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沈超的长篇小说《超级社工》,由台海出版社出版不久,就摆在了笔者的书桌上。由于近期忙于一些事务,只能抽空断断续续阅读。经过一段不短的时日,于这个酷热的秋初,终于读完了这部作品。根据笔者对作者的了解,殷沈超,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有多年创作幻想架空类小说经验,出版过长篇小说《星际之霸》。近年来,他涉足现实题材创作,《超级社工》便是他的转型之作。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救人者被人所救的故事。这位救人者,也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向简,他因父亲意外死在家中深感自责,怀着对母亲的怨恨,独自住在一间公寓里,遵照父亲的教导“做对的事”,在一家社区做义工,希望通过帮助别人救赎自己。可事与愿违,现实让他备受压抑,最终濒临崩溃。后在集善良智慧美丽于一体的女子佟邻的帮助下,终于摆脱内心的阴影,重新面对现实……
记得,收悉《超级社工》前,作者通过微信向笔者推送过多篇小说,整体感觉他习惯采用纯叙述语言描绘人物的生活琐事,呈现的众多场景展示均喜欢运用白描手法,并追求详尽描述整个事件过程推动情节发展。对此,笔者提出过异议,认为这样事无巨细地娓娓道来,读起来感觉过度琐碎,容易让人产生阅读疲劳。不过,这种写法“落实”到眼前这部小说上,“短板”转化成了“优势”。
确实,《超级社工》是一部以社区居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确切地说,是一部当代市井小说。它所反映的,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尔虞我诈的纷争,有的只是柴米油盐、吃喝拉撒和纷扰世事。这类小说,需要的是对“细小而平凡的故事”的勾勒以及对“说不完、道不尽的张家长、李家短的生活”的描述。换句话说,适合运用“工笔画”的写作技法去应对。而这正好是殷沈超所擅长的。
在绘画体系里,工笔画,亦称“细笔画”,崇尚写实,求形似,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在《超级社工》这部小说里,作者充分借鉴了这种技法。比如,他写向简见到的李素梅:“她撩起头发来,规矩地别到耳后去,露出了玲珑有致的耳朵。”又如,他写李素梅约见向简的饭店:“店内浅白的灯光让所有人看起来都像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清晰却又模糊的身体,真实中带着幻象般的光晕。”
这样的描绘,在这部小说里,可谓比比皆是。但读罢,你会发觉:其实,它们对推动情节没起到作用。这时,你或许会困惑:为什么这样写?对此,作者在“自序”里已作了说明:“正是这十年间两点往返跑的历程,让我注意到了生活中那些零碎的枝条,懂得了它们的重要性,这点小小的觉悟把我的写作思路从幻想小说中带离,并促使我去写现实类的小说,因此才有了这部《超级社工》。”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重心”,与其说是在写一部“小说”,不如说是在记录一个“现实”。只不过“小说”这种文体,是他追逐的那个“现实”的载体罢了。这正如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它虽然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但现今的我们真正关注的是它的历史价值——它生动记录了我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而殷沈超的这部小说,固然没有《清明上河图》那么“高大上”,然而作者通过极为细腻的笔触,精细地描绘了生活在城市社区里的向简、佟邻、李素梅、姜斌等居民的外貌和生活场景,使得这批人物和景物的形象变得异常生动逼真,从而准确地反映出了当代社区居民群像的日常状态,强调凸显出了他们的人生阶段经历,最大程度上地体现出了城市社区——这个当代市井的纪实性。
《台州日报》20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