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那会,看过一本杂志叫《三月三》,当时不理解为什么起这么个刊名。
现在懂点历史掌故,才知道农历三月初三,跟正月初一“春节”、二月初二“龙头节”、四月初四“寒食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六月初六“姑姑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初八“蟠桃节”、九月初九“重阳节”一样,都是中国汉族古老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古代上巳节,是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著名的《兰亭集序》即写在此刻,王羲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大约到了唐代,三月三逐渐变成了一个以春游、踏青为主的节日,“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说的正是上巳那日,长安城内男女老少盛服而出,在曲江畔宴饮、郊游的景象。“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上巳接寒食,莺花寥落晨;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都生动地描绘了唐代男女老少们三月三游乐踏青的热闹情景。
由于春游踏青,正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所以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于是就成为了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可以这么说,三月三上巳节就是有记载的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了。“三月三小三去登山,九月九九个酒迷喝醉酒”,风凰传奇的现代歌曲也表达了男欢女爱的韵味。“海风吹来了三月三,谁家的小伙子笑开了颜,打起独木鼓舞翩跹,围着篝火迎接艳阳天。情歌唱来了三月三,谁家姑娘羞红了脸,唱着情歌呀荡秋千,眼睛像星星呀闪呀闪”,情歌《三月三》唱出了男女青年相亲的动人画面。宋祖英有首《三月三 九月九》的民歌,“三月三,九月九,歌儿挽着彩云走。三月唱播种,九月唱丰收,牧歌满山飘,渔歌浪中游”,也表达了男耕女作的欢快心情。
三月三上巳节,又叫修禊节。按照魏晋风俗,百姓和官员都要到江边去“求福消灾”。相传,琅琊王司马睿刚到建康的时候,江南的一些大士族地主嫌他地位低,不怎么看得起他,一个多月,一个也不来鸟他。司马睿心里很不踏实,要王羲之的亲叔叔王导想个办法。王导有个堂哥王敦,当时在扬州做刺史,很有点势力。王导把王敦请到建康,两个一商量,想出一个主意来。三月三这一天,王导让司马睿坐上华丽的轿子到江边去,前面有仪仗队鸣锣开道,王导、王敦和从北方来的大官、名士,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跟在后面,排成一支十分威武的队伍。这一天,在建康江边看热闹的人本来很多。大家看到这种从来没见到过的大排场,都轰动了。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顾荣等听到这个消息,从门缝里偷偷张望。他们一看王导、王敦这些有声望的人对司马睿这样尊敬,大吃一惊,怕自己怠慢了司马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排在路旁,拜见司马睿。王导导演了这场修禊节游行,一举提高了司马睿在江南士族地主中的威望,为以后在建康建立东晋打下了群众基础。
三月三上巳节,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是一种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里举行成人礼“笄礼”。女孩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祈福驱邪。
农村还流传下不少三月三的俗语、谚语和儿歌。“三月三,九月九,神仙不在江边走”,俗语是说,三月和九月里,乍暖还寒,天气变化大,河边湿气大,很容易受凉感冒,不利于健康,河水潮涌,又很容易出现滑倒坠河事故,不利于安全。“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钻土”,前者的蛇开始出来活动,后者的蛇开始进入冬眠,所以要注意人身安全。“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谚语是讲,三月初,春食荠菜正当时,既是美味食品,又可以健身治病。“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日,所以,上巳节又是纪念“华夏始祖”黄帝的一个重要节日。“年年有个三月三,王母娘娘庆寿诞,各洞神仙来上寿,蟠桃美酒会瑶仙”,儿歌是说,三月三又是王母娘娘的寿诞。相传天宫中的王母娘娘,每年的三月初三,都要去蟠桃园内赏花,七个闺女也都出阁随从。早先七仙女思凡,偷偷飘落人间与董永相配,就是在三月初三,被王母击鼓招回天宫的。所以又有“三月三,好日子,家家户户接闺女”的说法,你看,凡间之去天宫,如此遥远的路程,都阻挡不住七仙女回娘家,何况人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