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滨海县作家协会红色文化采风团”的脚步,我们来到了素有“民俗酒香小镇”之称的八滩镇。
我惊喜地发现,这个酒香小镇的文化底蕴深厚,就像八滩渠水一样奔腾不息,就像“五醍酱酒”一样醇厚迷人;这个民俗小镇的民俗独特,就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滨海大地上摇曳成油画,耐人咂摸。就连街头上老百姓哼出的麻将小调,都恰似一锅风味别致的杂烩佳肴,里面大有乾坤。
“三团团长啊王以昭,南京城里啊当阔佬。”出个“三饼”,唤作“三团”,唤出来“王以昭”。王以昭何许人也?一百六十六年前,王以昭就出生在八滩这个穷乡僻壤。“海尽八滩恶”,相传清康熙年间,扬州八位盐商来到黄海边的这处海滩涂,化地为界,一人一滩,在此劳作,以盐为生,此即为八滩之由来;“潮退一片银”,一望无际的盐滩,潮退后遍地银白,故美称“银八滩”。王以昭跟清末实业救国企业家张謇是同时代的人,海门状元张謇、八滩廪生王以昭、青口举人许鼎霖三人所见略同,常有往来,时称“江北三大名流”。他十八岁考取清末秀才,后补为五品封职廪贡生,五十五岁任江苏咨议局议员。廪生,就是秀才中的一等生,每月可以领到政府给的“廪食”,俗称“吃皇粮”了;贡生,就是进入仕途了,相当于现代人眼中的“公务员”了;五品,相当于现代人口中的省里副厅级别了;咨议局,就是当时清末改革中建立的地方审议机构,所以咨议议员就相当于现代人选出的省人大代表角色了。清朝末年,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科技水平也不断进步,苏北沿海滩涂成为有识之士的开发目标。当张謇在南通兴办通海垦牧公司时,年近五十的王以昭也紧跟其后,回到家乡开办实业公司,奉命开发八滩一带的四千顷新海滩。“三团团长”,可能是说王以昭是继张謇、许鼎霖等人之后共同开发黄海滩涂的主事人之一吧,“三”表示多数,非确数也。一百多年前,王以昭就开公司当老板了,可不就是一尊“阔佬”。
“一条啊五丈河,引水啊向南流。”出个“一条”,唤出个“五丈河”。五丈河,就是五十岁那年王以昭开挖的排涝渠。为了防止海水上浸新开发的海滩地,在三四年的光阴里,王以昭联合其他开发公司,相继在新海滩边上修建了近百里的“新海堤”。可是修了新海堤之后,地表径流不能北向入海,又容易内涝。于是,王以昭又利用一年的时间,开挖了一条南北向的排涝渠,因口宽五丈,故称之为五丈河。起初长约四里,后延长达二十余里,引水南下,解决了大片新垦良田的涝害之苦
“二条啊通济河,八滩啊银名传。”出个“二条”,唤出个“通济河”。通济河,原名大本港,由八滩向南到新港,多年失修,到光绪年间,已淤塞近乎平地,“每逢阴雨,一片汪洋,倘或亢晴,万民绝饮”。五十二岁的王以昭,伙同地方乡绅季龙图,一起出面筹集民款,并请知县何毓俊酌拨官款,用了近两年时间兴工疏浚。这条长二十二里的新河,改新名“通济河”,寓意往来通达、兴旺发达。此举果然彻底改变了八滩地僻人贫的落后状态,八滩从此商旅云集,市场繁荣,成为海下有名的水旱集散码头,南达射阳河,更南可通达大江南北,“银八滩”自此名副其实了。当地民众为彰其功绩,在八滩东庵曾立碑以记。
“三杠四杠啊吃五杠,王以昭啊办新式学堂。”这个调里的“新式学堂”,有三所所指。一是指王以昭出资兴办的竞正学堂,现在是八滩中心小学。1905年,大清朝废止科举,各地渐渐兴办学堂。王以昭也在开挖通济河的前一年二月份,在家乡东庵办起了滨海境内最早的一所学堂——竞正学堂,聘请当地一位名叫沈维修的贤人做监督,即为校长。为什么叫竞正学堂呢?我猜想:由于王以昭热心地方公益,受惠的群众感其恩德,皆唤其为“东海正人”,所以他把学堂取名“竞正”,就是希望学子们比他还要“正己正身”,大家一起竞言竞行,努力造福乡里。二是指王以昭等人集资兴办在家乡朱姓宅内的竞艺初等女学堂,时为竞正学堂之后的第七个月份里。当时所有学堂都不收女生,这所女校是当地最早的一所女子学校,虽然只办了三年,却在当地教育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二是指宣统元年,王以昭还亲任阜宁县最早的中学——明达中学堂的监督,即为校长。王以昭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办成三所学堂,年初“竞正”,年中“竞艺”,越明年初“明达”,从小学到中学,从男子到女子,其热爱教育的气度,其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其散财聚义的气派,其淡泊名利的气象,其根植家乡的气量,为人之敬仰,受人之敬重。
“东南西北中啊我发财,王以昭啊遭余匪杀害。”大清灭,民国立,家乡土匪四起,时为东坎商会会长的王以昭,挺身而出,组织大家出资,成立卫安团,并借助官府力量,把几个土匪头目逮捕法办,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民国六年七月初八,当王以昭与庞友兰、左汉起在阜宁寿安寺附近并肩而行时,被土匪枪杀身亡,时年六十三岁。为了表彰王以昭生前的业绩,当时民国大总统冯国璋还发布了褒扬令,并颁发了“利溥仁言”的奖匾。
麻将小调,听的是民俗小调,嗅的是地方气息,品的是一个个走心的文化典故,说的是乡贤乡绅的一生传奇。