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年10月19日下午两点多,“全国散文作家采风团走近天水”车队才风尘仆仆地赶到甘谷县大像山镇。
亲历古老冀县,来一回祈福像山大佛,来一场沭浴羲皇祥风,来一顿午尝深巷子老火锅,来一趟纵马陇右平原,不亦快哉?!
甘谷素来天下闻名。甘谷古称冀城,又叫伏羌,素有“华夏第一县”之美誉,有着近两千七百年的建县史,是先秦人最早实行郡县制的策源地。甘谷也是中华祖脉发祥地之一,“羲黄故里,脉传甘谷”,“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就出生在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太昊山。甘谷除还是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是三国蜀汉大将军姜维等名人先贤诞生之地,故甘谷又被世人称为“姜维故里”。甘谷还是被为“全国辣椒之乡”,甘谷辣椒已有至少400多年的种植历史。这里盛产的羊角辣椒,以其椒角细长长、其皮质粗厚厚、其色泽光亮亮、其皱褶均勻勻、其辣味香浓浓、其油分足多多而享有盛誉。
大像山镇因缘大像山而驰名。大像山因山顶有一尊石窟大佛像而得名,又有说因山势形似大象而故名。窃以为,山形如象,象背驮“佛”,岂不正应合佛祖“乘象入胎”的传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石窟天下闻,佛仙千年洞,万民齐仰止,善念存心中!
站在大像山镇街市上,抬头望着对面的大像山,恰似一只巨象在陇右平原上由西向东奔驰着,莫不是義皇驾驰的大龙马幻化于此?!又若似義皇留蓄的浓密长胡须在胸前飘逸着,迎着八千年的华夏祥风吹拂着,难怪佛乡盛佛风?!
大像山下有大像山公园。优雅的环境,新颖的构造,别致的园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怡情甘谷佛祖笑,乐伴像山紫云袅,这里不愧是佛乡人晨炼、乘凉、散步和信佛、向佛、拜佛的好地方。
大像山公园背倚大像山。在公园里,就可以仰望到山顶上那第六窟著名的大佛像。“这尊释迦牟尼佛像,石胎泥塑,高大威严,面北端坐,莲花台座,腰围系带,胸前打结,外着袈裟,双领下垂,身躯雄伟,肌肉丰满,双耳垂肩,肩宽厚平,神态安详,面露微笑,肉髻高突,双眉弯曲,眉间白毫,右旋宛转,两眼明澈,目光深邃,俯视众生,鼻高而直,双唇丰润,唇有短须,颈部短直,左手抚膝,右手上举,似托佛印,两足下垂,赤足踏台,这是大像山最负盛名的景点。大佛像可远溯北魏,有一千三百多年之久的历史。大像佛令人仰止,那慈眉善目的神情,那慈悲天下的胸怀,那博大精深的心智,似乎在告诉我们信仰无敌、众生平等、正义无价的道理。”同行的人介绍道,“唐代以胖为美,是不是跟时人多信佛、世上佛像多肥美有关系?窃以为是也!”
可惜今天景区石窟部分还在修葺,因而东区石窟景点,不让通行,无法拜谒,只得转在公园里望而兴叹,拜而膜礼,实为此行最大的憾事。
大像山东高西低,丹霞地貌,砂砾石岩,便于石窟制作,因而多悬崖石窟。“东区石窟共有二十二处,以第六窟最为重要,位于窟群中部的山崖之巅,有三层楼那么高,外为圆拱形佛龛,上部为尖拱形,仿摩尼宝珠,下部为矩形,龛两边饰有仰莲。在大佛洞窟的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细细的腰带,系在大像山上。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现存的窟龛,大都平面近方形,佛像千姿百态,天上地下,犹如置身佛国,心生敬意。”导游说得人心里神往之。可惜,这些景观,今日皆无缘相见。
