、蒙古、西夏党项等多个少数民族占据控制,统治者更换频繁,游牧民族具多,人员流动性较大,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区域,大多数乡镇居无定所,没有太多的历史文字记载。但鸭暖镇属昭武古地应该是没有争议的,至今在距镇政府三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个村庄就叫昭武村,有“昭武故地”的石碑,鸭暖镇属于“昭武九姓”的发源地。

鸭暖地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据《元史*志*第四十八*兵三》记载,1281年四川宣慰司都元帅刘恩奉旨在此屯田,组织人力开浚修建鸭翅渠引水,从永安(今小鸭村)至鸭翅堡(今大鸭村),渠成开坝试水时,恰好河中嬉戏的几只鸭子顺流入渠,顾名“鸭子渠”,后依渠形态改称“鸭翅渠”,鸭暖取“鸭翅渠”与“暖泉渠”两渠渠首字而得名,“暖泉渠”最初建于何时没有明确历史记载,但该地很早就有了鸭翅堡、暖泉堡等地名,鸭暖故有“春江水暖鸭先知”之意。民国十五年(1926年)政府设第五区于鸭翅渠堡(今大鸭村),民国三十年(1941年)正式设鸭暖乡,沿用至今,期间也曾易名永安、昭武等,虽多有变更,但鸭暖地名使用已有近百年历史。2005年经张掖市批准,将小屯乡并入鸭暖乡,改称鸭暖镇。

鸭翅渠自古就是这里农业的命脉,八百年来,经过历代人民多次改造扩建延伸,至今还在运行,发挥着巨大的农田水利作用,浇灌着家乡的土地,灌溉面积由历史上的6千余亩,到现在的4万多亩,就是家乡名属其实的“都江堰”,刘恩功不可没。清代抚彝厅(今临泽县)人郭英在《鸭子翅渠》中写到:“控边上策是开屯,夏俗吞膻草有元。敷泽袛今王灌口,酬恩谁晓赛刘恩。”清代乾隆年间抚彝通判(相当于州级行政长官)谢廷镛在《抚彝咏》中写到“刘恩鸭翅岁其有,杨博板桥功莫忘。”都对刘恩修建鸭翅渠的功绩给予肯定。(引自《临泽史话》)

“昭武古城”曾在历史很有名气,2100多年前,西周时期,月氏人在这一带放牧牛羊,有一天月氏王在此看到凤凰起落,就在此地修建城池,城方圆九十九步,取名“昭武城”。“昭武古城”是月氏人在这里驻牧时建造的重要城池,是月氏人活动的中心,月氏人在此经营千余年,历经周、秦时代,直到公元前203年为匈奴人攻破。西汉时汉王朝统治河西走廊时期,设“河西四郡”,曾在这里设“昭武县”,隶属张掖郡。《史记*汉书》记载确凿的是:“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月氏后裔小月氏形成“昭武九姓”,随、唐时已遍布酒泉、敦煌及广大中亚地区,月氏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繁荣与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昭武”古语为“致力于武备,显扬武威”之意。有关文献研究认为,吐火罗语中的“昭武”二字,其实就是“张掖”的另一个称谓。公园265年西晋统一全国,改“昭武县”为“临泽县”,始有临泽地名出现,北凉时期曾设临池郡,隋唐时代,临泽县并入甘州,至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设立抚彝分府,至民国2年(1913年)改抚彝县,民国18年(1936年)恢复临泽县,临泽地名沿用至今,临泽乃昭武演变而来。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在湖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年号“昭武”,也取“武备扬威”之意。现在出土的很多文物也证明月氏人在这里有广阔的活动轨迹,昭武是月氏人发迹的起源地。

无论古月氏在昭武驻牧,还是现在鸭暖地名可知,这里自古就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鸭暖地处黑河中游区域,由于北面合黎山在这里折弯向西,黑河水在这里形成河湾,有南北改向西北方向经流,水流速度缓慢,加之山丹河,於沙河(今大沙河),梨园河都从这里汇入黑河,四河聚汇形成很多水网湿地,大小湖泊,使得临泽县一半乡镇土地沿黑河分布,形成了草木茂盛,水丰草密,气候温和的宽阔黑河湿地林草地带,造就了月氏人在历史上的辉煌。清代抚彝厅鸭翅渠人(现临泽县鸭暖镇大鸭村)申缅胥在《鸭翅春耕》中写到:“有事西畴,春水渐暖。负杖阅耕,田歌续断。”描绘了清代鸭暖春天农耕大忙的深动场景。四十多前我的小学语文课本上有这样的童谣:“新华倪家营,距离县城近。板桥与鸭暖,有座桥相连。廖泉与平川,过河要坐船。”其中板桥、鸭暖、廖泉、平川都是临泽县沿黑河的乡镇,这也说明了黑河造福一方的地理优势,鸭暖镇在黑河水的润泽下,历史悠久,源源不断,在河西走廊闪发着耀眼的光芒,有着“塞上江南”得美誉。

鸭暖不仅是月氏人最早驻牧的地方,是“月氏文明”发祥地,也是著名“临泽小枣”的发源地之一,相传商周时期,老子骑青牛导弱水入合黎山时,路经月氏,因食月氏姑娘奉献的红枣,便点化红枣姑娘与神仙结缘,月氏姑娘一日三餐以红枣为食,历经九年修炼,羽化成仙,成为了西王母百花仙子中的“枣花仙子”。现在在鸭暖仍然保存着三百多年的古老枣树,百年枣树随处可见,鸭暖是临泽红枣的主要产区,也是“临泽小枣”的发源地之一。鸭暖还有大蜜桃、大杏等多种优质传统水果,是重要的水果之乡。

新中国建立后,鸭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和水利禀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人民智慧,通过七十余年艰苦奋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鸭暖镇已有人口两万余人,辖十一个行政村,农业总产值达到三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六千八百元以上,粮食总产了五六千吨,交通四通八达,通讯全面覆盖,文化丰富多彩,生态环境优美,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化新农村正在黑河岸边冉冉升起。

鸭暖的历史是丰厚的,鸭暖的未来是光明的,我的故乡鸭暖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阔步前进,再创新的辉煌历史,谱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我真诚的祝福家乡鸭暖更美丽,更繁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