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天银的头像

李天银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18
分享

在宿迁种玉米

有些事过去就忘记了,有些事却让人终生难忘,离开宿迁已经七年了,在宿迁的那段日子却时常萦绕心头,使我难以忘怀。

宿迁是地处江苏省北部的一个地级市,是著名的“中国白酒之乡”,出产洋河、双沟两大全国知名白酒,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足于此,称赞为“第一江南春好处”,以盛产水产、花木闻名于世,在我的心目中有着极深刻的印象。

我与宿迁的渊源源于一次土地种植。那年夏季,田园牧歌草业集团公司决定要与富源牧业宿迁牧场合作,在江苏宿迁泗洪县重岗镇流转5000亩土地种植青贮玉米,公司确定有我带队,抽调人员,组织团队,前往落实土地,进行种植。根据集团公司安排分别抽调了玉门丰花公司马建忠、李元昊,临泽新华公司邱鹏山,阿旗公司贾斌,集团机关徐而科、尤小龙,我们一行7人从酒泉出发,于端午节前夕到达江苏宿迁市泗洪县,与合作牧场相关人员取得联系,在牧场工作人员陪同下查看了土地,了解了当地基本情况,对接了土地流转事宜。土地上小麦已收获完毕,收获后天气炎热,土地墒情严重不足,干硬的麦茬地急需要耕整。

重岗镇距离泗洪县城三十多公里,距离流转土地比较远,我们在县城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住进重岗镇。由于正值夏收时节,小镇上旅社宾馆爆满,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小宾馆,只有一间房子,也只让我们住一天,我们只好7人挤在一处,凑合了一个晚上。入住重岗镇后我们就马不停蹄的找住处,在一个小区租了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房子里沙发、床等基本家具都有,我们临时先安置下来,开始了紧张忙碌的异地他乡工作。

解决了住处如何进行整地却成了难题,地太干,坚硬的沙僵土,犁不进去,耙不下去。可是不进行灭茬整地,就无法进行玉米播种,江淮地区夏玉米必须赶在梅雨时节到了之前种植完毕才能保证正常出苗生长。于是我们四处联系,八方打听,在徐州联系到了雷垦联合整地机,这种耕耙旋麽一体设备,需要大马力拖拉机才能进行作业。我们连夜调运设备,寻找大拖拉机,天随人愿,终于可以开始整地作业了,人停车不停,连夜轮班作业。联合整地机的缺口耙片有很好的入地性能,加之设备具有液压油缸加强增压功能,僵硬的麦茬地终于整了出来,虽然耕整后土块较大,但总算可以下种了。联合整地机作业后,地里土块较大,由于土地整理过程中把许多撤除的房屋整入农田,房基埋藏了很多砖头石块,为了保证播种质量,我们又进行了二次复整,用旋耕机进行了土块破碎,组织人员捡拾清理田间石块砖头。

随着整地作业推进,落实播种迫在眉睫,这里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雨量集中的地方,一旦进入雨季,很难进行播种。为了抢时间,赶进度,我们进行了临时分工,排出进度表,有贾彬临时负责全面协调工作,他曾在农场工作多年,又在阿旗公司负责生产,有一定管理经验,且年富力强。徐而科负责农机设备联系协调落实和工作绩效督查,马建忠、邱鹏山负责整地、播种质量,他们在农场工作多年,生产经验丰富,且熟悉农业机械,尤小龙负责物资管理,人员登记,李元昊负责技术方案制定,作业质量检查,每天作业完毕我们都会利用晚饭后的时间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作业进度,评价作业质量,安排次日作业,确保各项作业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在整地的同时我们联系种子,调运化肥,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只能靠电话联系,到市场询问,与各种人员广泛交流,最多的时候贾彬一天就打了七个小时的电话。在交流中得悉四洪是古徐国属地,徐国在历史曾存在1600余年,徐姓就发源于泗洪县,我们认识的一些徐姓朋友与甘肃民勤徐姓就有很深的渊源,我们同行的徐而科还和当地一位徐姓朋友认了老乡。通过广泛联系种子、化肥调运到位,还从盐城联系了马氏奇奥导航精量播种机,加上当地农户用的小播种机,经过一周时间的奋战终于赶在雨前完成了5000亩玉米播种任务。随着播种结束,开沟排水准备也同步进行,这里的雨季会形成涝灾,必须做好排水准备,好在地边上就是灈河河道,经过两天的作业,田间排水沟就完成了。

