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天银的头像

李天银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12/02
分享

土壤,食物之源

      李天银

2002年在泰国曼谷召开的第十七界国际土壤学大会上提出将每年12月5日定为世界土壤日,2013年6月联合国粮食组织大会一致同意设立世界土壤日,并被第68界联合国大会采纳,同年12月联合国大会确定2014年12月5日为第一个正式“世界土壤日”。今年是第九个“世界土壤日”,今年土壤日的主题是“土壤:食物之源”。

在地球上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有土壤,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古代的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还是中华文明,都是河流水系与大面积肥沃土壤交汇的地带。没有土壤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土壤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土壤孕育了人类文明。现在虽然有人攀登珠穆朗玛峰,有人进行南极考察,那些都如同人类登月,探寻宇宙一样,只是人类进行的科学考察而已,那些没有土壤的地方人类是难以生存的。

早在500年前,著名科学家、画家达芬奇就指出:“我们对自己脚下土壤的了解,远不及对浩瀚的天体运动了解得多”。土壤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土壤是人类摆脱原始社会迈向现代文明的基础,如果没有土壤就不可能有人类的快速进化,如论是刀耕火种,还是钻木取火,都是地球上有了土壤,有了植物的结果,有了绿色植物的产生才有了生物再生产的过程。地球表面在4亿年前形成了土壤,才有了植物的出现,在植物出现很长时间后,350万年前原始人类才在绿色植物存在的丛林中出现。没有土壤的形成,就没有绿色植物的出现,没有绿色植物的产生就不可能有人类食物链的形成,也就不可能有人类的诞生,人类的产生是在绿色植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土壤的形成使绿色植物森林出现,使光合作用的能量交换成为现实,这为人类的诞生和生存奠定了物质基础。

人类的诞生使地球上有了农业的出现,土壤是构成农业的基本条件,有土壤才能进行农业生产。原始人类如论是进行狩猎取食,还是刀耕火种,都离不开土壤,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动物生存的条件,动物的生存一样离不开绿色植物提供营养。“逐水而居”,水土相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在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部落,演化为村落,土壤就成了乡村产生的基础。我国科学家朱显谟院士说:“水是一切生命之源,土是万物生长之本”,《西雅图宣言》中印第安酋长说:“如同空气,土地对于我们所有生命都是宝贵的,必须保持土地的圣神性”,“人类属于大地,而大地不属于人类”。我国神话故事中也有对土壤的图腾,有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早在4100年前,夏代《尚书》禹贡篇,就对我国九州土壤特证及肥力进行了概述,我国古代先民早就有游子出门带一把乡土,到老“落叶归根”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动土的朴素意识,有对土地的深深依恋和敬畏。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历史上人类对土壤的依赖和情感。

现代人类的乡愁情节源自于历史上人类对土壤的深切情感,土壤为人类提供了食物,使人类得以繁殖延续。人类对土壤的敬畏表现在古老的图腾和崇拜之中,古希腊神话中土地之神盖亚之子安泰接触土地就力大无穷,把土壤视为力量源泉。皇天厚土,我国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就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该坛最上层就是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五种不同颜色的“五色土”,表达了古人对土壤的敬畏。

希腊古语说:“一切由土生,也最终归于土”。中国俗语有:“人不亲土亲”。表明土壤承载着人类深深的农耕情节,虽然现代化使人类大量聚集在了钢筋混凝土铸造的森林都市,然而人类那种骨子里的乡愁情节,那种血液中流动的山水田园,使人们依然向往乡村的田野风光,向往山水林田湖的自然生态。李白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著名作家巴金的《愿化泥土》,臧克家的《泥土的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大地》,俄罗斯作家小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文学作品表达的也是人类对家乡故土的浓浓乡土情结。

土壤不仅孕育了人类,也保存了人类的历史,一切人类的文化遗产无不保存在广阔的土壤之中。土壤不仅构建了农业文明,也推进了工业革命,土壤支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承载了城市的高楼大厦,提供丰富多姿的自然景观,使现代人类走向了更远更高的远方,人类依托土地上天入海,探寻更广阔的自然空间,土壤的胸怀是博大的,土壤的情感是真诚的。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类的不断扩张,土壤的破坏也随之加剧,人类对土壤的过度消耗,全球土地的荒漠化,土壤污染,土壤退化,气候变暖,生态危机对人类已造成严重威胁,向人类敲响了警钟。现在是“从事土壤的人越来越多,而懂得土壤的人越来越少”。

土壤是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活动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我国汉代《说文解字》解释:“土者,是地之吐生物者也”,“壤,柔土也,无块曰壤”。中国在唐代就有了“地皮”的概念,古人对土壤的理解是朴素的,是亲切的。现代科学认为土壤是农业的基础,是能生长绿色植物的地球疏松表层,人类70%以上的食物来自于土壤,土壤是很难再生的自然资源。据科学推算,地球上的树木、草地每年为人类处理废气达200吨,植物一个气孔在一秒内能吸进25000亿个二氧化碳分子。一亩树林每年可以吸收20-60吨尘埃,每天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48千克氧气。然而,只有土壤的地方才有林木、草地。

美国14任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说:“一个毁坏自己土壤的国家,必将毁灭自己”。法国《克兰让达尔土壤宣言》指出:“土壤中大量积累的化学产品已经成为威胁我们生命的定时炸弹”。“土壤恶化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现在土壤的恶化已经十分严重,已经威胁着人类的发展与生存。土壤和人类一样,也需要均衡的、多样的、适量的营养物质供应,以保证健康。土壤养分随着多年收获而大量流失,土壤如果得不到可持续养育,就会逐渐丧失肥力,造成植物营养不良,直接影响人类健康。

土壤养分流失已成为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问题之一,引起世界普遍关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土壤生产的粮食及食物中的维生素和营养素水平急剧下降,食物营养不平衡,营养元素单一问题突出。据估计,全世界有20亿人缺乏微量营养素,形成隐性饥饿。而一部分土壤的由于养分富集,对植物和动物构成环境毒害,环境污染并导致气候变化。

今年世界土壤日主题“土壤:食物之源”,就是要呼吁人们加快解决土壤存在的问题,提高人们对于土壤的认识,提醒人们珍惜改善土壤健康,从而提高土壤健康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重要性的认识。俗话说:敬畏土壤——青山绿水,良田沃土;破坏土壤——穷山恶水,薄田瘠地。人类必须关爱土壤,保护土壤,才能保持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破坏土壤就是破坏我们生存的家园和生存空间。

“当留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我们只有人人珍惜自己脚下的土地,才能保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家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