今天的大像山,已经不止是一座佛教名胜,还是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一处古文化遗址,更是展现甘谷人文历史和民风民俗的一种文化载体。大像山,东石窟,西古建,今天虽然无缘东石窟,但是,还是有幸参观了西部古建筑群,大约二三里长,顺势而立,负势竞上,傍山而建,层层楼阁,如飞龙在天,座座殿院,似腾云驾雾,有十五处之多,多是明清古建,幽雅古朴,鳞次栉比,祠宇相望,错落有致,风格各异,变化多样,很有特色,颇有价值。山上松桧杂生,丁香阵阵溢彩,雕栋画廊时隐,绿树掩映其中,煞是好看,极具观赏性。
拾级而上,迎面的是“大像山”山门牌坊,其背面是“冀城屏障”匾额,高悬其上。不远处,是“羲皇故里”一石碑,河图龟驮在背上,为伏羌县士庶人等重建,民国戊辰年四月立,四字端庄磅礴。
因山路仍在整理,故又转弯走了一截很长的应急道,才拐到上山检票口。
一进入景区入口处,便是“伏羲庙”,又叫“伏羲殿”,由额篆“旁通”小门鱼贯而入。
伏羲殿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重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大殿坐南朝北,殿宇巍峨,飞檐流彩,硬顶重阶,斗拱层迭,砖木牌楼,门前石狮,左右相对。抬头只见宫门上方高悬赵朴初题写的“人文始祖”匾额,宫门内侧则是启功手笔“一画开天”的匾额;两则装饰月窗上分别是黎泉书写“与天地准”、舒同亲书“开天明道”的匾额,这些金字匾额都充分概括了伏羲首创八卦的丰功伟绩。
廊柱上有幅长联,年代久远,需仔细辨认,上联是“绍皇开泰运,劂后有石子访道,伯约怀忠,问化育根源,发蒙在炎黄颛喾而上”,下联是“望古动幽情,其下则烟火成邻,桑榆布荫,幸邃初风景,复睹于金戈瓦砾之余”。此联还是盛赞伏羲始祖开肇文明之功业。
殿内正中是巨大的伏羲塑像,虎皮遮身,桑叶披肩,头生双角,倒八字浓眉,无发络腮胡,大耳齐颔,盘骨外露,两眼平视,目光如炬,双手执八卦太极盘,赤脚袒腹,精神焕发,气质浑厚,端坐在河图上。背后是巨幅《古风台》国画,相传古风台太昊山是伏義出生的地方,所以伏羲庙又称为太昊宫。尊前还有三个形态迥异的伏羲小石尊,估计是民间人士捐赠来的。
两则墙壁上是大壁画,一边是伏羲卦台山上画演八卦图的场景,一边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场景。远古相传,伏羲和女娲是兄妹,生活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旧石器时代,他们后来结为夫妻,开创了华夏文明。羲皇制卦通神明,娲皇炼石佑众生,因此,院落里还有一块“中华之源”的立碑,赞颂两位“人文始祖”的人文美德。
殿外,东厢房是“甘谷大像山文物管理所”;西厢房是“眷遇楼”,有草书联“君子已止大像处,宾主如临万佛依”,众人很是费时地辨认了一番。院中还有古柏八株和八卦池一座,寓意伏羲演八卦,泽及后人。
转出伏羲殿,不几步,就转入观音殿,可从旁门进,也可从正门进。
观音殿是单檐硬山顶,二层楼阁式建筑。正门有联云“万时有缘修造化,千家积善进圆通”,是劝人修佛积善;正殿一层有门联云“愿大地都成净土,问众生谁是如来”,祈愿天下皆为净土,天下众生皆显如来清净本性;二层有观音佛像,两侧有联云“悬佛日于中天,光含大地;灿明珠于性海,影彻十方”,歌其影响。院落内,还有其他厢房,遗憾的是,皆大门紧闭,唯有手书红纸门联,逐一观之,或是“妙相圆融,遍尘刹而无求不应;悲心志切,度群生而有感皆通”,或是“禅心净土,施千手千眼妙法;婆娑世界,度受苦受难众生”,或是“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读着佛联,似乎对生命又有了些许新的感悟。