白天忙于播种,晚上还要轮流在田间值班,看护放在地里的种子、化肥,高强度的工作使大家都疲惫不堪,加之我们都是从西北干旱之地来的,对江淮鱼米之乡的温热气候不适应,大家十分劳累。远在他乡,紧张忙碌的工作,不分昼夜的辛苦,就是为了完成集团公司交办的任务。

播种顺利结束三天后一场透雨,干渴的土地吸足了水分,雨后天晴,玉米齐刷刷的出苗了,一行行嫩绿的小苗,在田间就是一条条绿色的丝带,让人赏心悦目,大家看着劳动的收获,喜悦涌上心头,十分高兴。

临时任务完成了,大家也到了分别的时候,除了留守人员,其他人员就要返回各自岗位,为了庆祝我们异地耕种任务的圆满完成,也为了大家在宿迁崭短相聚二十多天时间,有人提议我们喝一场酒,把宿迁这个难忘的夏天永远留在心里。我们一行7人,都是西北汉子,大多好酒,大家辛苦了一段时间,是该放松一下了。

对于酒我们天南地北,走到那里喝到那里,喝什么酒,有人提议就喝当地酒吧,我想起在玉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在农场种植啤酒大麦,货发啤酒厂,曾有厂家用双沟酒顶账,我曾分到两瓶双沟大曲酒,喝过后醇厚绵甜,余味悠长,记得那是全国十大名酒之一,三十多年过去了,依然印象深刻。就喝双沟吧,于是我们张罗买了一箱双沟大曲酒,在重岗镇一个小酒馆里,放开喝了一场酒。那个晚上,大家都喝的尽兴,喝多了有说有唱,在宿迁度过了最为痛快的一个夜晚。

“人生能有几回醉”,“酒不醉人人自醉”,也许是高度紧张的压力得到释放,玉米种植工作结束我放松了,也许是我真的喝多了,“举觞同醉双沟酒,雁字潇湘月满楼。”一觉睡到第二天中午,那天我真醉了。

送走了返回甘肃的徐而科、马建忠、邱鹏山、尤小龙,我和贾彬、李元昊继续留守宿迁一段时间,对玉米进行田间管理,除草、防虫、施肥、排水。七八月份雨水充足,梅雨天时间也不长,作为雨养农业区,这就是难得的好天气,玉米一天天长高,原本僵硬的麦茬地变成了绿油油青纱帐,管理进入正规,我也在宿迁待了两个月了,由于参加宁夏牧草种子大会,我依依不舍离开了宿迁。

虽然在著名的“螃蟹之乡”,徐氏文化发源地,泗洪县待了两个月的时间,我却没有品尝那里的螃蟹,没有到徐国故里“双沟醉猿”的双沟镇看看,没有到洪泽湖畔走走,只是在重岗镇的土地上洒下了汗水,留下了足迹,只是让一场酒酩酊大醉,“双沟柳色初相识,八集梨花已断魂”(清末李宣龚《郊行》)。这就是我在宿迁最深刻的纪念,深深留在记忆的大海里,是对新环境的全新认知,新地域种植作业的成功挑战,在宿迁的日子历久弥新,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后来集团公司决定成立了宿迁项目部,进行了青贮玉米、青贮小麦、青贮大麦等种植,对当地牧草产业发展做出了示范,探索积累了雨养农业区规模化牧草轮作种植的经验,也成了行业内探索种草养畜,循环利用,草牧融合发展的典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