院后殿宇下,还有“千佛洞”。走进洞中,冷气扑面。右侧一笑面弥勒,袒胸露乳,笑迎游客。往里走,两边各两浮雕,为四大金刚,手持法器,怒目而视,守护洞府。钻过洞廊,再往里,是一大石殿,正中有众佛,或安坐如磐石,或长卧如横云,或默立诉诵,或轻身飞度,姿态迥异,人间百态,皆在其中,小小洞府,包罗万千,令人惊叹。洞内山气很重,凄神寒骨,我随即出来。
出观音殿后,沿着上山小道拾级而上,约三四百步,即到文昌阁。遗憾的是,阁门紧闭。只见门首有砖雕阳刻篆字“孝友门”三字,门两边有砖雕阴刻隶书楹联:“阁凌碧宇迎朝爽,门对朱山映晚霞”,述说阁色山光。门右侧立,有虎皮照壁,壁上嵌有隶书“落霞岩”三字,清秀柔和。根据门前简介,得知文昌阁始建于明末、重建于光绪年间、扩建于民国年间,其内阁外亭,造型精巧,组合玲珑,据说是全山唯一的一座重檐阁式六角形建筑。可惜,不得进去,不得其详。
出文昌阁,沿着“公输仙道”继续攀登,就到了鲁班殿。仰面先见“鲁班厅”,上有“巧夺天工”四个金色大字,亭门有联“规矩量尺量寸量天地,方圆度里度外度春秋”,褒赞鲁班定规矩以方圆。厅内有柱联“巧夺天工则方圆以为形,启万象文明之运;妙通神异绳规矩而成体,开百工衍庆之宗”、“方圆以德千古以一,曲直无绳旷世无双”,皆左右而对,赞颂鲁班德望名盛。
越过鲁班厅,再攀登,就是鲁班殿了。抬头见门楼上有“鲁班门”三个大字,红底黑字,遒劲有力;还有砖雕门联“白松朝吐翠,紫藤夜生香”,刀法细腻,极赞山景风光。门右上,还有“鲁班殿”一石碑,黑底白字,醒人注目。
穿过“鲁班门”,再往前走,就见到殿门,上书“规矩门“,砖雕手艺,门呈八角形,左右有一副对联“其巧在古倕以上,所居介帝君之间”,刀刀准确,笔笔工整。此联既点明了鲁班的历史功绩,又说明了鲁班殿在大像山所处的位置。
殿内匾额层叠,“艺精华夏”“千古巨匠”“万代师祖”,纷入眼帘。大殿书有长联吟:“飞檐斗角,高阁凌霄,仰一代巨匠启鸿蒙,艺传万世;劲松拿云,丹崖雄峙,赖四方门生,承师训功修千古。”从古论今,从鲁班到门生,此联盛赞传承。
相传鲁班殿为大像山建筑所剩边角料所建,建筑面积有正常市民家的商住套间房一般大,皆饰兽纹,结构奇巧,玲珑剔透,别具一格,充分显示了古代工匠精湛的建筑技艺。
殿内供奉着鲁班塑像,像一王者端坐在帷帐内,左侧有联“映紫气生陇地,育绳墨秀骨”,右侧有联“秉木德显永乐,化曲直妙理”。殿外有窗联“放眼晴川一色秋,静听松风半日闲”,极言临窗美景。偏殿“怀握堂”大门紧锁,有竹联云“先生矢志尊古训,来者常怀模范型”;碑亭内有书画、碑刻,亭柱有竹联云“德取延和康则吉,功资养性寿而安”。远圣院也大门紧闭,皆用一白布帘遮住,两边各有门联云“明斧裁梁双刀勘中正,以绳定墨双眼窥曲直”、“天地大观极游览,山林异致得清幽”。廊亭里有石椅,石墩,可供游人休憩,边上石柱有对联云“游到此处带几分仙气,坐定后岁生一点善心”。廊墙上刻有《鲁班殿颂》碑记,石碑也有对联云:“风雨几度漏痕旧,门人屡有缮作新。”后山门是圆拱门,也有门联云:“问道等陟玉皇阁,论斧恭入鲁班门”。品读着这些楹联,平平仄仄,唇齿留香,长长短短,回味无穷。
再向上走,过健民路,至一平台处,中间一亭,为“爱民亭”。坐厅上,凉风习习,惬意舒适。站左边石栏边,镇区全城,尽收眼底。山下公园,水波粼粼,高楼林立,远处群山苍茫,连绵起伏。几棵白皮老松,悬挂峭壁,虬枝绿叶,吸日月之精华,苍翠遒劲。枝条斜伸半空,顾盼生姿,如蛟龙探海,蜿蜒前游,为这深秋的大山增添了不少灵气。
最后到达财神殿,又叫关圣殿,但遗憾的是,大门紧闭。透过门缝,可窥见关公塑像,半侧而坐,身穿甲胄,外披绿袍,右手捋髭,左手握《春秋》,与月牙门相映,意为“关公夜读春秋,眼界宽”。
越过“眼界宽”山门后,前方就被挡住了去路,那边的石窟路还在修缮中,有保安把守,一夫当关,游人止步。
登山向窟北望,渭水烟波淼淼,渠水畅流,道路横贯,山丘莽莽,景象秀丽,蔚为壮观。
一看时钟,要到相约集合的时间。于是怀着憾意,原路下山,至于永明寺等处景点,也无心顾及,匆匆而过,草草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